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祥林嫂”之名看“祥林嫂”之死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的命名,独具艺术特性,内涵深刻,这些人物的命名往往起到展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群体与道德——基于康德道德哲学的分析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道德哲学天然包含群体的存在的预设,其道德学说从大众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再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过程,正是“群体在场“的“口上之德“到“在群体场“的“心中之德“的过渡,这两种情形的代表人物为常人和智慧之人。被康德驱逐出道德领域的“非道德“情形是群体退场的“身体之德“,其代表人物是害群之马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作文城“人物活动室”要进行“作文人物模特表演”。将安排最有代表性的作文人物同小作者见面亮相,有不少小作者也被邀请来到这里,与“作文人物模特”见面,学习表达方法。出台亮相的作文人物,是个叫“亮亮”的,性格特点爱打乒乓球。作文老师要求大家看了“作文人物模特”亮相之  相似文献   

4.
寂寞     
时间:旗袍称王时代地点:“百乐门”赫然挺立之旧上海人物:小寂等时间:染发称霸岁月地点:“东方明珠”平地蝎起之新上海人物:寞儿等  相似文献   

5.
阅毕《林黛玉进贾府》,便深深折服于其故事情节安排之巧、人物描写之妙、人物关系交代之精。文中重要人物——两“玉”出场安排得巧妙,更让人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6.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死观教学山西郭春堂郭青智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死”的课文很多,“以身殉国”者有之,“以身殉节”者有之,“以身殉情”者亦有之。这些慷慨赴难的历史人物或艺术形象其视死如归的气概确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但语文教学中对人物的分析却有失...  相似文献   

8.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  相似文献   

9.
写文章——叙述事情,需揭示事件的意义;刻画人物,需表现对人物的喜恶褒贬之情;介绍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论题,要发表对论题的看法……通常,我们把“事件的意义”、“喜恶褒贬之情”、“特征”、“看法”等称作  相似文献   

10.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语言朴实无华,文中人物阮恒沉默寡言却向我们展示了一颗高尚、真诚的心灵。感悟阮恒输血时害怕而坚定的复杂心理是体会人物情感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直击“矛盾”之处,感受“真实”之心,聆听“感人”之声,诠释“丰满”之魂,以突显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1.
掌握好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是文学作品真切动人、令人信服的关键所在。《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十分注意掌握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在书中,对笔下人物情感的表露、人物关系的揭示、人物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以及人物命运的死亡结局等等,都准确掌握其“情理分寸”,做到合情入理,恰如其分,使之体现出炉火纯青的适度美与和谐美,产生出真切可信、追魂摄魄的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12.
《“懒”爸爸》、《“丑”同桌》、《我的老师记性“坏”》、《“唠叨”爸爸》等文章,想必小朋友们并不陌生。小作者们独具匠心,并非从正面入手,而是以反面落笔,通过人物的“短”处,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写人物“外貌”之短。范例:“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在仙台》)。片断中,鲁迅先生描写了主人翁“藤野先生”的外貌之短——不修边幅,不注意穿戴,彰其长处——一心致力于教学,对工作如痴如醉。写人物的“语言”之短。范例:“每天早上天不亮,爸爸就开始‘广播’了,唱起‘唠叨…  相似文献   

13.
有些老师认为,历史人物首先是某个派别中的人物,一定会做出该派别应该做也只能这么做的事情,因而也惯于给历史人物“戴帽子”“贴标签”。这样确实省却了老师的不少历史阐释的麻烦,不管是哪个历史人物,只要将之装入既定的派别、阶级属性“筐子”,那么他们的一切行为似乎都顺理成章了。然而,用派别、阶级属性取代丰富多彩的人物个性,不仅使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趋于概念化、脸谱化,教学陷于僵化,还远离了历史教育教学的本意。下面以鸦片战争中的两个典型人物为例分析之。  相似文献   

14.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清代戏曲家李渔说:“言者,心之声也。”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直接表现。由于人物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处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15.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清代戏曲家李渔说:“言者,心之声也。”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直接表现。由于人物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语言自然也就不会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必须“适如其人之言”(章学诚《文史通义》),决不可“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窦娥形象为例 ,就王国维说元剧不顾“人物之矛盾”的问题 ,指出王论源于莱辛等人西方戏剧理论及王论合理性 ,但中国戏剧中国诗歌传统 ,更重视“言志”、“缘情”。以“情感逻辑”论 ,窦娥倒是中国文学舞台上的“理想性格” ,从而论证了简单地说元剧“人物之矛盾”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7.
张华是西晋政坛和文坛的泰斗人物,他性好人物,古之史书、今之文学史多有称引。本文通过分析张华所好之“人物”,发现他的这一行为与其儒学修养、政治立场以及偏嗜博物等有密切关系。同时,这一行为对西晋主流文风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煜 《现代语文》2006,(5):20-20
司马迁的《史记》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笔法精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学语教材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选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篇中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廉颇的骁勇善战以及知错就改的可贵性格分别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着力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技艺高超,使人物鲜活生动,如在眼前。这篇章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其中,“秦王”的形象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1.“郡之贤士大夫……”郡之贤士大夫:课本注:“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贤士大夫,那些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如此注法欠当。①《五人墓碑记》写于崇祯元年(1628)而张溥与同乡张采以“兴复古学,务为有用”为宗旨,创立复社是在崇祯二年(1629)因此文中之“郡之贤大夫”不可能指“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②杨建枢、张采、张溥等于天启四年甲子(1624)创立应社,如果一定要写出“社”名,当指那些“与应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③由此可见,“郡之贤士大夫”,应直接注为“吴郡中贤明的(有声  相似文献   

20.
岂一个"降"字了得——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投降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最为有名的战争小说。其刻画战争场面之宏火、情节之曲折、描写人物性格之鲜明,都令人叹为观止。别的不说,即使是小说中那些投降人物的处理,也同样让人赞赏不已。虽然都称作“投降”,但中心人物的投降方式以及投降之后的举止差别迥异,其丰富的表现力,远非一个简单的“降”字所能涵盖,充分显示了作家塑造人物的高超能力。下面试举几例分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