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在进行体中的动词通常是动态动词,而静态动词一般不用于进行体。但是有的静态动词也用于进行体,用来达到动态的效果。因为进行体强调的是动态过程。本文旨在对静态动词的动态用法进行分析,并得出了对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亚婧 《大观周刊》2012,(27):160-161
本文首先讨论了“能愿动词+谓词性成分”的结构问题,得出“能愿动词+谓词性成分”是状中结构,然后对常用的能愿动词进行了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3.
和佳 《大观周刊》2011,(44):170-171
日语的体是日语动词重要的语法范畴之一,也是日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テイル形是日语体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研究成果颇丰。本文拟通过对日语动词进行分类,结合テイル形的具体用法,探讨动词类型与“体”的意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乌古斯传》(oguz-nam )是流传在古代维吾尔人民中间的一部散文体英雄史诗。它于13-14世纪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用回鹘文(古代维吾尔文)写成。对其语言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乌古斯传》文献语言动词双重功能形式-动名词、形动词和副动词。  相似文献   

5.
对利用关键动词(即语义关系动词)进行关系抽取的研究进行回顾,并对生物医学语义关系抽取的常用方法进行详细介绍。认为目前关系抽取研究中所利用的关键动词主要是人工选取的,涉及的主观因素较多,影响关键动词选取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因此,如何自动化地找到这些动词可能会成为今后关系挖掘的一项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6.
写新闻: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闻写作存在着不注重动词的运用甚至依赖形容词以求生动的现象,笔认为,这是对动词和形容词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因此,对两类词汇的性质作一对比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王政东 《出版与印刷》2003,(Z1):92-93,109
不及物动词向及物动词的转化是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难题.笔者以实例阐述了这一转化的可能性及六种常见途径,并详作分析,使其成为英语实义动词学习中的可行法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英法语动词的结构(词根动词、派生动词等)、词形变化、动词的分类和用法等方面的比较,探索英法语动词的共、异点,为开放教育外语学习的学员提供更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乌古斯传》(oguz-namau)是流传在古代维吾尔人民中间的一部散文体英雄史诗。它于13-14世纪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用回鹘文(古代维吾尔文)写成。对其语言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乌古斯传》文献语言动词双重功能形式一动名词、形动词和副动词。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11.
(一) 汉语与其它语言相比,汉语中的动词是非常丰富的,同一个动作,可以有很多的词供作者选择,只要使用得当,动词会有很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谢新峰 《大观周刊》2012,(50):19-20
本文旨在通过使用语料库对中国宪法英译文本与美国宪法中的核心情态动词进行分析,统计两个文本中核心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对比其在使用情态动词表述法律权威时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词法、句法两个方面考察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程度量表达方式,词法方面与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进行了对比分析;句法方面重点分析了"程度副词+心理动词"这一结构。  相似文献   

14.
新闻标题中存在大量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这一类不及物动词本身在语义上要求支配两个必有语义成分,具有带宾语的要求,但这一要求受到语法的限制;第二,新闻标题在语用上的需要促使其带宾语的要求突破语法的限制而得以实现。促使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语用动因主要有突显受事性,突显信息焦点,突显事件性。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因素。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刿论战》,全文不过200余字,可动词却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但今天读起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6.
英文科技论文中动词的时、体及其组合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陈忠才 《编辑学报》2003,15(4):267-268
对英文科技论文表述中动词的时、体及其组合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作者与编辑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开席 《青年记者》2008,(12):97-98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因素.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刿论战>,全文不过200余字,可动词却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但今天读起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8.
张永 《大观周刊》2012,(7):12-12,94
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往往会受母语的干扰,只要出现“能,会,可以”等汉语的“可能表现词汇”,就容易生搬硬套地直接对译成日语动词的可能态。针对中日可能表现之间的异同,本文运用语料库,在文学作品《心》中查找出含有“不能”的例句。分析发现,日语“可能表现”的使用范围比汉语的小,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之一是由日语的动词的自他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从语义扩展模式角度研究日语动词"见る"和汉语动词"看"的多义现象和异同点,有助于建立多义动词的网络结构,有助于为日语多义动词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有经验的作者描写人物,都注意动词的选用。因为动词可以使人物活起来。有的西方记者写报道,主张一句话中至少应有一个动词。但是,使用动词必须恰到好处,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福楼拜曾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赋于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我们须继续不断地思索,非发现这个动词不可,决不能因为思索困难,用类似的词敷衍了事。可见,描写一个人物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最恰当。怎样找到那个动词呢?最重要的就是看那个动词能否反映人物的性格。中国文字同义动词很多,比如“拿”,就有取、拣、抓、抢、夺、拾等等,究竟使用哪一个最恰当,这就要因人而异。同是拣起放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