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力增 《中国档案》2016,(12):82-8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请予支持,并联名电请中共中央急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计”。为使中共代表尽快到达西安,双方商定,红军在保安赶修简易机场,张学良、杨虎城派飞机来接。于是,中共中央连夜开会决定,派周恩来等前去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在保安红军大学前面的平地上赶修机场。  相似文献   

2.
张晓丹 《兰台世界》2012,(25):13-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实现全国抗日的主张,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对于张、杨两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各种舆论喧嚣尘上,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联的反应。从12月13日起,苏联《真理报》、《消息报》以及共产国际刊物《国际新闻通讯》连篇累牍地发出报道、评论和文章,肆意歪曲西安事变的性质,并对张、杨两将军进行指责,公开宣扬称张学良为"叛逃"、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发生的,中共中央在获知事变发生的消息后,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12月17日,周恩来等作为中共代表乘飞机  相似文献   

4.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致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活动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埃德加·斯诺、范长江和杜重远的新闻活动为例,分析当时新闻界的活动对西安事变所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上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推动力上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有着一定影响。具体而言,其一,斯诺的陕北之行及其报道同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有联系;其二,《山西日报》、《大公报》等关于陕北红军的报道和西安事变的发生地点有联系;其三,杜重远同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有联系。  相似文献   

6.
司久岳 《档案天地》2004,(5):27-28,23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个重大事件。其主要参与者为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龄。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说服蒋介石妥协,一方面稳住南京政府不要轰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谈判。尽管有关西安事变内幕的许多说法或当事人回忆已陆续见诸报刊和书籍。但宋子文的亲笔日记,因其不是为发表而写,反而是最有可能真实记述历史事实的。张学良和杨虎城1996年12月  相似文献   

7.
曾三传     
六、飞往西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张学良立即向中共中央通报,说他们扣留了蒋介石,并提出八项主张,请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事。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前,在西安发生了"艳晚事件",为西安事变的一次预演。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当日,原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的机关报西京日报社社长丁复进(兼国民党中央社西安分社社长)被关押,东北军接管并改组了《西京日报》,改名《解放日报》。12月13日,《解放日报》便以崭新的面貌和古城西安的广大读者见面了。14日,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任正、副委员长。此后,《解放日报》就成了西北抗日联军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当时又称“双十二事变”,由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采用了多少是军事阴谋的方式”.扣留了南京政府最高负责人蒋介石及主要将领,对其实行兵谏,就使得南京与西安之间处于对立地位,这样,西安事变的发生就有可能使时局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使国内战争爆发.从而削弱全国抗日的力量,给日寇入侵造成可乘之机;其二是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剿共”,从而结束内战,使全国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尽早实现。在这种危急而又微妙的形势下.及时报道西安事变的真相,进行广泛的舆论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创刊于…  相似文献   

11.
在西安事变中,杨虎城是张学良的亲密合作者。我在美国阅读张学良的口述史及其相关档案资料时,杨虎城是注意的重点之一。结果,发现部分新资料,有助于西安事变研究的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12.
北平图存学会是留居北平的张学良部署为响应西安事变而成立的救亡团体.它从成立后就积极开展对于西安事变的宣传,让北平的广大民众了解到西安事变的真相与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主张,同时也做了一些联络与团结工作.由于它存在时间较短,留存的史料有限,对它的研究仅限于初步探索阶段[1].笔者愿就此问题进行探析,以期对西安事变爆发后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事变当日西安方面向外界发出了第一份明码通电,即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大救国主张。此份电报是张、杨早上八点多钟在捉到蒋介石之后发出的,南京国民政府是在当日下午六七点钟才收到。也就在当天凌晨的寅时(3至5时),张、杨曾提前向中共方面拍发过一次密电,向中共中央通告了自己的扣蒋行  相似文献   

14.
王春华 《档案天地》2009,(4):39-40,53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由于中共代表周恩来的着力斡旋,事件终于和平解决。张学良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于1936年12月25日独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并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离开西安时,他留下手令,由杨虎城代理其西北“剿总”副司令职务,又指令东北军各军、师长.离陕之际万一发生变故.听从杨虎城和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指挥。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已经过去了7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关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关系,史学界曾有许多猜测和谜团,其无法廓清的争论焦点是:张学良发动事变究竟是一时的冲动之举,还是有过艰难曲折的思想准备过程?中共在事变发生之前是否得到张学良的"通风报信"?  相似文献   

16.
曹军华 《今传媒》2006,(8X):33-33
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军近日参加中共西安日报社党委组织生活会时,对《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的宣传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陈浩  马兴光 《今传媒》2006,(12):36-37
今年以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以宣传西安、推介西安、美化西安为己任,通过多形式、多视角、多层次的大规模集中策划宣传报道,千方百计为树立新西安、新形象鼓与呼,发挥了积极的新闻舆论引导作用,赢得了各方面好评和读者的普遍称赞。加大正面宣传报道力度,把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传播好、宣传好《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以下简称两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张旗鼓地展开宣传报道,把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和工作,有效传播给广大市民读者,从而赢得大家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曹军华)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军近日参加中共西安日报社党委组织生活会时,对《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的宣传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主旋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一是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通过报道来宣传西安、包装西安、推介西安,做西安市的形象代言人;三是报纸要为市民群众提供信息和精神文化消费,好看的、可读性强的报刊是城市服务功能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来休闲,也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二、要把宣传“三信”作为当前和今后开展新闻报道的重要着力…  相似文献   

19.
张平阳 《报刊之友》2014,(10):40-40
本文简单介绍了议程设置理论的起源、功能、作用;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为例,并着重分析了《西安日报》作为党报,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应用与发展。《西安日报》充分发挥党报的议程设置功能,深挖新闻资源,持续推出大策划、大深度报道,进一步强化了导向功能,增强了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了党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浩  马兴光 《今传媒》2006,(12X):36-37
今年以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以宣传西安、推介西安、美化西安为己任,通过多形式、多视角、多层次的大规模集中策划宣传报道,千方百计为树立新西安、新形象鼓与呼,发挥了积极的新闻舆论引导作用,赢得了各方面好评和读的普遍称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