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太贪玩,对书籍不感兴趣,岂不知孩子阅读习惯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一、早期培养1.从小开始。我们家长在孩子出  相似文献   

2.
一、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家长大多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 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手段不当.有的家长驰骋商场,遨游股海,腰缠万贯,却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自以为让孩子吃好穿好便是最大的负责;有的家长长期务工,无暇顾及孩子,缺乏了与孩子的感情交流;有的家长用粗野蛮横的不当方法对待孩子,久而久之使孩子对家长产生了敌对情绪,造成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3.
亲子心理课堂,就是把家长请入学生的心理课堂,或把学生请入家长的心理课堂,通过辩论、小品表演、游戏等多种亲子互动形式把家庭教育指导、家庭心理辅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为一体.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让家长了解孩子,掌握孩子心理特点与成长规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完善家庭教育的指导体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应该带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从家长要切忌过分容忍和溺爱孩子,防止幼儿形成娇惯型的个性;家长不要过于严管和干涉孩子,以免其形成的支配型的个性;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拒绝和放任,以免孩子形成的忽视型的个性;家长要切忌命令和威吓孩子,以免养成孩子专制型的个性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张小霞 《文教资料》2014,(6):120-121
家长教育倦怠使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变得消极与压抑,希望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影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与信心。本文主要研究了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生活学习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得出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与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并基于此给出家长必须加强自身倦怠心理调节,家庭教育专业化。以及学校社会网络支持的几点消除家长教育倦怠心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家长们往往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总盼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第一.然而,第一只有一个,当孩子的成绩与家长的预期有差距时,家长们就感到很失望,并且认为这是自己教育孩子的失败.教育专家认为,这样的家长其实陷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7.
<正>一、家庭开展生涯教育的现状与分析(一)家长对生涯教育的认知与理解度调查为了解家长对生涯教育的认知和参与情况,笔者给高一年级750名家长发放了自编的《关于生涯教育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98份,进行了如下的梳理和分析。1.关于学生升学就业的决策。关于"孩子的学业是如何决定的?",70.2%的家长认为主要参照孩子的学习成绩;15.6%的家长表示会听从孩子的意见;11.2%家长则  相似文献   

8.
几次应邀为家长做讲座,但参加者每每以女性居多--不是孩子的妈妈,就是孩子的奶奶或外婆等.由于会场上女性居多,男性家长便会显得有些局促.在与家长交流中,他们透露出这样的想法:第一,孩子小,此时教育为时过早,如果需要,让女性家长干便足够了.倘若孩子到了中学阶段,那做父亲的就需要多留意些,特别在孩子填报志愿时就应该参与讨论,并作出决定.第二,男性家长多数持有"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相夫教子"的观点,他们认为教育孩子的事应该由女性(母亲)承担,男人应该在外干大事业.笔者认为这些男性家长除了观念陈旧、缺乏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自身还独具教育魅力.  相似文献   

9.
家长应与青春期孩子一起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变化最快速的时期,特别是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成人世界有了不同的要求.由于这一时期孩子的特有心理,家长不能再按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来教育孩子,应学习新的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家长应与孩子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我想给已送孩子入幼儿园或准备送孩子入幼儿园的家长们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做一个好家长。1.接送孩子时,真诚热情地向老师问好向老师问好,既表示家长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这对促进老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之中肯定会起积极作用:同时,又是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身教"和"言教"的好机会;还可以融洽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更有利于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都与家庭息息相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以独有的方式给孩子以最早和最持久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就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家庭教育的成败,对优化孩子的道德修养、精神风貌、文明程度、性格特点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但是许多家长由于自己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上的不足,以致在子女教育中遇到了许多困惑,有的甚至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家园共育的实效,在大三班进行新的尝试: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孩子身上,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让孩子影响家长的观念及行为,使家长感受教师工作的辛苦与用心.通过孩子的表现和教师的行为吸引家长的主动参与,并逐渐内化为教育子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家庭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完成.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与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协助学校完成教育管理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7,(46):195-196
家长群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潜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让家长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才能够更好地让家长认识到主题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成为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与创造者。立足于家长的已有发展水平、兴趣与需求以及各种家长有效的资源,再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致力于教师、幼儿、家长多方协同联动,最大化地挖掘家长资源中的教育价值,让家长也成为教育孩子、锻炼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创造性发展的一份子。让教师、孩子、家长在参与螺旋提升式的活动中实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互动氛围。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里,与家长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交流得好,会让家长心悦诚服,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教育孩子;交流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作为班主任,以下几种情况应尽量避免。1.告状。孩子出了问题就打电话给家长或叫家长到学校,这是家长很害怕也很反感的事情。孩子难免出错,有了问题,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不应该推给家长。教师与家长比起来,教师毕竟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毕竟是掌握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大事小事都叫家长,只能显示班主任的无能。“孩子哭了抱给娘”,这在学生管理上不可取,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对老师的敬重。2.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任何一位家长,无论他的孩子多么顽劣,都不希望别人当面数落,更何况有些班主任会在办公室里,当着许多老师的面对家长数落学生,这会让家长很没面子,结果只会让家长窝着火回家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无益于问题的解决。3.指责训斥家长。学生犯了错,有的班主任会对家长说“:你的孩子怎么回事啊?老出问题。“”你们怎么教育的?“”你们也管管孩子!”等等。遇上好脾气的家长,也许不会说什么,但有些家长会反驳你“:我们的孩子在家很好,在你那里怎么就不听话了?“”孩子交给你了,老师怎么教...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一个志向高洁,上进好学,团结友爱,有用于社会的人,与家长的正确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孩子要处理好以下八种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你会做家长吗?你是一位合格的家长吗?"面对这样的提问,很多家长往往不屑一顾,做家长谁不会呢?做家长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权利.是啊,但是自然而然成为家长的你,能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光荣使命吗?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教育就无时不在,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思维越来越活跃,个性越来越突出,教育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有的家长甚至会陷入困境,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8.
刘春英 《班主任》2004,(3):32-32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往往很难协调起来.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到每天都能与每个学生的家长去沟通,而家长也都处于百忙之中,不可能经常到学校去了解孩子的情况.因而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很难形成教育合力.而事实上,每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都非常高,很想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校应该为家长提供这样的机会.当然,每个学校在这方面都做过努力,如召开家长会、家访等.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不能使每位家长天天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实践中我发现,作业是我们与家长沟通的最好途径,因为学生每天都要做作业,每天都把作业带回家,我们何不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呢?经过尝试,我发现作业本上的"留言板"是一种很好的家校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玩网络游戏的孩子的声音,声音中有对家长教育的置疑.现在的家长在忙着责怪孩子沉迷网络的同时,恰恰缺少了和孩子真正的沟通,比如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具体的事例探讨素质教育的内涵,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素质的多维性,并借此说明素质教育的复杂性.同时还对素质与成功、素质与特长、孩子在教育中的地位、家长和社会的作用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认为,孩子是教育的主体,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坚持孩子永远是对的原则,即以孩子永远是对的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作为评价孩子行为的基本坐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