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合理而充分的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也许是贫血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也许是薄弱的;因为文学教育不发达,文学创作队伍后继乏人,文学批评与研究也没有读者与对象。  相似文献   

2.
如果一个学理工科的大学生对于文学与文化一无所知,对于论文写作与发表也没有自己的认识与操作性,那他的发展空间就可能非常有限。因此,面向全体大学生与研究生的文学教育,是必须的与必要的。更为重要的一个事实是,最近一百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发展史说明,许多学理工出身的人成为杰出的诗人与作家;在世界作家队伍中,学理工出身的人员占到了全体作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真正学文学与语言出身的人从事文学创作而取得成功的,却不是太多。  相似文献   

3.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相似文献   

4.
结合中外文学、翻译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中国文学与翻译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展开分析、梳理、思考与探究,借此突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翻译文学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后,完善世界文学体系,助力各国文学、翻译文学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伟 《文教资料》2011,(32):102-103
网络时代迅速发展,网络是一柄双刃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挑战,必须处理好机遇与挑战之间的矛盾关系,趋利避害,积极探索网络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适当策略。  相似文献   

6.
段祥贵 《高教论坛》2012,(12):57-60
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学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在本质上指向一种以跨学科为精髓,以比较文学为方法,追求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文学人类学。从文学人类学视野出发,外国文学教学应坚持在文化大语境下把握外国文学,坚持比较文学观念,坚持人文精神等教学理念;应重视一些边缘性的文学、生态文学、东方文学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国外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外国文学研究立足中国现实,取得过不凡影响;学科自立后,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中国现实结合的程度越来越不紧密;中外文学比较是外国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立足中国现实,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才能建构出自己的特色,并为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本文就此对文学发展的大众化历程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语境与文学大众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急剧转型,带来了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学作为文化最敏感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文革”冲刷后,开始寻找新的话语方式和话语空间。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新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持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文学话语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文学空间被挤压,意义也在缩小,文学道路颇感迷惘。文学在选择元路的情况下,开始取道大众化道路。在当代文学大众化流行时候,文学走出了单一的“审美价值标准”,适应了多元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是任何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的。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生观及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播媒介作为“学本的物质传输渠道”和“作家写作行为的物质结果”,在整个学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统区战火缭绕极为艰苦而特别的历史化环境中,以《抗战艺》、《艺阵地》、《戏剧春秋》、《烽火》等为代表的学媒介,不仅培养一大批青年作家,促进了大众学观念的传播,拉近传播与受众的距离.使学创作更加符合读的需求,而且改变了五四新学的主题、内容、风格等审美取向,引导学及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流派的形成,并由此诱发学大众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与大学教育   总被引:102,自引:0,他引:102  
人类即将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化影响下的未来大学或许是21 世纪大学教育最有意义的课题。文章在探讨了网络化对社会和人的影响及其本质特征,各国政府和教育界为之所作出的反应之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重点分析了网络化下的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征。作者试图将之表述为四个方面的趋向:大学的地域性消失,代之为“核心地带”与“外围地带”;大学的高深性趋弱,代之为世俗化与多样化;大学的综合性丧失,代之为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大学校园淡出,但大学精神依存。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的研究,有多种看法,普遍采用的是马丁·特罗的观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的要求,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发展的主客观原因。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现有教育规模的需求,教育质量面临不同程度的滑坡,旧有的教育结构和体制也不适应教育现状与发展,这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必须要靠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包括教育目标体系的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和课程创新等。  相似文献   

14.
由于紧密配合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使得文学"大众化"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功利和审美纠结、精英和大众的身份矛盾以及文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文学"大众化"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境遇。要想突破困境,需要社会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使文学获得充分的自律,也要依赖大众教育程度的普及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从精神上享受文学。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信仰模糊、奉献意识淡薄,责任感缺失,抗挫能力差等人格特质。表现出急功近利、贪图享受,不重道德等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文学经典带给人们的是甜蜜和光明,美感和理智,具有净化灵魂、启迪心智、重塑自我等惊人的生命价值。在解读外国文学经典的同时,力求开掘其人文精神,从人生态度、生命价值、道德意识等方面,探析开掘文学经典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17.
科学文化素质中的文化素质就是人文素质,这种素质是通过文化修养获取的。文化修养主要是指人掌握的各种知识,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各种规则的自觉遵守,以及高度的道德境界。而这诸多方面都以模拟的形式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因此文学教育是进行文化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161,自引:8,他引:153  
中国高等学校注册的大学生,在绝对数上,即将突破700万(包括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不包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非学历培训),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在相对比例上,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高等教育的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势必影响经济、科技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持续发展与提高的后劲。为了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提高文化科学水平的需要;还为了当前提高人民教育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  相似文献   

19.
大众化运动和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的工农兵文学,强调"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工具论路线和"向工农兵学习"的指向,作家与读者构成"学生"与"先生"的关系.这一关系直接指向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即接受工农兵大众的语言习惯,极力迎合工农兵大众的趣味.  相似文献   

20.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独白"式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引进比较法,特别是在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建立"对话"关系,拓展文学的诠释空间,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学的特征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