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华文出版创新是文化传承与积累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与文化软实力,推动华文出版"走出去"步伐。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新的时代不断赋予华文出版新的创新要求。在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文化创新与出版创新有效结合,推动华文出版的新突破,是值得出版人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华文出版要通过本土文化创新、引进出版物的本土化改造以及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等策略实现华文出版创新,以推动华文出版的发展,增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创意”一词近几年来在我国出现的频率极高,人们已明确认识到创意已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成了推崇创新,推动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的活动,并形成了能够带来极大经济效益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3.
陈才艳 《今传媒》2022,(11):34-36
文化的传承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而出版是人类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与渠道之一。随着数字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技术迎来了新的变革,数字出版、融媒体出版成为了出版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出版文化与文化生产的角度入手,细致梳理了出版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解析了出版文化的概念,并对文化生产实践活动进行了反思,希望能探索出一条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出版行业的可行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进行分析,阐述文化创意产品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开发现状,提出依托博物馆特点以及各类文化活动,突出自身特色;关注观众需求和消费心理,找准产品定位;加强文化创意产品营销管理,建立多样的营销方式;打造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形象,力求内涵丰富;建立与企业合作评估体系,控制开发生产成本;建立有效的开发模式,完善产品生命周期跟踪体系的开发策略;为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探索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少儿文创包含创意、技能、提升、高附加值等关键词,是少儿各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近年来,少儿出版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童书的出版总量和出版品种都有可观增长,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如何将少儿出版有效地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之中,求新、求变、求进步,是一个战略性课题.  相似文献   

7.
出版文创是在全球出版业面临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顺应了国家引导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出版文创的发展经历了出版衍生品开发、跨界融合、个性化定制三个发展阶段,呈现越来越个性化、精细化的演进趋势.作为新生事物,国内出版文创存在文化挖掘深度不够、缺乏市场流通渠道、开发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为了实现出版文创的价值,需要保证内容生产的优质性和原创性,打造全产业链垂直生态布局,建立更为灵活宽松的体制机制,为出版业文创开发提供更为优越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博物馆文化创意衍生品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博物馆文化创意衍生品研发的意义,结合国内外案例和调查数据剖析了国内外著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以及国内博物馆衍生品研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提出创新研发模式的具体建议和对策,认为在创新研发模式中坚持明确需求、挖掘内涵、打造品牌,秉承整体规划、创意优先、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通过转变博物馆衍生品创新研发模式,从而使其真正融入公众生活,拓展、延伸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江苏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自跨界融合5年来,在部门制度管理、产品核心力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方法】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这一标准,对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关键作用。【结果】媒体跨界融合需要满足新时代科普工作不断变化的需求,对科学传播的便捷性[1]、趣味性、交互性和视觉表现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结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媒体跨界融合需求在不断变化,科学传播中心从部门管理制度规范优化、产出的文化产品策划力提升、参与江苏省重大科学项目宣传、增强数字技术在科学传播领域的应用、打造科普文化传播产品、探讨跨界融合对科学传播的推动作用,以及科学传播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等多方面、全角度解读科学传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出版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备受关注,国内专业学者多次提议以崭新的方式让出版进一步与大众接触。在文旅深度融合的今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推出新功能,以新面貌向大众传播历史文化,而我国出版博物馆的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此,笔者认为,中原出版博物馆作为国内首个建成的出版专业博物馆,应加强建设和发展,以新使命和新发展目标为动力,引领我国出版博物馆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出版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融合出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出版工作,对出版业内容生产、传播、运营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突破了出版边界,扩大了出版的范围和外延。为适应时代之需,主题出版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成为必然。文章梳理主题出版的发展现状,分析融合出版背景下主题出版的发展机遇,提出主题出版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4,(12):72-77
步入"十二五"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加速发展,然而,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滞后造成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的"勉强"和"稚嫩",因此,如何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开辟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格局,已成为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必须回答的重要时代课题。本文在剖析我国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重要意义、基本态势及其中存在的各种管理体制与机制障碍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战略选择,并进一步从宏观管理模式创新、文化法制建设、健全文化发展政策、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张琋媛 《出版参考》2017,(11):66-69
中国少儿出版重镇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近年“跨界”探索江西历史文化题材出版,形成了一定产品线布局与社会影响力.它立足江西文化历史资源,时刻了解时代脉动,与主旋律共振开发选题;顺应时代潮流,凸显少儿出版特色,以“轻出版”的书态形式呈现江西历史文化;编辑出版制作讲究,名家作者阵容与强有力编辑团队深度合作,打造特色板块精品.这也给专业出版社在竞争激烈、发展多元的出版情境下如何拓展自身提供了深长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是实现教育传播功能的坚实根基。为了吸引更多大众走进博物馆,文博领域也不乏娱乐性和体验性的大胆尝试。博物馆主题图书出版是博物馆有效对接公众教育的重要方式。博物馆主题图书出版优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文物走出来”,加深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塑造良好的生态传播基础;二是“文物活起来”,以分众传播的思路消解人、物、场的壁垒,强调学术出版的专业性和教育读物的科普性;三是“文物用起来”,从技术介入、游戏延伸和创意开发分别增强博物馆出版图书的阅读立体化、趣味化和功能化,让传统和经典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相似文献   

15.
16.
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玲  田海明  魏彬 《出版科学》2012,20(6):78-80
首先对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动力进行分析,然后阐述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在传统出版企业一般性人力资本创新能力、整合用户创新资源建构柔性组织,以及创新性金融手段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各行业都在以新的思维方式引领着新的商业模式,突破到别的商业领域中去“打劫”.技术革新了产业链.从出版行业来看,技术的革新很可能会使我们从内容生产者到内容消费者的中间生存地带消失.伴随着各种跨界而来的竞争,传统出版行业要勇于探索如何跨界出去,另辟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同时也要密切关注跨界而来的未知竞争对手,有效地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当前我国博物馆行业的一个热点问题,而西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起步较早,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位、创意、开发、设计等方面已经高度成熟、值得借鉴。本文运用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比较全面地对比了国内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念、现状与特色,总结出了西方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重要经验、做法以及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之处。提出当前国内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要明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功能定位,体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要赋予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以文化内涵,体现鲜明的博物馆特色;要增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趣味性与创新性;要将博物馆商店当成“博物馆的又一个展厅”“用文化创意产品卖文化”等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研究出版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出版文化遗产保护的现代意义,概述了我国出版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认为出版博物馆具有收藏展示出版文化遗产、建设出版文化资源数据库、作为研究和教育的基地场所和国内外交流的场所等功能,对于出版文化遗产保护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文基于文旅融合的语境对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功能进行阐述,进一步研究了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机理,通过对文创产品开发一般化流程的探讨和对不同开发主体的比较,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文创产品创新策略,以期拓展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助推公共图书馆文创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