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我国失业统计数据长期遭到西方许多国家的猜度和质疑,实现我国失业统计指标与国际一致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失业统计指标的系统比较,剖析我国当前失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其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就我国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失业问题呈现出隐性失业显性化、失业与就业同时增长、统计失业率远低于实际失业率、总量失业和结构型失业相互交织等特点。我国失业的成因,一方面是因为现实劳动人口总量过大;另一方面是由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是发展与改革中的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减少失业、扩大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从发展思路上说,主要是减少劳动人口的供给,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调整就业结构,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3.
失业率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就业信息的主要统计指标。就目前看,世界普遍采用调查失业方法作为失业率的统计方法。而我国一直采用的登记失业方法统计的失业率已难以真实反映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与就业状况,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瓶颈。文章通过揭示调查失业率与就业公共服务的内在逻辑,阐明调查失业率可以增加就业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即"有利于政府提供有效的职业培训服务供给,有利于建设精准的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有利于制定全面科学的就业公共服务政策,有利于建立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机构",从而为提高就业质量增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前,失业作为一共同的难题正严重困扰着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据国际劳工局估计,工业化国家目前的失业率为8%左右。近10年来我国经济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发展,与之不相适应的劳动者失业,即结构性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一、结构性失业与激化的动因l·社会结构性失业。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出现结构性失业。我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化,金融、商贸、计算机、服务等行业迅速崛起。据有关部门统计,1994年上海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相似文献   

5.
失业、物价与经济增长是经济理论争论的焦点,也是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对三者相互关系的描述即菲利普斯曲线。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增长、物价和失业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的三个重要因素。文章对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菲利普斯曲线进行描绘,以期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失业这一社会现象日趋严峻 ,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也相应提到日程上来。本文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现状出发 ,找出当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问题所在 ,进一步提出改革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从新闻媒体到街谈巷议,议论最多的可能就是关于下岗失业的话题。失业就象“达摩克利斯剑”一样,无清地悬挂在亿万中国人的头上,使人们惊异、恐慌、茫然不知所措…… 失业概念:权威部门有论定 1982年,在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上,明确把失业定义为:失业是指调查期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失业和再就业难题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本文就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失业状况剖析失业所带来的正负效应,分析引起失业的原因,并就寻求再就业的有效途径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控制失业和促进就业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失业、促进就业,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控制失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失业是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邹治  陈万明  石丽 《高教探索》2012,(2):122-126
在经济预警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一般社会失业预警的研究成果,根据时差相关分析确定了高校毕业生失业的影响因素指标,进而进行回归分析并结合扩散指数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预警区间进行判断,认为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状况尚属于轻度警情。  相似文献   

11.
麦可思将连续两年落在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定义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根据麦可思分别对44.5万、44.4万中国2007、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计算,2009年度全国高失业风险型本科专业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  相似文献   

12.
关注就业需求变化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人才市场的基本特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掌握我国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才市场对高等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极其重要。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派出了工作小组于去年8月赴武汉、上海、北京三地,历时1个月对三地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用人单位及人才市场招聘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试图探讨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从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根据统计结果,在3个被调查城市中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学历为…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与我国再就业有关的十个重要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岗、失业、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首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就与我国再就业相关的十个重要问题即下岗与失业的界定,失业的根源,下岗失业的类型,下岗失业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下岗失业与下岗失业者自身责任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再就业中的作用,再就业的对策思路,农民工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关系,退休年龄与再就业的关系,有关再就业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概述了经济理论界与这十个重要问题相关的主要观点,而且相应地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国外失业保障制度和经验对完善我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给经济带来的困扰,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有效的失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失业预防、失业补救和失业保险等多元功能的失业保障制度。但这些制度仍不能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新失业群体"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对这个群体的研究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尤其重要。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这个群体出现有何新变化和新特征,其出现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切实思考和认真对待的。以往在理论界只是注重于"新失业群体"出现的主观原因,对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却缺乏深入的探索。本文将立足于甘肃省民族地区的"新失业群体",就主客观因素相结合,探索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新失业群体",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理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登记失业方法实施程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调查失业方法对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作用,联系当前公共就业的服务现状,提出实施调查失业方法的具体做法。由于失业数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现实的失业实际,因此,该方法可提高政府公共就业的服务质量、企业和失业者的双向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失业人口问题的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失业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本文就中国当前的失业人口和真实失业率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探索了我国失业人口产生的深层原因和特点 ,对中国失业人口的社会效应从正面和负面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当前中国失业人口问题的有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过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渐向西方的经济发展靠拢,从前西方经历的经济阵痛,亦伴随而至,失业就是其中之一。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正常现象,可以说有市场经济就会有失业,但过高失业率将成为我国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并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减少失业,防止社会分配不均衡的差距不断扩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失业是造成贫困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对丹东市第三次离岗失业人员家庭状况入户调查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失业统计调查数据质量应从调查组织、调查内容、调查项目、调查周期、调查方式方法、调查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做起。解决因失业造成贫困的问题:一是要科学制定低保标准的方法;二是要建立合理的调整机制;三是要有促进积极就业的脱贫方法;四是要研究民政、社保、医疗、教育、劳动各部门联动与沟通方式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失业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运动密切相关的。我国目前的失业状况是由我国特定经济条件决定的。毫无疑问,失业会给失业者本人、家庭及整个社会带来严重损失和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失业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定积极作用,尤其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这些作用还是其他因素所无法替代的。这些作用主要是:第一,失业可以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强大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所得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源泉。劳动者要有收入必须取得某种职业,因此能否取得一定职业对劳动者来说就有了决定性意义,而失业恰恰在这一点上给劳动者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