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孔三 《中学教育》2006,(10):38-38
杨老师是我们学校的初一语教师,提起他老师都说他有点怪怪的,可以说他是一位“另类”老师。 第一,这人特“懒”。 刚开学就对学生讲,不要期望我给你们讲多少,不会先思考,再不懂可以讨论,讨论还不懂再问我。别的老师整日忙于上课,批改作业,而他却大胆放手,作业让学生帮助改,让校长最不能放心的是他还让差生帮着改;每节课的课堂测试的批改也让小组长给“代劳”了;别的老师给学生讲解生词,范读课,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技校招进部分整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面对这部分学生,老师们感到力不从心,上课纪律难以维持,课程难以进行。老师们的同感是:“真拿他们没办法了,这些学生吃硬不吃软,只能靠棍棒教育。”难道他们就真的无药可救了吗?棍棒教育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靠“武力”只能起到暂时维持纪律的作用,却不能真正让学生信服,从而自觉遵守纪律。  相似文献   

3.
领导的“呵护”让老师不能创新,工作的压力让老师无暇创新,心理的压力让老师无心创新.  相似文献   

4.
玩也是教育     
林高明 《教育文汇》2007,(10):5-5,4
时常见到孩子们泪眼巴巴地看着心爱的乒乓球被用心良苦的老师们踩扁,时常见到孩子们心疼不已地看着快乐的玻璃球被老师们理直气壮地扔掉,时常听到孩子们小心翼翼而又可怜兮兮地哀求“爸爸,能不能让我休息一会儿再做作业?”,时常听到孩子们大吵大嚷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小学数学教育家邱学华老师在接受记者访谈时指出:“现在有些教师上课,非数学化的东西太多,讲故事、做游戏的时间太长,而用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和演算习翘的时间太少。我们不能再犯历史性的错误,把‘双基’去掉。”邱学华老师在回答“怎样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一问题时又指出:“联系实际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不能削弱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破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应该按照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6.
李晓晶 《师道》2004,(3):33-34
“女老师上讲台前必须化上淡妆”这是上海某所小学的一条“奇怪”的新校规。据悉,该校对女老师开出了从“上”到“下”的美丽工程清单:从进校门起,老师的头发不能染色,不能穿超短裙、吊带衫,不能穿有搭扣的鞋子。而且校方将此作为评价师表形象、明班组的关键一分,新校规获得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的叫好声。有人认为,老师为学生容,“容”的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完美的化身,点点滴滴的展示都将调整着学生的行为准则老师化淡妆.温尔雅,大方得体,既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也会让学生产生美的感悟.但也有人持完全相反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于雯雯  李冲 《现代语文》2004,(12):37-37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出示几句子让我们辨别正误。其中有这么一句:“这次领导班子会议,实际还有三名群众参加。”当老师问我们这个句子是“正”是“误”时,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喊道:“误!”老师愣住了,但不一会儿,老师好像突然来了兴致,接着问:“错在哪儿啦?”我抢先站起来回答:“‘群众’前面不能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有一个鸡蛋,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鸡蛋在桌面上直立起来呢?”  相似文献   

9.
稿源采珠     
欣赏是一种美德。在音乐课中,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互相批评指正,而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去发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只顾互“贬”而忽略了互“褒”,那么对其心理上的伤害便可想而知了!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想让自己值得褒扬的一面显露出来以求得到别人的赞同、欣赏。这种心理需求可以上升为激励与鞭策,从而转变成自身健康成长的动力。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史峰 《今日教育》2013,(1):79-79
2012年,浙江卫视播出的一档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火遍全国。歌手的“好声音”总是令人难忘.而老师的“好声音”同样令人难忘。上学的时候,我因为调皮好惹事,学习成绩又差,经常是老师批评对象。我听到的老师的声音多是些“责难之声”“讽刺之声”“嘲笑之声”,鲜能听到老师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小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着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歌唱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这个故事让我久久回味,它包含了太多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思考的问题。学生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您为什么不能蹲下来呢?…  相似文献   

12.
时常见到孩子忍着泪眼巴巴地看着心爱的乒乓球被用心良苦的老师踩扁,时常见到孩子心疼地看着快乐的玻璃球被老师理直气壮地扔掉,时常听到孩子小心翼翼而又可怜兮兮地哀求:“爸爸,能不能让我玩一会儿再做作业?”……我的心间便时常掠过隐隐的酸楚与无奈。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的状态,于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很少思考让学生“静”下来的策略。在课堂上,许多老师经常发出的教学指令是请同学们“踊跃回答”、“积极讨论”,而很少要求学生在回答和讨论之前静静地“沉思”,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回答、这样讨论。在课后反思时,经常听到老师自责地说“这节课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讨论还不够热烈”,而很少听到老师说这节课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如果再充裕些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段时间在学校听数学课,从教师在课堂上反应的情况来看,多数老师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采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知识,以及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合老师之“意”,或是不在老师的思维范围内,老师不是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多想想,积极地创造条件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而是横加阻拦,打断学生的说话,硬扭过来,让学生回到老师的“教学思路”上来,以便“顺利”进行。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发表自己的见…  相似文献   

15.
现在,学校提倡“无粉笔课堂”、“电子办公”。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老师很少或甚至从没接触过电脑,而让学生成了“老师”。这种角色的调换给我制造出不少的“麻烦”。  相似文献   

16.
“把关”老师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有,这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了。学校设“把关”老师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过“关”,提高升学率。这种做法,实在是弊多利少。其一,违背了教学规律。学校一般要求每一位老师能胜任循环教学。但是,由于“把关”老师的设置,使一些老师无法进行教学循环,不能系统地把握教材,而且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而“把关”老师常年和大量的习题打交道,教学水平无法提高。两种情况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断层,不能很好地衔接。其二,由于“把关”老师接触学生时间短,不熟悉学生,无法因材施教,只能凭分数…  相似文献   

17.
聆听童音     
罗平 《今日教育》2006,(12):22-22
美术课上,我教小朋友们画螃蟹,为了让孩子弄清楚螃蟹有几条腿,我专门找来一只大螃蟹让孩子数,数完后我对孩子们说:“记住了,螃蟹有八条腿,不能多,也不能少。”后来,孩子们开始认真作画,而我在一旁巡回指导。突然,曦曦大叫起来:“罗老师,你快看呀,远远在纸上乱画呢!”我急忙走过去,看见远远用手紧紧捂住自己的画,脑袋埋得低低的。我微笑着说:  相似文献   

18.
提起写作文,往往是学生“头大”,老师“头痛”。学生买了大量的作文书,老师声情并茂地传授技巧等似乎都不能让学生对作文提起浓厚的兴趣,学生“无病呻吟”式、“流水账”式的作文司空见惯。与此同时,尽管教育界已经提出“一切为了孩子”等教育理念,关于如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著作颇多,但是停留在作文教学的研究层面主要还是在教师的“教”、学生课下如何“补”等,“无痕教育”还是比较新鲜的词汇,而它更很少运用到小学作文课堂中,所以本论文的提出和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传粉笔     
决赛开始了,我们每个人都拼尽全力,第二组和第四组的同学也在为我们鼓劲,只听见他们说:“加油!加油!……”我们当然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次粉笔可听话了,但传到我这里时,粉笔突然滑到了桌角,我心里一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手将粉笔抓住,传给了下一个人。真是让我虚惊一场!最后,两个组几乎同时完成。老师要宣布结果了,全班同学都看着老师那张嘴,有的女生都不敢听,而我却双手握着,心想:“我们绝不能输!”老师笑着说:“平局,再赛。”我们紧张的心终于有了一点平衡。这时第一组的赵景东高喊:“必胜!必胜!……”我们也喊了起…  相似文献   

20.
彭永新 《江苏教育》2005,(2B):32-32
读罢《江苏教育》(2005年1B)上秦老师的《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一,中秦老师针对徐斌老师提出的“不能对学生的低效甚至是错误的结果不置可否,更不能‘无果而终’”这一现象(见《江苏教育》2004年9B《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二)》),提出“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并指出“无果而终”的担心“有些多余了”。比较两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