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救济的权利是无保障的权利”。高等教育法律救济具有体现民主和标志法治的功能,文章论述了高等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和意义,指出了高等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依法保护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高校拥有的自主管理权和学生的受教育权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形成了权力与权利的博弈。高校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教育立法的不足。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受教育权,有待于建立以维权为核心的教育法价值平衡机制和完善受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多元机制。  相似文献   

3.
代理父母地位说和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曾分别是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高等学校校生法律关系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这两种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盛而衰或不断演变,在实践中对校生冲突的司法救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揭示国外校生法律关系发展历程,探寻校生冲突救济的演变规律,对于我国高等学校校生冲突的救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及维护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依法治教已经成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开展工作、调整学校与学生关系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学生和家长与校方对簿公堂的案例越来越多,学校侵权行为屡有发生,学生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救济,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发生法律冲突时,学生往往处于弱势的一方。因此,作为在校大学生究竟有哪些合法权益,应该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便成为一个亟待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析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的法律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教育管理权与学生的受教育权时常发生冲突,突出表现在高校的招生录取权与学生的升学入学权、高校的考核评价权与学生的公正评价权、高校的惩戒权与学生的救济权、高校教育收费权与学生教育消费者权益等几个方面。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相关教育法律制度中实体法的不足、程序法的缺陷和救济途径的不畅等法律缺失是造成这些冲突的重要原因。加强对教育法律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方面的建设,则是加强高校管理并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生理缺陷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是当前高校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对他们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程度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针对当前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保护乏力的根源,必须增强高校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将教育法律的基本立法精神渗透到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加大教育法律的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完善立法,设置专门的维权机构确保大学生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渠道的畅通,有力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依法治校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依法治校中存在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增强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学校管理法治化;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建立高等教育司法救济制度;加强教育法制监督力度,完善教育执法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定性模糊,特别是行政主体理论落后,这是导致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纠纷缺乏有效司法救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参照国外先进理论模式,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应当是基于公务分权的行政主体。这一判断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又与国际惯例和趋势相一致。公立高等学校除作为行政主体之外,还具有自治主体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定性模糊,特别是行政主体理论落后,这是导致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纠纷缺乏有效司法救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参照国外先进理论模式,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应当是基于公务分权的行政主体。这一判断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又与国际惯例和趋势相一致。公立高等学校除作为行政主体之外,还具有自治主体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0.
高校管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是个重要的话题,其冲突表现成为解决冲突的前提。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是指高校依法享有的对本校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的权力。而大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文章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以及二者在合同性民事法律关系与准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冲突表现的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冲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受教育权利救济体系的法治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大学生受教育权利救济制度是适应高等教育法治化及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维护和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利是建构大学生受教育权利救济体系的逻辑前提,也是实现权利救济功能的目的。在建构学生权利救济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教育管理行为,保证权利救济程序的正义是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法律救济存在的障碍,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法律救济的思路创新:首先,确立高等教育财政投资行为可诉性;其次,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法律救济的范围;再次,健全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法律救济的司法制度;最后,强化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法律救济的程序.  相似文献   

13.
在日益增多的教育纠纷中,学生名誉权与教师教育权的冲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生名誉权与教师教育权冲突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名誉权的侵害具有特殊性,因此,一般不适用现行的民事和刑事法律救济。现有法律对学生名誉权的保护不完善,这会严重危及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侵害学生发展权。因此,必须完善学生名誉权与教师教育权冲突的法律救济机制,建议建立教育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欠费问题是由多种因素交错形成的,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严重制约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仅仅靠高等学校是不够的,必须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科学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健全政策体系、完善法律条件、强化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职能等对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缴费上学是国际通行做法。在我国,上大学缴费是高等教育受市场经济机制影响的必然产物。按照高等教育成本由政府、社会、学生或家长分担机制的要求,大学生或家长缴纳一部分学费,已由国家法律、法规确立下来,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高等学校和学生或家长应充分地意识到。因而,应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严格执法、守法,确保高等学校和学生的权利都得到实现,保障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推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背景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等学校管理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它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立长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的有效途径。各普通高等学校应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促进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产出,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基于这种消费者身份,源自对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自由、正义与效率的追求,大学生应该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参与管理权、消费条件权、损害求偿权、公平消费权、维护尊严权、消费教育权、维权结社权等消费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现需要进行权利的合法设定,保障客观物质条件,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建立高等教育问责制度,增强消费者自己的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在消费者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与学校协商、向学校申诉、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申请行政复议、调解、仲裁、司法审查、舆论监督等途径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直接发起的法律挑战,暴露出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种种法治缺失.包括:实体规则的缺位与滞后,确定剥夺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立法层次偏低;程序规则的缺失与模糊,学生有"受教育权",但无诉讼救济权利,救济途径不畅;法治精神的缺乏与漠视,轻权利重义务,以道德评判代替法律裁决,把行政管理带入民事管理.鉴于此,要完善法律体系,避免法治真空;要健全教育法治制度,将受教育权的终极关怀贯彻到底;要超越特别权力关系学说,坚决执行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19.
残疾人大学生的权利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残疾人大学生的权利救济工作,对维护残疾人的利益、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拓展教育救济形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拓宽物质救济思路,积极采取有效政策;开拓就业救济途径,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等是残疾人大学生权利救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大学惩戒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学生诉高校不当处分案,反映了大学惩戒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现实冲突正在加深。如何实现二利益的平衡,已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以两的现实冲突立足,一方面探讨了我国大学惩戒权的内涵和作为大学自治手段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指出学生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的重要性和不可侵犯性。在此基础上,章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法律制度的实际情况,参照台湾及国外立法经验,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1)必须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使大学惩戒权的行使接受法律的限制。(2)设立畅通的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渠道,以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