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娱乐圈屡见不鲜的事情就是,原来心目中美好的偶像突然间像换了一个人。暖男突变成渣男,模范丈夫变成出轨男......网友戏称"人设崩塌"。本文借用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相关理论,来探究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稳定的人设,希望能给予学界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社会中,作为网络流行语的“人设”应用广泛。通过对符合“人设”现象的溯源,可以发现从体现传统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理想的“人设”到如今以实现利益为中心的“人设”,“人设”的内涵与功能都发生了变化。针对当代明星“人设”、社交“人设”以及被动形成的“人设”在网络空间中的过度虚拟性、大众围观的情绪极端化表达与非理性消费问题,需要呼吁理性的回归,以期在工具属性主导的“人设”狂欢中纳入理念的价值属性,重构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背景下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开辟了新的文化消费领域.中国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的内涵外延、集群模式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政策等方面,缺乏有关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业与消费文化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从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和消费...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使得受众话语有被听得见的可能,搭借流量热度,粉丝群体的诉求和意见逐渐被关注和采纳,粉丝的主体性与“偶像人设”开始交汇,但粉丝群体再中心化建构的“偶像人设”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新媒体视域下,资方在偶像人设的建构与运营过程中影响力依旧庞大,但粉丝对人设建构的主导性潜力却愈发不可忽视。本文将转变视角,立足于粉丝内核,从粉丝文化角度运用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偶像建构与崩塌过程之中“人设”问题,试图概括这一过程中背后的粉丝特征的和深层粉丝文化社群逻辑。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被法国学者重新阐释为复数意义的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转型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丰富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有助于我们从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认识和把握信息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下网络流行语给人们造成的“符号围困”窘境,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消费符号属性进行确证,解读其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消费循环本质,并进一步对网民、平台、主流媒体三方主体参与网络流行语生产与传播过程的动因进行分析,最终为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茉酸奶”征集新品价位引发争议为例,提出了企业科学有效应对危机、守好自身“人设”之道。  相似文献   

8.
谢诗敏 《声屏世界》2022,(1):76-77,97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明星人设营销随之兴起.明星营销人设能够提高明星的辨识度,吸引粉丝群体,获得更多关注.明星人设营销固然是明星成名的一条捷径,但人设崩塌事件也屡有发生,主要原因有人设营销用力过度、单一的人设限制明星的发展、虚拟的明星人设与真实的明星本人之间存在矛盾等,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伴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明星生产模式不断更新,从星探“探星”转向资本“造星”,其中“人设”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本文从戈夫曼的拟剧论出发,借用“表演”“剧本”“舞台”“剧班”等戏剧要素,分析明星人设生产须具备的条件,人设剧本在个体、群体、社会,三方合力下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厘清明星人设维持的内在机理,反思人设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发挥明星人设生产的正向赋值,真正营造新时代下清朗网络空间,构筑向上向善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文化工业、“文化快餐”信其对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电子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孕育和催生了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批量生产出种类繁多的“文化快餐”。它们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全面冲击,也对图书馆产生了巨大影响,图书馆必须认真应对。  相似文献   

11.
当今泛娱乐化时代,资本乐于像流水线一样地包装打造一批又一批的偶像。但在社会照妖镜之下很多偶像现了原形,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偶像们接连“塌房”:他们或三观不正,或文化素养低下,更有甚者突破法律底线违法乱纪。随着偶像“塌房”层出不穷,粉丝们对偶像的聚焦关注形成了事件信息的聚焦效应,因为立场和态度的不同形成争论,从而推动网络舆情向不同方向衍变。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在大众传播下偶像人设崩塌引起的网络舆情现状,并针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李青彤 《今传媒》2022,30(1):26-29
自2017年中国短视频发展"元年"以后,短视频生产应用已成为新风口和增长极。本文以"四川观察"抖音号为例,分析其在众多地方媒体短视频账号中脱颖而出的原因。研究发现,四川观察通过撒网式信息输出,树立"四处观察"形象;密集输出信息,打造"劳模"人设;自称"观观",与网友频繁互动,营造主流媒体"反差萌"的短视频传播策略,成功树立了一个正面、活泼、亲民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特定社会群体在社交媒体上塑造"人设"以获取关注度。"人设"由网红的设计、媒体的营销与受众的评价三部分组成。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人设"作为一种稳固化、模式化建构的语用身份,成为明星、网红以及公众人物等在特定交际场合塑造特定身份的一种营销手段,其建构过程由人设主体的多模态隐喻建构、媒体语境的身份"品牌"产业化建构与受众主体的多元解读三个部分组成。而作为一种语用资源的"人设"的崩塌,除了表现出交际过程中语用身份建构的失败与语用不平衡,还展现了大数据时代一场以"流量"为核心的狂欢。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大众的社会交往形式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人设一词在线上人际交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占据了重要地位,从公众人物的专属品变成了普通人的所有物。本文以人设现象作为切入点,以微博为例分析了社交媒体上内容创作者构建人设的必要性,明晰了人设对内容创作者的意义及影响,梳理出了人设的构建流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网络传播中"把关人"作用弱化这一问题,从政府、媒体、网民等方面提出加强把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俊  鲍远福 《视听》2021,(5):155-156
新媒体在组织传播过程中不断构建各种意见领袖的形象,形成了高效的二级传播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特定的人设概念.新媒体传播语境中公众人物人设的价值建构对媒介组织和文化圈层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其意义构建过程中,不仅要符合自我品牌形象的要求,还要保持媒介素养,关注对自身品牌精神文化内核的塑造.在新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17.
当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程度与受众可用时间和精力缺乏,这两者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时,网络浅阅读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文章详细梳理了网络浅阅读的成因及特征,并提出应该辩证地看待浅阅读现象。文章最后提出将深阅读与浅阅读、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8.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下,商品成为一种符号,人们追求物的交换价值,关注符号的能指,人们的消费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流行。流行在消费社会下,造成了浪费,继而破坏了环境,并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同时,流行与人之间始终存在距离,它没有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与美之间也有距离,尤其是它造成了人与自身身体的距离。流行在消费社会中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流行追求与符号的同质以及大众传媒的助力,而最根本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主导。鲍德里亚用消费社会取代生产社会、过分重视交换价值而忽略使用价值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9.
孙卫华  刘敬 《当代传播》2023,(1):102-106
欧文·戈夫曼的“自我”传播观是其情境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笔下的自我有着诸多变体:拟剧论中的情境自我、全控机构中的抗争性自我、表达恭敬和风度的仪式自我、实体变化中的框架自我等,这些自我统一于对互动秩序的探究之中。其自我传播观一方面承继于詹姆斯的经验自我、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具有浓厚的社会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气质;另一方面又处处透露出人类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宗教仪式和布朗功能主义仪式观的印迹。其自我传播观对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尤其是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晓强  廖俊清 《新闻世界》2010,(12):146-147
网络以其全球性、个人化、互动性等特性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时代的传播理念向“把关人”理论发起了严峻的挑战,“把关人”何去何从。本文从“把关人”角色的内涵出发,考察了在网络时代“把关人”向四种角色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