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中的天和上帝,分别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和西方广义基督教中的上帝。从历史上看,天与上帝,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无疑都是最古老,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几千年来备受思想家、哲学家重视和关注的范畴。在我国许多人的心目中,天就是上帝,上帝就是天。实际上,这二者是有差别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辨别二者的异同,可以粗略勾画出中西文化在根本上的一些差异。1.天的多义性与上帝观念的相对一致性。天,《说文》解为“颠也,至高无上,从一从大。”《说文解字注》对颠解释为“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由此可见,天的本义指人们头顶。综观中…  相似文献   

2.
李培乐 《青年记者》2010,(18):63-64
读者是上帝,我离读者、离我们的上帝有多远?审视自己4年的热线工作经历,我想从个人体会上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采访兴起的新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电文是:“上帝给我们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如我们所知,这个“上帝”事实上是人类自身。这以后,人类创造的电子和数字科技的飞跃发展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同样,媒体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在这样的语境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转型。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记者们开始学会充分地利用网络来丰富、  相似文献   

4.
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节目,被人们誉为“上帝青睐的节目”。我们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多年来重视并下功夫经营这个节目,取得了一定成绩,录制的节目先后在省内外获奖。我们在历经30多部500多集的编播过程中,始终坚信这样一个道理:“思则悟,行则远”。若使小说连播节目能长久地被“上帝”所青睐,我们体会应走好四步。  相似文献   

5.
一段时间的大炒大捧,曾使“××没商量”“××族”、“潇洒×××”这些虚虚实实的词头红遍神州,如今不知不觉中又出现了个报刊无处不“上帝”的新景观。笔者在饱尝过当“上帝”、陪“上帝”、“捧上帝”、读“上帝”的滋味之后,便不禁想发些感慨。 关于“上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有二:一是我国古代指天上主宰万物的神;二是指基督教所信奉的神。平心而论,西方人为何要把消费者尊为上帝,一时还难以理论;但是咱们中国来说,把消费者比作神却总有一种不知哪码对哪码的味道,因为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信神。所以,  相似文献   

6.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架空前的粉碎机,传统的偶像被一一送入它不择食的腹中轧破绞碎:上帝“死”了,自我“死”了,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也相继阵亡。与此同时,“童年”这个曾被小心呵护和捍卫着的浪漫国度也遭遇了劫数。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以  相似文献   

7.
上图讲座     
尊敬的、亲爱的上海的观众和读者朋友们,下午好!很高兴、很荣幸应上海图书馆的邀请,今天下午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我感谢上海的朋友们!我今天演讲的题日,如题板所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生活在中国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生存发展都是与这个文化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就不能了解自己;我们不了解自己,就很难把自已的事情做得更好。所以,我今天要来给大家讲这样一个题目。我们马上要血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文化?或行说,什么是中国文化?当然,要回答“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文化学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大约有两三百条,今天下午如果我来讲这些定义的话,恐怕要走掉三分之二的听众,我还是来讲一个故事吧。有四个人去咖啡厅喝咖啡,发现杯子里有一个苍蝇。第一个发现的是英国人,他站起来,掏出钱包,抽出一张钞票,压在杯子下面,就走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咖啡里有苍蝇是不能喝的,他肯定也很愤怒,但他是绅士,不能发怒,于是就用付钱但不喝咖啡的方式来表示抗议。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他勃然大怒,“八格牙鲁!”再把服务员叫来,“你的什么的干活!苍蝇的有!你们懂不懂管理啊,还想发展?”很是愤怒。因为日本人做事很耥致,很到位,不允许出现这种状况的。第三个发现的是美国人。他笑了,用手指一勾,把那个服务员叫了过来,“不错啊,咖啡里还有苍蝇啊,不过在我们美国咖啡不是这样上的,我们是先端上来’一杯咖啡,再端上来一罐牛奶,再端上来一小碟方糖,再端上来一小碟苍蝇,我们想放多少放多少。”美国人有幽默感,他用这种方式表示抗议。我就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果是中国人呢?中国人会说,“去!把你们领导找来!”这是什么不同?这就是文化的不同,中国人是有事找领导。美国人有事找律师,比方说,两个人在路上车子相撞了,他们是不会吵架的,双方会走下车来,相互交换一下名片,然后说,请找我的律师。因为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它的文化就是法治文化,虽然他们也不喜欢律师,美国人对于律师是一个矛盾的态度。美国有一个笑话,一对年轻人上了天堂相爱了,然后他们去找上帝,“上帝啊,我们想结婚。”上帝对他们说,“这个事情很好办,一个星期以后会有一个牧师上天堂,他可以为你们主持婚礼。”一个月之后,年轻人又来找上帝,“上帝啊,我们要离婚。”上帝说,“这就难办了,天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律师上天堂昵!”  相似文献   

8.
一、从人类原始的视听感觉谈起西方的宗教传统留给西方知识分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在他们的一生中,常常会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谁,上帝为什么创造了我?它交给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怎样做才能完成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历史使命?现在,真正信仰上帝的西方人已经不很多了,但保留着这种思维习惯的人仍然不在少数。我们中国人没有西方的这种宗教传统,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往往是干什么便想什么。总的说,对于终极目的的问题是很少考虑的。这两种思维习惯大概各有利弊,但当我们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有些陌生,  相似文献   

9.
在图书发行事业有史以来,“以需定进”这个原则就指导着我们的进货工作,对提高进货质量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是我们真正认识了“以需定进”这一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是否完全按照这一客观规律去办事?这个问题值得探讨。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出版发行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以需定进”中的“需”也同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包括人们对这个“需”的认识。本文就是想通过对“需”和“进”进行一  相似文献   

10.
女星的战斗,不在戏里,就是在豪门里——这个想法不仅存在她们的“抗争史”里,连我们这般受众多年后在某天的下午茶中,细碎闲语论红伶,也无非把“是否嫁个有钱人”当作其一生成败的定论。  相似文献   

11.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12.
对商家来说,客户就是“上帝”。对报纸而言,同样如此,只是这个“上帝”是读者。客户是报业核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报纸影响力大小的具体体现,也是报纸主要经济来源——广告收入的基础。因此,搞好客户服务、提升客户的忠诚度、留住和吸引客户,是报社生存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当一个新闻工作者,在观察周围一切时,也不乏用审美的眼光进行审视,自觉不自觉地去探寻其中包含的审美价值。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记者采写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美的探寻过程。美是什么?美在哪里?这个在历史上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才由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一个唯物主义的命题——“美是生活”。我们探寻美,就是要到生活中去探寻美、去探寻生活的主体——人的美。作为社会主义新闻记者,就是要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实践中去探寻美,去探寻这一生活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皆有美。美,  相似文献   

14.
古戏台对嵊州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说它特别,是因为从这个“符号”中可以解读出嵊州地域文化的许多内涵,而嵊州文化又是中华文化在这个特定区域内的一个显示点。因此,我们对这样一个题材有着一种由来已久的使命感,也想通过《越乡古戏台》这个节目让大家认识嵊州戏台所蕴涵的地方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5.
出版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或者说,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即便是最漫无目的阅读?追想一下我们是如何开始这一生的阅读的——候鸟的队列、街上的招牌、《三字经》,小人书,还是百科全书?再想想,上帝为何将阅读这一能力赋予人类——为了让我们遵从,还是去发现? “我们每一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边的世界,冀以稍微了解自身和所处,”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这本《阅读史》中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这个词我们常常不绝于口;“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地球变小了”等等声音我们往往也不绝于耳,可是,对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有什么意义,我们也许想得并不多。美国作家汤马斯·佛里曼(ThomasL.Friedman)的新书《世界是平的》中借助计算机软件术语将全球化的不同阶段称  相似文献   

17.
“读者是上帝”辨·木然·近几年,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益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吁求,以至于消费者被冠以“上帝”这一雅号。而出版界也有人如法炮制,“读者是上帝”云云,成为出版界一些人士的口头禅。尊重读者、服务读者是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我们能否把读者完全摆在...  相似文献   

18.
张昆 《当代传播》2000,(6):28-30
自由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尊重人性,维护人类的理智与尊严,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追求真理。什么是真理?弥尔顿认为:“真理不过是我们认识到的正义,正义不过是我们实践中的真理……真理的特点是思索,它的最高效能在于教育人;但是正义的本质在于力量和行动……手握利剑,反对世界上一切暴虐和压迫。”①在另一本书中,他又说:“上帝本身才是真理,任何人愈紧密地依靠真理,把真理传播给人类,必然也会愈接近上帝,而上帝必然也更加爱他。如果认为上帝妒忌真理,或者认为上帝反对把真理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人类,那是不虔诚的。”②这两段表述中…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维柯在《新科学》中有一段话:“民政社会的世界确实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它的原则必然要从我们自己的人类心灵各种变化中找到。任何人只要就这一点进行思索,就不能不感到惊讶,过去哲学家们竟倾全力去研究自然世界,这个自然界既然是由上帝创造的,那就只有上帝才知道。”这段话在被人引用时,通常被改写成(大意如此):“自然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不可能为人所认识,而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可以为人所认识。”但几千年来历史学家们殚精竭虑,玩尽了历史学家的技艺,也感到自己在认识历史上力不从心,尽管随着历史社会学在上世纪下半叶的兴起,历史学家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专门史都倾向于成为社会史,而社会史倾向于成为总体史。史学在这种不可能实现的雄心壮志的煎迫下大规模地向别的学科领域渗透,向一切陌生地带渗透,并将先前的历史叙事翻腾得千疮百孔。于是,我们得到了一大堆复杂的关于历史的新叙事,它们都对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灵感,但每一种叙事的缺陷又和它的优点一样突出。最后,我们可能只得带着绝望的心情来重温维柯那句充满自信的话,并加以适当的改写: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但不幸,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而且蔽于各种动机(意识形态、权力、西方中心主义等等)。程巍  相似文献   

20.
《报刊之友》2010,(6):20-21
樊云芳(1945年5月-),女,上海人,著名记者。“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