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教师教育》2020,(1):72-77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低,他们面临着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从人性假设理论上看,这一群体内在需求的经济成分大,有浓重的"经济人"色彩,经济因素对他们身份认同有重要的影响;和谐、单纯的人际关系增强了他们团队和阶层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身份认同;他们乡土情怀浓重,自我实现的愿望强,有强烈的身份认同心理意愿。要提高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我们要增加农村小规模教师的相关补贴,增强其经济收入上的比较优势;健全各种生活设施,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建立激励机制,培育教师为农村教育建功立业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不同身份认同个体对男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差异,探索接触频率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群体的意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同性恋态度量表(男同性恋部分),对12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男同性恋态度的调查(30名腐女、30名非腐女、32名直男、32名男同性恋),并调查了他们的与男同性恋群体的接触频率及其身份认同。结果:1.不同身份认同的被试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腐女和男同性恋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显著比非腐女和直男被试积极。2.不同身份认同的被试在男同性恋接触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接触频率由低到高分别是直男、非腐女、腐女和男同性恋。3.接触频率在身份认同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影响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不同身份认同个体对男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差异,探索接触频率对个体接纳男同性恋群体的意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同性恋态度量表(男同性恋部分),对12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男同性恋态度的调查(30名腐女、30名非腐女、32名直男、32名男同性恋),并调查了他们的与男同性恋群体的接触频率及其身份认同。结果:1.不同身份认同的被试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腐女和男同性恋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显著比非腐女和直男被试积极。2.不同身份认同的被试在男同性恋接触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接触频率由低到高分别是直男、非腐女、腐女和男同性恋。3.接触频率在身份认同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影响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身份认同"这一文化概念的现实通俗层面作为切入点,以独立学院学生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包括素质水平、教学任务、思想状况、职业规划等,从而探究其身份认同的相关社会性表象和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5.
教师身份认同是最近的研究热点之一。大学英语青年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师群体的主力军。研究大学英语青年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一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个案研究,采用课堂观察、叙事研究等方法对其教师身份认同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构建途径进行探究,以期促进大学教师的成长及其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群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生群体的心理动力问题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身份认同、社会影响效应等群体心理的观点有助于教育者对学生群体心理动力问题的理解。在高校教育情景中,通过加强学生对群体规范的认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舆论氛围,促进班级的凝聚与和谐等,可提升学生群体的心理动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增长的特殊劳动群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文化教育水平高,城市融入愿望强,职业期望值高,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强,希望对其身份进行重新认证。然而,由于乡土记忆、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社会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其市民身份认同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各地政府开始关注和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良好的发展平台却无助于改善中职学校的负面形象,人们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普遍较低。文章以广东省一所中职学校为例,重点关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职学生的认同危机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不愿意接受群体身份,有强烈的自卑感,并已形成自我贬抑的倾向。面对认同危机,中职学生会采取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和集体/认知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课程性质原因,相对与其他教师来说面临更多身份认同困境。虽然他们受到较高的制度身份建构与角色期待,但学校场域及形成的“地方性权力”对之有一定消解作用。在制度身份认同、他我身份认同以及自我身份认同三者中,S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他我身份认同最低。对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应从相关制度、政策的关注,转向“学校场域实践”下个体间的互动与交往。  相似文献   

10.
跟随父母打工进城迁移到城市生活的子女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这种角色的冲突矛盾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学业情绪是外语学习活动中情感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Pekrun的学业情绪理论为基础,从身份认同的角度研究积极学业情绪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某务工随迁子弟学校学生英语学习为例,从积极的情感角度对274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英语积极学业情绪的调查结果显示:(1)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水平偏低;(2)英语积极学业情绪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3)积极学业情绪与身份认同感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有可能成为对学习动机不足问题重新认识的一个新视角,为后续的教育干预提供实证的研究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欧亚裔混血儿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在跨族裔的交流中必然产生的结果,他们与众不同的身体表征使他们成为一道族裔风景线,代表着"异国风情"。欧亚裔混血儿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表现出三种趋势,他们抑或认同美国白人,抑或认同亚洲群体,抑或建构独特的亚裔美国身份,这既是他们"种族忧郁症"的体现,也是混血儿身份被污名化的后果。但是,混血儿身体本身也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在全球范围内异族通婚日益频繁之际,混血儿必将大量涌现,他们的跨域身份本质上再现了美国少数族裔群体对于主体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苏北一所普通农村小学的实地调研,呈现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发现农村小学教师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存在一个"U"型的发展曲线,在他者认同上遭遇到尴尬的困境。农村小学教师身上存在的这种状况已经产生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导致了教师职业倦怠、创新能力下降、社会责任分裂等很多不良后果。为此,有必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学校管理层面、教师自身调节层面等方面对教师身份认同情况进行干预,提高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度。  相似文献   

13.
身份认同在于个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对归属群体的感悟、对该群体的认知与积极评价,以及对该群体的使命承担。《百年孤独》讲述了马孔多的变迁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命运沉浮,以此映射拉丁美洲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内容上,以作品中人物接受他者文明时身份的迷失与最终回归,反映对归属拉美群体的认知;风格上,扎根本土文明,利用传统信仰与神话传说,以魔幻写就共同历史与现实,表现对归属群体的文化认同;目的上,以"遗忘"与"孤独"呼吁拉美社会明辨身份、认同群体、团结一致找寻出路,表现对归属群体的使命承担。  相似文献   

14.
以网络中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报道为研究材料,考察了面对群体负面信息,群体认同与社会评价对群体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社会评价只影响低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强度。具体而言,正性能力评价和负性道德评价对低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具有促进作用;高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愤怒始终高于低群体认同个体。结果表明,高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不易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低群体认同个体在受到负性道德评价和正性能力评价时,群体内疚体验更强烈;群体愤怒只受群体认同强度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学身份认同可以预测学生的科学职业兴趣、科学学业表现和科学参与感,已经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采用科学身份认同问卷对3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通过R语言附加pheatmap包采用均值方式进行聚类分析,旨在了解中学生科学身份认同的现状,进一步探讨科学身份认同的提升策略.研究表明:部分中学生科学学习经历与未来身份"脱节",科学身份体认感欠缺;科学身份积极反馈不足,科学认可度亟待提升;科学身份认同整体呈现4类群体特征,不同性别、学段的学生科学身份认同具有差异;科技活动参与度是影响中学生科学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建议积极培养与构建学生的实践身份和话语身份,增强科学实践体验;关注学生科学情感反馈,倡导科学身份多元评价;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科学学科教学;关注非正式环境下的科学学习,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6.
自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患者长期处于社会排斥与社会隔离之中,他们饱受歧视与压抑,成为丧失部分权利和地位的"身份受损"群体——污名群体.本研究对北京市某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认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成长阶段以及影响性知识、艾滋病知识获取的主客观因素显著干预高校学生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并指出艾滋病的"内部可控性"和"消极符号化含义"对延续艾滋病患者群体污名化处境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7.
聋人身份认同是聋人,包括重听人士对其群体文化以及自己聋人身份的承认,其发展受到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交流方式、听力损失的时间与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藏族聋人身份认同的发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藏传佛教的宗教价值观;文章从藏传佛教的人生观、生命观以及道德观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这些宗教价值观对藏族聋人身份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80后"初中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主要包括他们对专业身份的认同和对"80后"群体的认同.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本文归纳了"80后"初中教师在自我身份认同方面所具有的特征,揭示了其在角色外赋与自我认同的矛盾中做出的调整与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物质、精神追求更为强烈,而生活圈的日益同质化与内倾化,使他们在身份认同、关系网络建构、未来发展等方面表现出差异化、内卷化倾向。本文通过对四城市调查数据的分析,从自我认同,人际认同,未来归属等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以整合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视角,采用质性方法对高校贫困生群体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群体身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一建构过程遵循社会表征过程范武,在歧视贫穷的主流话语中,这一群体不可避免地附带了社会对贫穷的属性认知,即具有污名化倾向.高校贫困生对社会所建构的群体身份认同与否主要依据群体间的比较,当比较结果有利于贫困生群体时,他们倾向于集体认同;当比较结果不利于本群体时,他们倾向于对集体的排斥.高校贫困生会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避免使自己处于群体比较的不利境地.研究结果为理解教育公平和贫困生事务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高校资助方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