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礼记·王制》等典籍校勘,曹操《对酒》中“三年耕有九年储”,此“三年”当系“三十年”之脱文.因为“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自先秦以来即被视为国家储蓄之通法,该储蓄方法的核心就是要求国家在太平之年储蓄足够的粮食以备灾荒.“民以食为天”,粮食储蓄关乎着国家的存亡,旱已为先秦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所共识.  相似文献   

2.
<正> 厌学之风又作,学生来源紧张,1988年秋季招生,不少成人学校都处于无人报考的“灾荒”之中;然而,“东方欠了西方得,南方不获北方收”,哈尔滨电机厂职工中专,却在“灾荒之年,喜获丰收”。三个机械班、一个幼师班,于十月份先后开班上课,招生人数(151人)占全市招生人数的60%以上,致使在校生员达500多人,占全市各校之首。这所学校的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3.
問题解答     
問:明末苛重的“三餉”加派是哪三餉,是怎样加派的? 答:明朝末期,政治腐敗,灾荒頻仍,民不聊生,岁入不能充岁出之半。1550年(嘉靖29年)俺答犯京师,增兵設戍,开支超过以前一倍多。次年京边岁用达五百九十五万石(“續文献通考”卷二,田賦  相似文献   

4.
分利集团对近代湖南灾荒时期粮食价格的影响(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有凶禳,故谷有贵贱”,每逢灾荒,粮食减产或绝收,粮价上扬,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但粮价上扬除了灾荒造成粮食短缺这一自然条件外,分利集团利己的、不合理的分利活动,引发或加剧了灾荒时期的“粮荒”,是湖南灾荒时期粮价上扬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灾荒,旱、蝗、泛、疫多种灾荒接连发生,历时两三年,遍及全省,造成200万—300万人死亡,是中国近代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荒之一。此次灾荒范围广,具有并发性、连续性、积累性等。  相似文献   

6.
近代的河南是灾荒频发之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影响河南较大的水旱灾害进行了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取得了包括资料在内的专著10余篇、论文20余篇的可喜成就,但是,由于以往研究多局限于水旱灾害,对与河南关系甚大的蝗灾、疫灾等关注较少,且论述多集中在灾荒状况、原因、影响等基本的描述层次,研究深度不够,因此,无论从研究对象、资料运用和开挖、深化研究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晚清河南灾荒的影响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时期,河南作为一个灾荒频仍的区域,灾荒对之影响有三人口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8.
《河北自学考试》2005,(3):43-4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始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但那些年创办的“洋务”和“新政”,多停留在“师夷长技”阶段,大多有名无实。因为清政府权贵们多认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炮、船、铁路、机械等。”德国首相俾斯麦在中日甲午战争前20多年曾说过:“中国和日本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  相似文献   

10.
发生于明崇祯十三、十四年(1640—1641年)的灾荒遍及全国各地,被当时人称之为“亘古奇荒”。这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地区上的广泛性对明代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将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拖入了更深层次的危机。灾荒对明王朝赖以生存的江南财富集中产区的破坏与影响加剧了这一危机。本文拟对崇祯十三年、十四年浙江灾荒的状况作初步的研究,以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释“饥■”     
对《论积貯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一句中“饥穰”一词,课本和一些参考书理解为“荒年(饥)或丰年(穰)”。这是不妥的。其实它在这里是一个偏义复词,偏指“饥”义,当“灾荒”讲。只有这样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才能圆合。  相似文献   

12.
天人感应灾异观是中国传统灾荒观的一种。“丁戊奇荒”时期,它对救灾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它使灾荒中以皇帝为中心的祈祷活动盛行。其次,它使人们在灾荒中注重“修德”。作为传统的灾荒观,它在近代受到了基督教的冲击,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天人感应灾异观一方面可以促使皇帝重视救灾,并对安定民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灾荒的原因在于人事以及救灾过程中祈祷和道德层面原因的重要性,最终会使人们丧失救灾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灾荒,旱、蝗、泛、疫多种灾害接连发生,历时两三年,遍及全省,致使200万-300万人死亡,是中国近代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荒之一。造成此次灾荒的成因有自然原因、日寇的侵略、国民政府的腐败等几个方面,而日寇的破坏、掠夺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92年春夏期间,《广州日报》“艺苑”版连续发表文章,就中国古代诗学“诗无达诂”这一命题展开讨论,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了促使这一讨论进一步深化,由《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东古代文论研究会主办的首次“诗无达诂”专题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2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广州市部分高校的会员、特邀学者及主办单位代表共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气氛热烈,与会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诗无达诂”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比较深入的讨论,取得了可喜的理论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一位编辑要我写下一句有启迪的话。我想到了两个字,只有两个字:无为”。这是著名作家王蒙写在《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开宗明义的至理名言。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深刻地指出:“中国20年的辉煌,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无形的东西,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他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读过无数遍。他一直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座右铭。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显然,“无为”、“有生于无”给了作家、企业家无穷的智慧。21世…  相似文献   

16.
清代狎邪小说中的代表之作《青楼梦》的成书期间,中国经历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丁戊奇荒”,此次灾荒波及全国,赤地千里,加上其时中国政治腐败国库空虚早已进入封建帝国的末日残阳之中,天灾人祸的双重困境对生活在其中的落魄文人龠迭产生影响,正是这种末世悲观,激发了人性深处的享乐欲望,本文将论述龠迭是如何在大灾荒的现实图景中构建自己的末世幻梦,呈现自己的享乐欲望.  相似文献   

17.
太史公三句话,要数“通古今之变”最为核心。史学前贤多看重“通变”,即“原始要终、知所进退”,属史家的史识功底里最见深浅的。吕思勉先生一再感慨“通人之难得”,“读书之人百,通者无一焉”。他在1944年《论疑古、考古、释古》一文里,抨击当时史界的风气,尖锐地说道:“今之人往往通识未之具也,  相似文献   

18.
吴广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F0002-F0002,F0003
中国是一个灾荒频繁的国家。过去,我们一向忽视了灾荒史的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大批有份量的灾荒史研究成果,涌现出了许多致力于灾荒史研究的专家。其中,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杨鹏程教授,率领他的灾荒史学术研究团队十余年来一直沉潜于湖南及荆江一洞庭湖区的灾荒史研究,方向集中,特色鲜明,成果叠出,成绩斐然,受到学术界和决策部门的瞩目。最近,杨鹏程教授等著的《湖南灾荒史》被作为大型丛书《湖湘文库》之一种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中国古代灾荒最频最烈、荒政最发达的时期。此时,虽是我国灾荒的频发期,清前期与后期灾荒频度无大的差别,但灾荒的危害程度明显加深。清政府的备灾救灾思想、救灾政策、制度运行、吏治情况等政府行为是这些灾荒现象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时代》周刊的一次破例立足世纪之交,千年之交,回首往事,我们无限感慨.20世纪,曾给予人类多大的失望和希望!尤其20世纪上半叶,是人类历史上的非凡时期,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的崛起,都是极为重大的事件;学界也到处都是“大手笔”.1999年春,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