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学术界普遍认为,冠礼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但是,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因为成人礼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其证据主要有:成人礼是适应族外群婚制的需要而诞生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已有成人观念,大汶口文化早期已有拔牙以标志成年的习俗,上古时期人人都须通过成人仪式,士冠礼中有冠者见母与姑姊的环节却没有见父的规定以及近现代民族学资料等等。  相似文献   

2.
冠礼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成丁礼 ,各项议程都充满了对冠者的教化与期望。冠者通过与神秘存在建立互渗 ,有了成年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冠礼作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被统治者所利用 ,在确立了父系血缘与政治等级的同一秩序之后 ,冠礼也由“礼俗”变成了“礼制”。  相似文献   

3.
刘芳 《文教资料》2013,(36):54-56
冠礼是古代士族男子的成年礼,它通过繁复的礼仪,使人首次明确自己的地位,使人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游离在成人社会之外的孩童.《仪礼》和《朱子家礼》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比较重要的礼仪典籍,对中国古代社会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二者对冠礼记载的差异可以体现出冠礼甚至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沿革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仪礼.士冠礼》详细、系统地记载了冠礼正礼的仪节。但是,冠礼仪式在正礼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形,主要有:用醮、庶子冠礼、孤子冠礼、是否用乐、冠者母不在、将冠而遇丧事、天子诸侯加冠,等等,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地域差异、身份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相似文献   

5.
张自慧 《成人教育》2011,31(8):42-45
冠礼是给步入成年的男子加冠的礼仪,是古代华夏族的成人礼。它通过完整而繁琐的成人仪式让受冠者获得各种成人的权力和义务。其目的是让受冠者接受道德礼仪规范的教育,学会自尊尊人、责己责人、克己修身、谦恭待人,在调适自我、承担责任、和谐身心中成人成才。冠礼是古代体验式道德教育的典范,而体验式道德教育则是我们今天进行公民教育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鉴于中国古代礼制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下面拟以冠礼为例,去探寻其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今的河湟汉族婚礼中的"冠戴"仪式,与古代冠礼相比,虽简约了许多,但二者在外在形式上有相若的仪规,在深层内质上含相同的寓意,故可断定"冠戴"就是古冠礼的沉淀。除此而外,"冠戴"中"惩治"新郎的习俗实属原始成丁礼中"伤体炼志"的残痕,这为"冠戴"发轫于古冠礼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古人的"冠而婚"思想使冠礼的遗留——"冠戴"内化于婚礼中,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冠戴"实承冠礼之余风。  相似文献   

8.
冠礼:成人的期待与认同——从文本《礼记》的视角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式上看,个体人格的确立在儒家传统中更多是通过礼义来展现的,生命自觉的证成最初是依冠礼来实行的。个体生命之加冠表明个体从家庭自我成长转变到可进入公共的社群生活之中。通过程序化的仪式,冠礼实际上蕴涵着社会对个体生命的期待与认同,即对“成为人”的生活的自觉,对个体生命应尽职责的担当。  相似文献   

9.
周代冠礼中取“字”仪节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代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奠基和勃兴时期,冠礼因为“礼之始”,而被当时士大夫阶层以上社会群体普遍重视,成为重要的社会制度和人生礼仪.作为成人礼的冠礼,实际上是一种“过渡礼仪”,而取“字”仪节也正体现了明显的过渡和象征含义,象征冠者被聚合入贵族群体和身份角色的转换,从此他们进入成人行列,开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相似文献   

10.
作为神圣叙事和认知模式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仪式活动、历史叙事同态共生,是文化的基因编码和文史哲的共同源头。早期历史与典籍叙事呈现出鲜明的"神话历史"特征,神话、仪式与历史叙事的会通视野是重新解读上古中国礼仪活动本源和根脉的重要门径。本文即以冠礼仪式圣地"东房"的本源象征探究为例,说明神话历史对礼制文明探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9,(5):88-9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强调成人与成才密不可分,其思想实质正是"立德树人"。中国古代冠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道德教育功能,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文化表征形态。挖掘中国古代冠帽及冠礼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方式,对于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的全面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英汉语言中的特殊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试图解读两种语言中的共性及差异,以进一步论证在翻译过程中的相隔性和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3.
许多像"不痴不聋、不卑不亢"格式的成语,我们把它叫"不A不B"式成语。文章主要从"不A不B"格式成语的来源探讨成语"不A不B"格式中A、B的特征,成语的感情色彩特征以及成语的变式等。  相似文献   

14.
古礼中蕴藏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冠礼和丧礼中,可以看到周人的年龄划分观念.冠礼由成丁礼而来,冠礼中的“三加”仪式,蕴含了先民分年龄段举行成丁仪式的历史信息,也透露了古人的年龄划分观念.丧礼中的丧服制度和对“四殇”的划分,透露了周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划分:出生到七岁为“无服之殇”;八岁到十一岁为“下殇”;十二岁到十五岁为“中殇”;十六岁到十九岁为“长殇”.周人在古礼中的年龄划分观念,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长发育的科学认识,同时也说明了周代礼乐文明的发达.  相似文献   

15.
Jensen不等式是一个特别重要而且应用广泛的不等式,本文展示了诸多著名不等式与Jensen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不变量思想是几何中最重要的思想,在几何中意义重大。从证明不变量的一般方法中得到两个关于基本不变量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7.
赵素萍  赵飞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6):73-76,84
有效配置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司法效率,缓解司法压力,是世界各国司法界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采用了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也存在着如何将有限的司法资源高效、合理地在轻罪案件与大要案件之间进行分配这一问题。借鉴暂缓起诉制度,完善我国的相对不起诉制度,旨在提高司法效能,节约诉讼成本,推动司法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8.
简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9.
读了广州白云师范学校《我看“追星热”》中几位同学的发言,颇有感慨,也想来凑凑热闹。我觉得,对于一名中师生来说:“追崇明星偶象,实在是不可取。因为,我以为,“追星者”其实是为了逃避自己的现实,去虚幻某种“真实”。比如你拜倒在刘德华脚下,一心履其成功之路,难说不是幻想为了放弃神圣的讲坛。过多地崇拜明星而成为“追星族”一员,让明星的光芒遮没自己的生活,把所有的爱与精力全献给某明星,从言行举止上模仿,思想感情上追逐,  相似文献   

20.
人的精神生活构成要素十分丰富,包括知识、情感、道德、理想、信仰、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等。各个要素之间既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内在的发展规律,因而在发展中往往不是协调一致的。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精神生活系统的不平衡发展,主要还不是指这种不平衡发展,而是指由于人们过度膨胀的物利意识和科技理性导致的人的精神生活系统的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人的知识生活和道德生活的不平衡发展,高科技与高情感的不平衡发展,人的意义生活和超越生活的丧失。人的精神生活是构成人的完整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涉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