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六·三制语文教材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占教材三分之一的文言文篇目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文精当,符合初中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的是:在选文的注释及讲解方面(包括人教版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部分篇目存在着失误及值得商榷之处,现将其一一列出,以求证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2.
杜甫诗歌《客至》一直是许多高中教材的入选篇目。2005年6月第1版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鉴赏说明”中说:“这首诗是杜诗中难得的一首风格明快的诗歌。……整首诗从头至尾洋溢着‘喜’的心情。”  相似文献   

3.
如果按照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一书中对教材选文类型之一“定篇”的理解是“经典及对经典的权威解释”,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可以算是对课文的一种相对“权威的解释”。虽然课文阅读强调多元解读,但课文的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  相似文献   

4.
吴强 《云南教育》2008,(7):54-54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梅花魂》一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中保留的经典篇目,针对以往部分教师教学这篇课文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我执教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说的:“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对于此说明.我的解读是:略读课文教学要简简单单教.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使语文课堂散发出简约之美.又要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6.
《〈论语〉十则》常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也给人以常教常新之感,但常年来按课文注释和《教师用书》(人教版)的“说明”来诠词释文,总觉既单薄又难通。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辨析辨析以就教于方家。一辨“时习”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教师用书·课文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笔者认为这里把“时”释为“按时”、“习”释为“复习”都嫌单薄。我们知道,古人尚简,但言简而意丰。做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终生的无尽的,所以老夫子教导弟…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选用的《课文分析集》将《核舟记》第五段中“船背”一词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教材选录了《卫风·氓》一诗。教学中,当教读完全诗准备小结时,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诗中的‘淇水’出现了三次,它是不是也有作用呢?"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没有想到,《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没有说明。下面就此联系具体的课文作些分析,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使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试用修订本 )·语文》第二册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书中有不尽人意之处 ,现提出来 ,与同仁们商榷。一、预习提示、自读提示、阅读提示有何区别《说明》第 2页 :“全册中 ,教读课文 1 6课……前面有预习提示 ,后面有练习。”“自读课文 1 4课……自读课文的提示中……”按本册书目录中标示 ,第五、六单元中的《桃花源记》《口技》《诗五首》《愚公移山》《短文两篇》《诗词五首》前面没有标“*”号 ,应属教读课文。按《说明》中理解 ,这六篇课文前应为“预习提示”,而事实上这六篇文章前都是“…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对于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师用书》作了详细的安排,几年来,多层次的探究也很频繁;但对于选读课文,却少有人问津。如何用好选读教材,《课标》、教材和《教师用书》都未作明确提示,也无法找到一个权威、合理的解释与说明,让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颇为茫然。笔者认为,选读好这类课  相似文献   

11.
《国语》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终于被介绍给新世纪的中学生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14课就是被誉为“《国语》压卷之作”的《勾践灭吴》,可见此套教科书编者选文的眼界比较开阔。然而,本课文的注释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却有诸多疑点或讹误,使人颇感美中有足。笔者斗胆挑剔几处,分析于此,以就教于方家。其一“会稽”读kuàijī吗?课文选自《国语·越语上》,又题《勾践栖会稽》,其首句为“越王勾践栖于会稽②之上”,教材59页注“②犤会稽(kuàijī)犦山名,在今浙…  相似文献   

12.
《〈论语〉十则》常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也给人以常教常新之感,但常年来按课文注释和《教师用书》(人教版)的“说明”来诠词释文,总觉既单薄又难通。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辨析辨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名篇,论述的问题重大,却又驾驭轻松,从容利落,所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保留篇目,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也不例外地选用了《拿来主义》。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此前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对《拿来主义》的文章结构分析就小有瑕疵,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这个问题上依然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墨池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新选的一篇文言文。大约是新选入的缘故吧,教材译注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也偏偏在教师最需要参考译文的时候断了档。如此一来,教者先就昏昏,遑论学者。本文就部分译注与编者进行商榷,并提供一篇译文,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5.
《报任安书(节选)》中有这样一句话“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对于其中的“推贤进士”人教版旧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默认了它的本意,但与人教版旧教材相配套的《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却认为”“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相似文献   

16.
在使用义教小学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实验本”)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用书》在“教材说明”部分叙述课文分段情况时,有时用起讫的自然段来注明,有时则用从某句到某句的方式来说明。有时在同一篇课文的“教材说明”里面,有的逻辑段用自然段注明,有的逻辑段用起讫的句子或内容来说明。例如《画杨桃》一课,《教师用书》在说明课文分段情况时写到:“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段……课文  相似文献   

17.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人教版就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30课《涛五首》中。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课,发现老师指导学生赏析诗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提供的参考答案竟然说该诗句表现了岑参“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课后翻阅人教社配套的教师用书才发现,书中的“课文研讨”之“整体感知”部分,对该诗句有如下赏析:  相似文献   

18.
正师:一提到龚自珍,我们自然想到初中学过的《己亥杂诗》。己亥是清道光19年(1839年),这年诗人48岁,他先是辞官回江南,后又北上迎接家属,往返途中写了300多首绝句,总称《己亥杂诗》。大家学过的是其中的两首。今天我们学习的《病梅馆记》是他回江南后的文章,但诗与文的主题惊人相似。回想诗句,联系课文,谈一谈它们在主题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  相似文献   

19.
<正>【教材解读】《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课中的三首古诗,《己亥杂诗》是清代龚自珍所写,而《题临安邸》和《示儿》都是南宋诗人的爱国诗作,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因此放在一课时教学。同是表达爱国之情,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陆游的《示儿》通过临终绝笔的形式抒写内心的悲痛,表达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而林升的《题临安邸》是通过对南宋统治者的怒斥与愤恨表达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选用了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教材编者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的感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这篇课文的“课文说明”第三段中,认为“这篇文章,就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