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智者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着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只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做事也是做人。作家长的都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有所作为。由于历史的、社会的、个人认识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如何培养孩子成人的认识上,不少人还存在着一个误区,他们往往只盯住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目前,不少人对一个孩子的评价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个好孩子,将来也会有出息。人们总是对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另眼相看,认为他们要么努力不够,要么资质先天不足;对他们的未来要么信心不足,要么忧心忡忡。学校里评价…  相似文献   

2.
高弦 《家教指南》2006,(9):49-51
故事背景: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出现了一个“坏孩子妈妈联盟”。二十多住所谓“坏孩子的妈妈”.自发地走到一起,组成了联合施教的团体,试图帮助这些“坏孩子”们健康成长。她们的行为,真的能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吗?  相似文献   

3.
李作昕 《山东教育》2005,(21):126-127
一位智者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着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只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做事也是做人。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有所作为。由于历史的、社会的、个人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如何培养孩子成人的认识上,不少人还存在着一个误区,他们往往只盯住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原因,一些独生子女处于家庭核心的地位,在家中被视为“小皇帝”或“小公主”.从小养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学校我行我素,做事自私、任性、甚至有些霸道,总希望别人顺从自己,关照自己,不懂得也意识不到替他人着想,责任感缺乏,协作精神差,依赖性强,致使他们做事耐心不够,遇到困难不能克服.经不起挫折。而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对有关孩子的道德问题却不太重视,肤浅的认为孩子成绩好,分数高就是好孩子,素质教育就是教孩子一技之长,能歌善舞棋书画之类的;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在,作为多年的班主任,我感悟颇多。我们该如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的人生如何导航?我认为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教学生做人;就能使学生品学兼优,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7.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头脑中没有“同学的东西是私有财产,未经本人允许,别人不得动用”的概念,但他们知道“小偷不是好人”、“偷东西不是好事”。所以,当班里的同学谁的东西找不到了,我从不动手搜查孩子们的口袋或书包,也不使用“偷”这个字眼说事儿,更不把“小偷”这个不光彩的帽子扣在不懂事的小学生头上,以防歧视效应。即使真发生类似事件,我也必循循善诱,  相似文献   

8.
韩鸿梅 《考试周刊》2011,(30):217-217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这一新理念赋予了儿童更直接、更贴切的生活,赋予生活更广阔、更鲜活的生命。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对于处于感性阶段的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又都是学习。  相似文献   

9.
关于道德教育,古今中外已有诸多论述,文龙鳞教授的《10岁之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并不厚,他用精炼而平实的语言,向家长传递了“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将无法适应10年后的社会”的论点,对现代家庭道德教育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同胞家破人亡。那么多人的生活突然中断,那么多人的人生从此永远改变,这除了让我们感到震惊和伤痛外,还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有了重新的思考。我们应该把从灾难中得到的感悟告诉孩子们,让他们学会“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1.
《弟子规》三字一韵,朗朗上口。它从孝道、忠、义、礼、智、信到求学,详实生动,把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合为一体,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该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综合化、实践性、整合性等新理念。从课程理念的体现、课题资源的整合、课堂操作的效果这三方面体现了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之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实效。鉴于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探索和享受,形成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5.
做父母的必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相似文献   

16.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教材"的现状,我们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本着"问题就是资源"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让每位孩子自由探究生活。我们的校园就是一种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针对校园里的植物,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校园植物探秘"为主题,开展了两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起初,我们只是针对一些表面的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遵循“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的理念,珍视儿童童年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余敏 《孩子天地》2016,(5):97-98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  相似文献   

19.
一个蹒跚学步的小男孩摔倒了,父母赶紧跑过去扶起了他,望着孩子又欢快地继续向前跑,父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时,站在一旁观察良久的一位老人提醒这对父母:在你们扶起小孩时发现他掉了一件什么重要的东西吗?这对父母很疑惑。老人说:“孩子忘了说声‘谢谢’,丢了一个人最起码的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和回报精神。尽管孩子小,可这种东西理应从小就培养。”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学校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只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