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典”时期京渝两地民众社会心理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对京渝两地的556名民众进行了“非典”疫情中风险认知及其社会心理行为预测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非典”期间,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总的趋势上具有一致性,他们在风险事件的认知、影响风险认知的信息因素和社会心理预警指标几方面总体表现是正常和适度的。调查期间政府的防控措施对稳定民众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2)“非典”期间,处在不同疫情状态下的两地民众的社会心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因所处的不同疫情环境而引起的,而且也仅是程度上的而非性质上的。本调查结果可为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防控和民众心理行为的有效疏导提供对策建议,为未来建立我国民众社会心理行为预警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2.
“非典”流行时期的国家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已经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但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然是一种“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非典”流行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某种变异,“非典”流行事实上打断了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进程,正是由于社会缺乏自救能力,也无可以自救的组织资源。才使国家有了大规模介入社会的可能.国家不得不依靠强化政府权力的方式和传统的动员渠道来控制疫情的扩散,也在事实上强化了对中国社会的控制。在处理突发事件或者社会传染病时,能否不以伤害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为代价?“非典”之后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应建立在公平、平等、民主、自由与正义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非典”疫情出现后,我院学生的心态及行为都发生了一定变化。调查显示,非典对大学生的躯体行为、情绪,趋同心理、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学习生活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分析非典对大学生的影响出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1.轻视当“非典”刚刚被发现的时候,人们不知道它有多么危险,以为就是一般的疾病。所以,几乎所有人对它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是掉以轻心。医护人员给患者诊治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结果导致  相似文献   

5.
2003年8月16日,最后一名非典患者出院,肆虐一时的“非典”暂时告一段落。社会在经历了短暂的恐慌和震荡之后,一切很快又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的目的是查明“非典”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影响。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设计了16项自编问卷题,对646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处理,皮尔逊卡方检验表明:隔离人群、封校学生、特殊职业人群在“非典”对人的一般影响、情绪影响、生理影响、行为影响上均高于一般人群(p<0.051或p<0.05);“非典”对人的一般影响在不同文化的人身上有显著差异(p<0.05);“非典”对人的情绪影响、生理影响、行为影响上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人群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典”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影响与性别、文化、年龄关系不大;“非典”对隔离、封校和特殊职业人员心理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7.
本回顾了广州几家企业面对“非典”所采取的事件营销的不同做法及效果,对事件营销这种“投入小,产出大”的市场营销手段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我毕业在2003年,似乎什么都遭遇了,工作难找又碰上了可怕的“非典”。转眼已经过去两年,可那段日子再回味起来,还是有些心有余悸。寒假回来,京城里的气氛就有些不一样了。在火车上听说广州的白醋卖到了几百块钱一瓶,以为是天方夜谭,可回来后不久,北京的药店板兰根和白醋都抢购一空。口罩也随之紧俏起来,然后就是84消毒水。原本寻常不过的东西,都开始脱销了。到这时,我才意识到北京的天空有些异样了。从三月底开始人心惶惶,一直要到六月快结束才从“非典”的阴影笼罩中出来。那个春夏非常郁闷。因为考研失败,我无缘继续留在学校,而求职面试又…  相似文献   

9.
4月28日星期一晴一大早,出门散步。我的邻居,一位头发都掉光了的老爷爷说,自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恐慌过———年初是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伊拉克战争;春末,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非典”来了,横行华夏和全球,人类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吗?几位老人凑过来,议论纷纷。上午第一节课,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参加的紧急会议。校长宣布,接教育局通知,鉴于目前“非典”的流行趋势,经县政府批准,全县中小学生即日起离校。教师要布置足够的作业,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5月8日返校上课。离校前,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非典”症状及预防常…  相似文献   

10.
童庆年 《生物学教学》2004,29(10):63-63
去年上半年,一场抗击“非典”的战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尽管这场战役的结果以我们获胜而告终,但“非典”病毒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几乎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虽然它的危害看来还不足以和欧洲历史上几次重大瘟疫相比,但由它所引发的思考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浅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促进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言外之意是话里没有说出来的本意,不仅包括话语的实际意义,也包括伴随话语表现出来的一些附加意义,如感情色彩、态度评价等。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言外之意,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社会现象都能反映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交际交往中,言外之意产生的影响较大,人在使用言外之意时会考虑到自身或他人的心理、情感需要,以谋求最佳的信息传递。因而,社会大众心理和言外之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社会保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出现了以30年代上海租界人力车夫互助保险、简易人寿保险和40年代川北盐工保险为代表社会保险实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和国外社会保险实践的影响以及民族商业保险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保险实践的出现。它体现了中国社会保障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点,是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共对三民主义的论说与当时的社会心理有着内在关联。民族矛盾的激化使社会心理发生重大变化。基于社会心理的分析,中共承认三民主义为中国之必需,并根据社会心理的变化确定论说的方向和内容;同时鉴于向传统文化复归的心理倾向,以论说三民主义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出网民的社会心理状况。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总结出来其具有创新性、娱乐性、简洁性、不规范性、非本土性和隐含性。这些特性体现网民了社会心理的矛盾与统一体:宣泄与轻松的统一、跟风与反叛的统一、从简与含蓄的统一。此外,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体现了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16.
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有助于解释宏观视角不能够完全解释的现象,或者关注这些宏观视角没有考虑过的维度,因而弥补了这些宏观视角在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的不足与缺陷。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过程与现象以及错误知觉与认知偏差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解释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逻辑从而为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治理奠定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政府在中央苏区实行了社会保险政策,为劳动者提供各种生活保障。中央苏区以国家企业、合作社企业、私人企业以及在商店、家庭内服务人员等劳动者为参保对象,保险类型比较齐全,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死亡保险等。  相似文献   

18.
香港作为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已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回归已有十六年,但与内地之间似乎一直存在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使得两地之间经常产生民众纠纷、文化矛盾、意识形态认识的冲突。追根溯源,其中的原因与漫长的英国殖民统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在这段时期里香港社会历经了领土遭遇割让、地区被迫投降、经济高速发展、主权确认回归等诸多事件,才形成了一次次的社会心理变迁,最终发展成为了如今香港地区社会心理的一个基本雏形。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社会心理学成功的学科制度建设为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个范例。中国社会心理学在进行学科制度建设的时候 ,从学术的角度看 ,需要明确自身的学科定位、树立学科制度建设的学术目标、在基础理论和现实课题的学术研究中取得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社会风尚属于较低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但是对大学生青年心理的形成、发展、成熟具有重要作用。而大学生青年的心理特点又使得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风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没有理由抱怨和轻视任何一种社会风尚,青年大学生是开创新风尚,扫除旧习俗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