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领导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领导艺术表现在:以崇高的理想信念鼓舞人,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人,以高超的笼络手段驾驭人。他在知人善任、适度放权、把握平衡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达到了用心治人、驾轻就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褒扬的胸有大志、仁德爱民、忠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形象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塑造了刘备善“哭”的性格特点。对于他“哭”的原因和目的,我们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他的哭,为立业,为求才,为兄弟,为求生。从个人生活到政治主张,再到用人治国,一应俱全。所以对刘备“哭”的研究与剖析是理解和把握刘备形象所不应忽视的一点。  相似文献   

4.
试析《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个性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备的形象是其个性性格和共性性格的统一体,除共性性格外个性性格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善于隐藏自己、保存实力;善于实施攻心战、以情动人;善于识别人才、挖掘人才等。深入挖掘这些个性性格特征,对于我们准确定位刘备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备作为蜀汉集团的领袖人物,具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本文论述了刘备谜人的性格魅力,如爱才、识才,为人宽厚,爱民如子等。刘备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文章认为刘备的成功,有其性格之因素。同时阐发了刘备性格魅力对现代社会政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超人还是凡人——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备一直被《三国演义》的作者和读者视作英明的君主。实际上,刘备只是一个平凡无能之辈,他志大才疏,不分是非,固执己见,言而无信,轻才重色,实在有愧于“英雄”的称号。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关于刘备驻扎新野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有真实的历史根据,但小说情节中明显存在着不合情理的问题,这与罗贯中的写作原则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堪称一部妙笔传神的英雄史诗。作者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的历史题材,描绘了一群性格殊异、形象鲜明的乱世英雄,表明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贤是与”的政治主张。小说在“拥刘反曹”的观念统帅下,着力刻画了一个以仁义和贤明匡世济民的英雄君主形象——刘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林中不可多得的仁君贤主的典型,“刘备”无疑是被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这一个,这既是人物自身性格丰富的生动体现,也是作者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性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小说人物中,刘备的哭可谓一绝。从他求义、求贤、求生、民本等诸多方面的“哭”中展现出丰富的内容和性质特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备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仁主明君的典型,为了突出人物的这一主要特征,作者以眼泪作为创作手段,从笼络贤士、收取民心、智脱险境、赚取城池几个方面,对人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充分发挥了眼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帝王师"特征以及"帝王师"所面对的政治困境,在其与刘备父子的"对手戏"中得到集中呈现。"有王者起,必来取法"的"三顾茅庐"在小说中被置于叙事文本中心;以及通过"误读"《三国志》,强化诸葛亮与弱化刘备父子的才智与能力,上述二者均是凸显诸葛亮"帝王师"特征的叙事策略。"对手戏"的互动关系,暴露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之间的微妙政治关系,表达了小说作者对"帝王师"的政治与文化困境的冷峻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一 《三国演义》是世人皆知的一部优秀小说、杰出兵书。在熟读了小说后,笔者感触颇多,尤其对曹操和刘备在奖罚方面的不同作了深入的思考。最终发现,由于奖罚制度的不同,曹、刘的待人及人心的背向也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3.
《皇越春秋》是一部受《三国演义》影响的汉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思维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与《三国演义》有许多相似之处。黎利与刘备为践行仁义而奋不顾身,身经百难而屡次化险为夷,天助民愿之下却屡次坚辞拒绝登上高位。在作家的笔下,他们是言行一致、谦逊有加、有勇有谋、广开言路、贤明仁德的化身。他们登上帝位,不是获取权力,而是要承担更高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朱骏 《初中生》2006,(3):28-29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虽有丢盔弃甲之事。从大战吕布,到沧浪破本初,皆现其不凡才能。爱才心切,曾煮酒论英雄,重用关羽,即使有些不光明正大:得到徐庶费许多力气,徐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生未献一计。亦好享乐。建铜雀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阴险狡诈。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引人注目的短命人物,吕布的人生历程,形象地揭示出人权有外表和才艺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德和人格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孙爱军 《课外阅读》2011,(4):218-218
《三国演义》有云:“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言,相信读者不难理解。然而,为何东汉末年蜂起的割据军阀大都失败了,而曹操、刘备、孙权却获得了成功?为何蜀魏吴三国又先后灭亡,最后一统于晋?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用人的得失应是很重要的一点。小说通过一系列文学形象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有如下评语:“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现矣。”本文从分析鲁迅的这句话出发,具体分析了罗贯中在塑造刘备这个人物形象时的得失,认为作者在塑造刘备这个人物形象时整体上是成功的,但也确实存在着“长厚而似伪”之嫌。  相似文献   

18.
宋元时期刘备故事具有了相当完整的情节,主要表现为《三国志平话》一书的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之前的有关三国及刘备故事都是零散、片段式地见于典籍,《三国志平话》最大的意义是以编年的方式连缀了较为完整的三国及刘备故事。刘备在《三国志平话》中被塑造成一位平民化的草莽英雄和理想化的仁德之君。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的人的形象刻画具有定型化的模式的特点,但作在使人物性格“定型”并呈线性稳定发展趋势时,人物个性的发展空间仍充满张力,仍为读深深喜爱。其获得永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内在叙事层面有所变化,人物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反讽性、模糊性及价值观的错位等,在主体叙述的深层次上显示出对“定型化”模式的解构。同时,与作“经典”式地运用对比、虚笔、细节、道具等诸多叙事手法,使定型了的人物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审美效应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