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文题] 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相似文献   

4.
《中文自修》2005,(9):52-56
闻鸡而起,寒窗夜读。莘莘学子在中考、高考的路上,无一不殚精竭虑,挥洒青春。作为考试中最有弹性的部分,语文的艰难和所需的长期积累是人所共知的。而作文,又是重中之重。都说,今年的理数外稍显容易,那么,语文的高下,尤其是作文的好坏就成为拉开差距的尺标了。  相似文献   

5.
[文题] 水是构成世界的重要物质,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千百年来由此演绎出无数的悲欢离合。水是大自然的精灵,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引  相似文献   

6.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为自己竖起大拇指”这个作文试题一经公开,得到了多方面的赞赏。学生的普遍反映是作文不难,每个考生都觉得自己有合适的内容可写,有相应的感情可以抒发。因为题目实际上是一个“赞赏自我”的动作,“竖起大拇指”本身就是“第一”和“了不起”的意思,引申一下,也可以是“骄傲”和“自豪”。一个孩子或许不见得有“第一”的经历,但感到自己了不起,或自豪、或骄傲,这样的经历还是会有的。卷子改下来,除了个别同学审题上出现问题之外,大部分都能顺利完篇,文章能做到有中心,内容也符合中心的需要,但优秀的作文确…  相似文献   

7.
甲文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已,梅以和靖为知已,竹以子猷为知已。”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已呢?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清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上海市中考数学试卷,从命题的内容上看,知识覆盖面广,代数与几何的比例约为8:7,突出基础,重视能力与去年相比稳中有变.稳:试题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考查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保留了去年合理的命题风格.变:今年的试题最大的变化,体现了上海基础教育的"转型"理念:即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更加追求人本身的价值;从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质量追求转向更加关注以人的多样发展为特征的全面质量;从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  相似文献   

9.
[文题]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  相似文献   

10.
[文题] 生活中,许多时候需要我们换位考虑问题。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健全人和残疾人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矛盾。换位,可以使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目;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摩擦;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  相似文献   

11.
一、指导思想与设计思路 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三个有利”.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在此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体现“稳中有变”、“稳中有进”的“三立足”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文题]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第一题: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是风华正茂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4.
[文题] 感激要求:1、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出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人名、地名; 3、卷面整洁,书写认真; 4、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3,(14)
生活中,人人需要掌声.取得成绩和荣誉,掌声会给人以褒奖.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再创造的活力;面对困难和考验,掌声会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奋进的动力。应该说,掌声就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尊重。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为丰富多彩的人生而鼓掌。  相似文献   

16.
2002年上海市中考试卷保持了近几年形成的试卷风格与良好传统,在此基础上,今年试卷还显示了如下的特点: 1.注重了对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自主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 在第22题中,要求学生从双重直方图中读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Ⅰ.情景反应。(5分) 根据所听到的句子选出适当的答语,听两遍。1.A.Yes,it is. B.Yes,I am. C.Yes,there is. D.Yes,he has. 2.A.Yes,my father came in. B.Yes, I was. C.No,my mother was not at h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