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建“拟态环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丕 《今传媒》2010,(5):110-111
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  相似文献   

2.
信息是社会现实通过媒介进行的符号化的再现,是建构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李普曼的《公共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和阐释社会现实通过媒介进行建构的方法和路径。其笔下伪环境概念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高仿真环境的态势。从李普曼《公共舆论》中相关的概念出发,探讨在新传媒生态下,媒介建构社会现实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刘怀丕 《报刊之友》2010,(5):110-111
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理论是美国政论家、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共舆论》一书中提出。该书被称作舆论学的开山之作,其核心内容解释了大众媒介运作的基本机制,即人们如何形成想法,人们从新闻传播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人们如何加工这些信息并如何继续传播它们。李普曼高屋建瓴地描绘了直到十多年之后才被实证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以大量数据所证明的各种现象。"刻板印象"的传播偏向从传播的效果来说,李普曼的理论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5.
英国公共关系专家弗兰克·杰弗金斯曾经说过:“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的一切向内向外传播方式的总和。” 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单位要有效地对外传播与沟通,开展良好的公共关系,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利用新闻媒介。在信息社会里,新闻媒介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它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过去人们常把记者称作“无冕之王”,这当然有点夸大其辞。然而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这部分人的作用和影响的确是难以估计的。正如《李普曼传》的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斯所说:新闻记者李普曼之辈“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  相似文献   

6.
对大众传播学理论来说,为公众设置议题是媒体的重要功能。美国著名新闻人李普曼解释说: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从历年对新闻传播规律的研究结果来看,媒体设置  相似文献   

7.
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来自美国的李普曼,他在<民意>一书中说:"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1963年,美国政治学家科恩在谈到报纸作用时说:"报纸或许不能直接告诉读者怎样去想(what to think).却可以告诉读者想些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一、由理论界先行引发的实践革命 1.信息概念与传播学的引进 新闻改革是从理论界的探索开始的.打倒"四人帮"后,各领域各行业都提出"拨乱反正"的理念.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理论界引入了"信息"概念及信息理论,引发了新闻学术界的一场讨论和业界的观念革新.李良荣先生当年从两个方面作了概括性的评价:首先,它涉及到"对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问题,"新闻媒介究竟以传播信息为第一功能还是以宣传为第一功能"?其次,观念的变化引起操作层面的系列变化:一是引起媒介结构的变化,"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出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二是媒介内容构成的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曾逸芸 《新闻世界》2010,(8):205-206
本文通过对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和播客性质的分析,探讨了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在播客环境中的局限性,认识其局限性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中外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媒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西方国家将新闻媒介视为社会环境的监视器、分权制衡的"第四权力"、公共服务的"践行者"、社会发展的"粘合剂"的性质定位,和我国将新闻媒介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社会主义国家信息和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以及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平台的性质定位.在认识其区别与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共享新闻媒介的"人民伦理"理念、看重新闻媒介的社会施动作用、倡导新闻媒介的公共精神和重视新闻媒介的技术进步等方面存在的共识性思想成果,并认为这是双方能够实现平等交流的话语基础和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1.
一、新闻媒介的两重性 在我国,新闻媒介一方面要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宣传舆论工具;另一方面,新闻媒介要积极采集、传播各种经济信息,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因此,新闻媒介也属信息产业,是传播经济信息的重要工具。 在当代,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新闻媒介要大力拓展为社会提供经济信息的领域与渠道,大到宏观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促使我写本文的动机之一就是想提出"非新闻媒介"这个概念.据我所知,以往的中外传播学著作中并没有这个概念,而只有"新闻媒介"概念,但是此概念并不能涵盖传播学研究的所有媒介."新闻媒介"指的是那些具有传播新闻信息功能的媒介,主要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这几种媒介不仅具备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也具备传播非新闻信息的功能,除传播新闻以外,还用大量版面、时间、频道等传播与新闻无关的信息,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体育、医疗保健、娱乐消遣等.这些信息都可称为"非新闻信息".那么,具有传播非新闻信息功能的媒介,就可以称为"非新闻媒介".  相似文献   

13.
新闻场域视野下的信息环境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新闻与自由>等论著中提到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的行为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日本的藤竹晓也认为,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拟态环境"就是本文所说的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杨立川 《今传媒》2003,(5):82-83
同一般的产品一样,新闻媒介产品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由两部分、三个层次构成。两部分分别是信息产品、广告媒介产品,三个层次分别是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 新闻媒介的信息产品作为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东西,其核心产品是新闻媒介对受众信息需求的满足;其形式产品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理性主义角度重新审视李普曼思想的价值与困局。李普曼的政治理性的价值在于,不回避人的非理性,不屈从于各种常规、禁忌,而是遵从事实与真相,开放人的主体意识。而其根本性的理论盲点表现为:夸大公众理性能力的缺失,同时又忽视理性自身的内在局限,从而陷入由科学所导引的技术理性的幻觉。超越李普曼的可能性在于回到"完整的人"的理念上来,祛除单向地把人想象为理性的人或非理性的人的观念,而真正的"理性的驾驭"是让公众面对真相、面对事实,提供讨论公共利益的无限多样的可能性,相互尊重每个人的传播权利。  相似文献   

16.
"12月6日,在吃晚饭前不久,李普曼接到肯尼迪总统的电话,问他下午晚些时候可不可以来访李普曼."这是一段出现在沃尔特·李普曼传记中的描述.肯尼迪亲自登门的目的,是要向李普曼询问决定国务卿人选.在此前不到一个月的1960年11月9日,肯尼迪刚刚当选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17.
陈友良 《新闻界》2020,(4):76-84
基于新发现的袁昌英《公意之源》,并与陶孟和的书评比较,考察李普曼《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问题。《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public opinion"从哲学论述转向现代性的知识和概念,但其核心概念仍融合了"公共意志"与"公众意见"两方面涵义,作为现代性话语尚具有两歧性。这个特征为五四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舆论"与"公意"的两条阐释路径。陶孟和用书评形式引介《舆论》,关注其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创新意义;袁昌英则以近似于政论文的形式,评述李普曼的新舆论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实已触及现代传播学的范畴。陶、袁都被李普曼的民主理论修正观点所吸引,对于著名的"李普曼-杜威之辩",也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不同的评论视角。从话语实践上看,《舆论》参与了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省思潮。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家李普曼出版了一本著作——《公众舆论》,在这本书里,他深刻而又详细地阐释了两个对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的条件,即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李普曼所在的"报纸时代"早已步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出现与发展给社会带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本文结合李普曼的观点,探析新媒体时代下公众舆论形成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来自美国的李普曼,他在《民意》一书中说“: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首先明确提出了议程设置的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程”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一、行业在突发事件新闻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 "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具体包括新闻环境资源、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受众资源、新闻媒介资源."①其中,突发事件新闻信息资源是指新闻媒介所拥有的突发事件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突发事件新闻的提供者、合作者、线索、稿件和资料等.应对突发事件的政府部门作为突发事件新闻的提供者、合作者,在为新闻媒介从事突发事件报道提供线索、稿件、资料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