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在社交媒体使用中积聚到更为多元丰富、开放兼容的社会资本,实现了他们与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互动融合。这为青年在虚拟空间自我认同的产生、建构与交融创造出广阔平台。青年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自我展示程度越高,其所获取的社会资本就会不断扩充,而仪式化、个体化的社交媒体使用,则会加快青年自我认同的资本积累,提升与之相应的资本权威。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攀升和数字化带来的消费推动力,一个消费全面升级的时代悄然来临。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的青年群体成为消费时代的主力军。其中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推动了消费者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消费者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消费情况,从而催生出别具一格、焕然一新的新消费市场。笔者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设计相应调查问卷,从社交媒体广告对青年群体的消费情况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为社交媒体广告主和青年群体消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4.
青年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成为当前引人关注的研究问题。由于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存在多样性和相异性,使得此类研究带有不同程度的观念偏离。本文试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对此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学理解读和实践辨析,抓住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和社会文化生成改变这两个动态基元,发现青年用户在个人与社会关系识别上存在误区,在文本符号指向中难以寻求文化内涵,在沉迷内隐中缺失改变主体态势的意识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因此也面临各个层面的社会问题,其中城市新移民群体的自我认同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自我认同感是城市新移民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以来,移动智能媒体在外来务工人口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本研究以城市新移民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为主体视角,试图以此建构其自我认同的维度,来深入探究目前城市新移民自我认同的现状、造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北京高校后勤员工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自我同一性,自我存在感和精神归属感方面的特征,并尝试从社交媒体的层面对其影响机制进行解释,从而对增强城市新移民自我认同感提出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玉娇 《视听》2022,(3):144-146
社交媒体时代,粉丝群体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情感消费、从众消费和狂热消费的特征,消费动机包括无条件支持、参与式造星、使用与满足的情感因素.但粉丝群体盲目、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对青少年消费观的形成和粉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规范粉丝群体的消费行为、引导粉丝经济正向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平台、偶像、粉丝多管...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传播生态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社会舆论调控机制失效、政治权威认同性整合效果减弱、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社会舆论场复杂化等导致社会认同性整合环境发生变革.为此,主流媒体应该具有社会担当,成为现代社会"粘合"的工具.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主动介入公共事件、找好国家主张与公众利益的"结合点"、策划媒介活动建立"想象共同体"等方式,提高社会共识度,促进社会认同性整合.  相似文献   

8.
谭昆  张航 《青年记者》2022,(6):117-118
本文以青年视障者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一群体在社交媒体空间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从个体化的微观视角描述了其诉诸成就的身体展演、诉诸知识的专业性呈现等自我展演形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交媒体倦怠视角出发,以剧本杀为例,探讨青少年社交偏好发生转移的影响因素,从而深入去理解在社交媒体倦怠情绪之后用户的转移行为,探索智能媒体时代用户新的社交需求。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影响青年社交偏好发生改变的影响因素,通过探讨发现孤独感是影响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的社交偏好发生转移的主要因素,并且会加强用户在参与剧本杀所获得的补偿感和体验感,而体验感和补偿感又相互作用促使用户完成社交偏好的快速变化,使用户能够缓解社交媒体倦怠,找到新的社交需求并获得满足。剧本杀虽然以其新颖猎奇的体验成为当下大众缓解倦怠的选择,但其背后的漏洞与空白仍需要填补。  相似文献   

10.
11.
骆语诗 《东南传播》2020,(8):122-125
社会性别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社会性别的认知是建构的、来源于人际互动。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青年男性的问卷调查,考察社交媒体、青年男性护肤行为与社会性别建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护肤内容的接触频率、形式、立场、呈现性别、传播者的身份和特质都与青年男性的护肤行为及其社会性别建构有关。这种社会性别的解构与重构是在性别平等意识、个体意识、消费主义共同作用下在社交媒体的"拟态环境"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13.
媒介使用在老年人的闲暇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老年人闲暇时间对电视的媒介接触和使用位居其他媒介形式之首。本文以在城市居住的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老年群体对电视及网络新媒体的收视、使用态度,探讨电视与社交媒体相结合的发展优势,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媒介形态和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姜笑君  关靖  孙旭 《新闻传播》2023,(23):27-32
在信息化时代,农民群体的数字媒介素养对乡村振兴产生着巨大影响。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辽宁农民群体的社交媒体接触、组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公司助力乡村公益项目的情况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辽宁农民群体社交媒体使用现状、网络营销现状与影响因素,发现辽宁农民群体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很高、对各类社交媒体接触频繁、微信是最重要的信息沟通平台、部分农民开展了网络营销。但因对社交平台的政策了解有限、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力不足、现代化物流系统不健全等,辽宁农民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主要停留在初级的信息交流层面,网络营销的积极性不高。为提高农民群体的媒介素养,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需协同配合,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帮助他们弥合“信息沟”,使他们成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力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网络舆情传播的信息特征为分析基础,结合社交媒体传播的共性与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特点,提炼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群体极化生成机制,总结诱发群体极化生成的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寻找化解网络群体意见冲突和激化的路径,呼吁共享、共治、共赢的新型网络公共讨论空间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赋权推动着粉丝群体的变化与发展,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场域中资本的驱动。本文借助场域理论,从粉丝群体话语权背后的资本驱动开始,研究粉丝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发展趋势与特性,以此来探究粉丝群体话语权增强机制。最后,结合粉丝群体的现状探讨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18.
本期议题集中于新媒体的新问题和传统媒体的老问题。在新媒体方面,主要介绍有关社交媒体的几项研究。有探讨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与社交媒体的网络异质性及其观点极化三者之间的联系,有通过对海量推特信息的大数据研究,来探讨推特传播的影响力、修辞对提高推特转发率的作用,有调查分析记者的推特使用以及与公众推特使用的关系。在传统媒体方面,选介的三篇文章分别围绕灾难报道、责任报道和政治新闻进行了不同视角的论证。这些文章研究方法各异,对各自领域的争  相似文献   

19.
姚靖 《传媒》2017,(18)
传播活动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社会性和人际性的双重特性.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传播活动的社会性不断增强,而人际性却不断弱化,甚至被社会性所遮蔽.直到互联网时代及其以后的媒介产生,为恢复传播的人际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力图阐释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是如何恢复被大众传播所遮蔽的人际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这种人际性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带来了两岸青年交流的新变化,在"天涯社区"论坛中,两岸青年就已经展开了频繁的人际互动。通过分析其中的57份帖子发现,由于社交媒体中充斥了大量的谩骂或攻击性言论,充满群体对立情绪的氛围高度膨胀,社交媒体容易演变成一个具有高度分歧与冲突性的交流空间,使得两岸青年的交流难以构建出有意义的深层次互动,甚至给两岸青年的情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对此,要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体作为新时期的对台青年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涉台新媒体生态建设,营造有利于两岸青年交流的理性包容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