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最为困惑的就是自我在社会价值和欲望之下走向异化。人格在生活之下的分裂。金仁顺用一个女子人格裂变告诉人们。现代人在追寻精神与物质的契合中面临一个怎样尴尬的境遇。  相似文献   

2.
《恋爱中的女人》被公认为劳伦斯最有成就的小说,本文通过分析了《爱中的女人》中的几位典型的女性,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深受父权制代表人物亚里斯多德的等级制和卢梭的男女自然本位观点的影响,他笔下的女主角都其父权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是女性的生存状况的改善程度和女性意识的自觉及其状态如何。尽管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妇女开始了新的语境中的心路历程,但由于长期的文化思想观念对人们的潜移默化,使中国女性面对的逼迫、挤压不仅来自于生存的社会环境,而且来自于自身。通过对金仁顺的小说《水边的阿狄丽雅》的分析,对我们理解、认识当下中国女性面对的现实困境和现实中的女性的选择的艰难,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的《零作坊》和金仁顺的《水边的阿狄丽雅》都以“人格分裂”为叙事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的艺术手法探讨人性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评论家们分析的热点。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有不同的形象,但是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都处在男权社会的控制下。通过对《伊芙琳》和《痛苦的事件》中的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结合菲勒斯中心主义和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观点,揭示女主人公伊芙琳和爱米丽·西尼考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及附属地位,并探讨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西方当代女性主义思想的先驱,她以《第二性》著称于世,被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名士风流》是波伏娃最有名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到结束后不久的一段岁月里,巴黎的一批文人名士的思想和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细细地考察便会发现这些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名士风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做如下分类:以波尔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以安娜为代表的自觉独立的女性和以纳迪娜为代表的叛逆式的女性。这些女性都经历过战争的创伤,她们对…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走到现在,作为第二性的女性是中处在男权社会的阴影中。女性的自我之声却被抹杀和压制了,这造成了男权文化构造中女性自我的空洞化。《玉米》中的柳粉香形象和《大浴女》中的唐菲形象都是漂亮有个性,但是在世俗眼中是放荡的罪恶的典型代表,她们对抗着这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自尊、自立,展现了新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高扬和倾泻,但是在一个以男性、权力意志为中心的社会中,她们是注定被异化的,悲剧的命运不可更改。  相似文献   

8.
朱晓静 《海外英语》2014,(12):226-227
《格林童话》这部世界儿童文学名著近年来受到多种层面的重读和再诠释,其中女性主义分析认为,格林童话故事中渗透着父权文化的意识形态,传达了父权文化所规约的女性形象。但上述女性形象之外,尚有另一类型的女性存在,即具备了主体性的女性,证明女性自古以来并非天生的"第二性",这一现象反映了《格林童话》的现实主义力量。  相似文献   

9.
曹禺《北京人》中的曾思懿与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分别以强有力的形象展示了远离时代潮流,却同样陷入困境的另类女性之途.两位作家同样以困境与救赎的冲突来把握人物命运,呈现出共同的创作特色,以及对人类这一永恒命题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雷雨》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本文将以对比的方法来解析剧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以期能够从把握人物的角度深入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1.
池莉凭着其作品的通俗易懂深得读者的喜爱,而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也在读者心中烙下印记,成为大众探讨的一部分。她作品中的女性原型均来自于现实生活,来自于她本人对女性的认识,是现实与自身的一个缩影。然而在她作品中出现的女性也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模型,相反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入了社会变化的大潮流中,演绎出不同时期的生活,奏出与时俱进的乐章。  相似文献   

12.
刘芬 《长治学院学报》2006,23(4):21-22,84
文章通过对《太平广记》中妒妇、悍妇形象的分析,探索了这一类形象的行为表现、心理特质以及与之出现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这一文学形象的出现对于人性本质的思考探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模式,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作品中的神话以及《圣经》原型意象,以期使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独特创作技巧和创作思想,增强小说的阅读性。  相似文献   

14.
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象--《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女性形象分女妖魔、女仙佛、凡尘女子三类,她们对人情人性的渴求,对生命长存的期望.对俗世生活的向往,传导出渐趋时俗、回归人性的时代趋向。这一趋向包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是时代风云激荡的必然产物,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思潮的变化,同时表明作家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相似文献   

15.
巴门尼德的Being,既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是",又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在",其残篇中关于Being的五种特征必须作语言逻辑的理解.作为存在的Being是谓词本身的名词化而没有涉及到宾词,而物质或精神已是被谓述的宾词.作为存在的Being内在地含藏合理性作为其基础,这使存在获得了逻辑句法的明晰性和可言说性,语言描述存在,也规定存在.但哲学不能被逻辑学取代,在于哲学总在追述语言背后的存在.具体言说Being的努力,促成了从巴门尼德的Being 到亚里士多德的ousia的转化,而这被海德格尔理解为从"存在"到"在者"的退化.  相似文献   

16.
中外父系文化充斥着对女性的歪曲与敌视。检视惠特曼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我们惊喜地发现,惠特曼对女性十分尊重。他以博大的胸怀、火热的情怀讴歌女性、赞美女性、同情女性,表达了男女平等的积极的女性观。惠特曼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性格各异,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深情。他诗歌中的母系文化烙印具有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石评梅笔下的弃妇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评梅作为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坛的女作家,与当时的冰心、庐隐、白薇、冯沅君、陆晶清等齐名,但由于自身的爱情悲剧和诸多社会原因,也最终未能出悲剧的人生。本分析了石评梅小说中的弃妇形象以及作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社会化背景,剖析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心理及其悲剧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具有明显寓言式写作特征的杰作。其中,作家对生活的发现、提炼不但得到完美的艺术呈现,而且直抵大众的经验,获得了普遍的认同。文章从叙事策略和文本结构两个方面来浅析《活着》中作者在寓言式写作上的特点,进一步体味其间的特殊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