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明太祖宝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与侍臣曾两次研讨《孙子兵法》。朱元璋受其身边爱好《孙子兵法》的侍臣的影响,屡屡对《孙子兵法》加以应用,虽质疑《孙子兵法》的相关思想,但其治军和作战的精髓思想依然有孙武的影子。朱元璋汲取孙武兵学思想中秉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极其注重孙武任将和用兵的思想,在作战历程中强调《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这些均证明了《孙子兵法》作为"跨时代、跨国界、跨领域"的经世佳作对朱元璋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作战实践中,美国空军提出了突然袭击、速战速决等一系列作战指导原则,这些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孙子兵法》的一些思想。结合《孙子兵法》解读美国空军作战指导原则,总结其中符合孙子思想精髓的内容,试图从东方传统兵学的角度对美国空军作战指导原则加以诠释和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精确与即时的情报是空战胜利的重要因素;速战速决是作战成功的标准之一;突袭是制胜的重要途径;集中使用兵力对敌实施突击。  相似文献   

3.
《滨州学院学报》2021,(3):26-30
在美军"机动战"理论、"空地一体战"理论、"震慑"理论等一系列当代作战理论的研制过程中,《孙子兵法》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孙子兵法》转化为具体指导美军作战的理论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而是经过了数代人的诠释、研究、吸收、发展,经历了"翻译—军事理论—作战理论—作战纲要—实战"的转化过程,其中博伊德的军事理论是最为重要的中间环节。作为当代美军作战理论的思想基石,博伊德理论创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博伊德最具特色的理论创新方法是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就是将军事理论、实战艺术与科学理论相结合。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孙子兵法》中机动灵活、攻守兼备的作战思想被融入美军理论创新中,实现了东西方兵学思维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知"是"兵圣"孙武子《孙子兵法》中举足轻重的一个概念,贯穿《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即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之"知"。《水浒传》将兵书战策中深奥的作战原则、方法,形象生动地写进了一幕幕精美绝伦的斗智斗勇画面,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军事作战的诸多规律。那一连串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战役,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以脍炙人口的"三打祝家庄"为例,解读梁山好汉三次攻打祝家庄的得失成败中所蕴藏的孙武子之"知"的精妙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形成了孙子的和谐军事思维。《孙子兵法》在论述作战与后勤的关系时所体现出的和谐思维主要表现在:战争决策与后勤基础相一致的和谐思维,作战行动与后勤保障相适应的和谐思维,作战部署与后方安全相统一的和谐思维。  相似文献   

6.
《滨州学院学报》2021,(1):15-20
近代系统科学的兴起,对研究战争复杂问题提供了思想、工具和手段,钱学森认为"系统就是整体",在我国古代的思辨哲学中就有系统思维的朴素认识。孙武利用朴素的系统思想,在世界军事学领域最早提出了"五事七计"的战争预测理论、"因敌制胜"的作战指导原则、"一人耳目"的联合指挥方法、譬如"率然"的作战协同效果等系统科学思想。研究《孙子兵法》中的系统科学思想,对打赢未来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孙子情报观看甲午战争中日本对华情报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子兵法》丰富的情报思想对近代日本的军事情报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孙子情报观来看,甲午战争中日本情报工作有"先知"、"五间俱起,无所不用间"和"全知"的特点,为日军作战行动达成了战略上的"先胜"、战局上的"速胜"和战术上的"易胜"。通过相关案例研究,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剖析我方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更为深刻地理解《孙子兵法》的情报思想。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蕴含的人本管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滨 《滨州学院学报》2007,23(5):168-171
《孙子兵法》中蕴含丰富的管理思想。联系管理学理论发展的4个阶段中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和运用,《孙子兵法》中的人本管理精神可以概括为"悟道施仁"与"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产生的兵学著作《孙子兵法》中提出了“道”的概念,战国时期诞生的《孙膑兵法》则将“道”加以延伸和发展,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孙子兵法》之“道”侧重指政治道义和政治原则,《孙膑兵法》之“道”侧重指战争规律或作战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是中国战略思想的智慧之源,是构成中国战略管理的重要基因。基于博弈逻辑中占优策略均衡分析法,阐释《孙子兵法》中"先胜"谋胜"知胜"全胜"的思想,拓展《孙子兵法》的价值区域,为博弈逻辑思想提供实证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