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谢及其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晋宋之交的文坛上,出现了两位大诗人,即陶渊明和谢灵运。陶渊明(365—427)虽比谢灵运(385—433)大二十岁,但卒年相去不远。可以说两个人基本上是同时代人。两人都做过官,也都曾退隐田园,而又同以诗名家;一个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一个是山水诗的奠基者。在文学史上,后人常以“陶谢”并称。本文拟就他们的退隐、思想及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做一初步探讨,并比较其异同。这对进一步了解陶谢诗歌的历史价值及晋宋之际的文学发展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晋宋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晋安帝义熙八年四月,在谢灵运随卫将军刘毅至江州任职期间,二人本来是可以交游的。但因为谢灵运的“负才傲俗”,和陶渊明不主动“情款”,以及陶渊明对佛教的认识与慧远、谢灵运相悖等多方面原因,使这两位诗人绐终未能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那样走到一起,而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3.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开创了山水诗和田园诗,到唐代,王维、孟浩然继承发展了陶谢诗歌的题材和创作风格,在描写田园风光的同时渗入山水景物的描绘,使山水诗与田园诗得以合流,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公元689—740)、韦应物(公元737—792)分别是盛、中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后人常把他们并称为“韦孟”,又把他们与王维、柳宗元合称为“王孟韦柳”。孟浩然被认为是继陶渊明之后,大力写作田园、隐逸题材,并将之与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行旅题材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者。而韦应物在格律盛行,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是我国晋宋之间的著名诗人,他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并成功地尝试了山水诗的特殊表现手法,被目为"山水诗的鼻祖".但是与以"陶谢"并称的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笔者收集的资料来看,大陆学界从"文革"结束后、八十年代开始对谢灵运的研究才渐渐增多,且思路开阔,研究不断拓宽、加深,现综合论述如下①:  相似文献   

6.
对于“无我之境”的渊源及内涵,学界已有许多精到的点评和分析,但对于其类型却至今无人涉足。笔者认为,“无我之境”其实有类型的不同,本文拟结合陶(陶渊明)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谢(谢灵运)诗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对“无我之境”的类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与田园诗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陶渊明诗朴素淡雅,谢灵运诗华丽雕琢;陶诗语言清如水,谢诗丽如虹;陶渊明以无为的心态在写实,谢灵运则以激荡的心情在排遣.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谢灵运与颜延之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与谢灵运在晋宋之交共世42年,却无一篇相互酬赠的诗文,也无任何相互往来的史料记载。但这不足以说明陶、谢二人彼此了无所知,因为陶、谢有共同的挚友,即一代文宗的颜延之。本文通过对颜延之与陶、谢二人往来行踪的考察,检索谢灵运诗歌中部分一时兴到、偶感之作,探讨谢灵运与陶渊明在晋宋之交思想史上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都喜欢陶渊明的诗歌,觉得他的作品十分抒情。但据《文学报》报道,美国学生却更喜欢古代诗人谢灵运的诗歌。因为翻译成英文后,谢灵运的诗歌更具有现实性。美国学生说,谢灵运的诗歌充满了冲突,颇有真实感。谢灵运虽然有的时候很强调“天人合一”,但诗里却充满了压抑和痛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谢灵运被当朝统治者不满的现实。在文化上,  相似文献   

10.
一谢脁(公元464—499)字玄晖,又称“小谢“。其所以有“小谢”之称,有人说,因为“他和谢灵运是同族”。其实这种说法,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谢脁和谢灵运同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朓的高祖谢拔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谢安之弟,而谢灵运的祖父东晋名将谢玄乃谢安之侄。谢脁确为谢灵运的族属晚辈。但是在晋、宋、齐、梁之间,谢氏族属的诗人,并不只谢脁和谢灵运两人,而后人为什么不把他们和谢灵运并称呢?就以《诗品》中在籍的谢氏族属的诗人说罢:谢庄是谢灵运的族侄,《诗品》称之  相似文献   

11.
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歌流派,继承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以来的田园山水诗的传统,诗歌多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留恋、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代表诗人王维和孟浩然,又称“王孟诗派”。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其大量创作田园诗早于谢灵运;他的散文情趣高妙,神气萧散,自然虚灵,魅力永恒。但在生前声名不显。其文未被《昭明文选》著录,最早评论其诗的是梁朝钟嵘的《诗品》,不过也仅将其列入中品。自齐梁时修《宋书》,沈约著陶渊明本传,归入《隐逸传》,后继之《晋书》、《南史》及萧统史著,“陶传”蜂起,陶渊明诗文始传颂一时,声名日炽,至唐宋时奉为圭臬,如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对陶渊明诗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造成…  相似文献   

13.
唐诗的山水田园来源于六朝,陶渊明、谢灵运的田园与山水,一直延展至唐。但对陶渊明,唐人似乎还未从历史性的麻痹中醒来,或者陶渊明所处  相似文献   

14.
王海兰 《现代语文》2011,(12):51-52
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但因他出身低微,故取湮当代,史书不立专传,《宋书》、《南史》仅将其附于临川烈武王道规传后,且所述甚略。他的乐府诗现存八十六首,数量众多,成就巨大,钟嵘《诗品》评曰:“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  相似文献   

15.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上刊登的《由陶渊明之读书论及读陶渊明之书》(以下省称知文),有一半文字疏理陶渊明的读书生涯,一半文字说我对陶渊明诗文内容的体会。在论及陶渊明读书方法时,集中探讨了读陶者属意最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层。其实,渊明读书一如其人,不拘一格,任性而已。即如讲究“开卷有得”(《与子声等流》),意在求知;提倡泛读、例览。既获取知识又调节生活求得娱乐,如0读山海经》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事,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云云。这种读书的生活乐趣,渊明不仅自我…  相似文献   

16.
关于颜延之的生平和作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南朝宋时代,颜延之和谢灵运并称“颜谢”。“爰及宋氏,颜谢腾声”(《宋书·谢灵运传》),“颜谢重叶以文章”(《文心雕龙·时序》),“爰及江左,称彼颜谢”(裴子野《雕虫论》),从这些南朝人的评论都可以看出颜延之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事实上,颜与谢不能敌体,后来的评论家几乎没有异辞。不过,无论如何,颜延之总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本文试图探讨有关他生平和作品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式,从时代、作家、性情、题材几方面,力图说明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为何同时产生于晋宋这个时代,谢灵运和陶渊明为其开山始祖,并对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一简要比较。  相似文献   

18.
师:(板书陶渊明《桃花源诗》中的几个诗句:“相命肆(从事)农耕”“桑竹垂(落下)余荫”“鸡犬互鸣吠(鸡犬相闻)”)这样的图景,我们在过去读过的哪一篇课文里曾见到过?生(齐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率领学生一齐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一段)师:这写的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一幅很好的风习画。现在大家可以猜到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了吧?生(齐答):《五柳先生传》。(教师板书课题并范背全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下位巡视,回答了个别学生的提问。)师:这篇课文要分两段练习背诵:第一段是传的正文;…  相似文献   

19.
历代文学评论家对谢灵运的思想和世界观褒贬不一,但就他对山水诗创作的贡献而言却是公认的。本文就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风格、艺术手法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并与陶渊明诗歌特点作以比较,从而更加突出表现谢灵运对我国山水诗创作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诗歌魅力探源邓琼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9600余字),文不逾千句(900余句),生前别人只把他看作一个“直作农家语”的田舍翁,然而身后他的声名却越来越大。据考证,唐以前的文人文集较完整地流行至今的至多只有6家,而这区区6家之中就有陶渊明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