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薛荣的小说<沙家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京剧样板戏<沙家浜>的颠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以"戏仿"的方式,直击"样板戏",彻底清理其对文艺真谛的损害;它的消极意义表现为,在试图以人性重写阿庆嫂等人物时,对"人性"作了片面化、欲望化的处理,使人物从政治符号跳到另一个极端--情欲符号.在小说<沙家浜>发表后,许多文章采取简单化的批评方法,对其进行全盘否定,这是违背文学批评的原则的.  相似文献   

2.
比较分析了小说<沙家浜>与样板戏<沙家浜>,针对众多批评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从小说体裁、人物形象重塑、情节的设计等角度分析了小说<沙家浜>的得与失.既指出其重塑的阿庆嫂、郭建光形象的失败之处,也肯定了阿庆、许三爷这两个全新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情节的安排.  相似文献   

3.
顾鑫浩 《文教资料》2009,(18):174-175
历史的阻力和事物自身的发展逻辑是不容违背的,因此"样板戏"对京剧的""大跃进"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要和传统戏曲落后的阶级属性决裂,一方面又拿不出实质性的代表"社会主义"的戏曲表演形式."样板戏"在形式上的变革,给当时作为主体的京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这种破坏主要表现在对传统京剧美学的消解.本文试从建国后的文艺政策出发,通过比较"样板戏"与传统戏曲的差异、寻找其形式上的创新因素来探讨<沙家浜>的文学史价值.并且,本文试图结合相关影视编导知识,对样板戏的艺术性进行重评.  相似文献   

4.
针对<作品与争鸣>中对小说<沙家浜>的批判,本文认为小说<沙家浜>的产生,在文学界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它解构了样板戏固化模式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及人物形象的固化;其次,它解构了样板戏固化模式对人民大众意识形态中被固化的社会历史记忆.由于样板戏文学本身存在的裂痕与矛盾,人物在人性方面不可掩饰的空洞,小说在解构的同时所重构的人物关系及其情感纠缠,就显得更具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小说<沙家浜>对同名"样板戏"的颠覆源自"样板戏"的"再唱".而由此引起的话语冲突,暴露出人们在怎样看待近年来文艺、文化思潮上存有的矛盾,以及思想价值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方面长期积存的歧异乃至对峙.  相似文献   

6.
当年,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改编、再创作成功,凝聚着主要执笔者汪曾祺等一大批创作人员的大量心血。但江青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处心积虑地把一切功劳都划到她自己身上,将《沙家浜》定为样板戏后,隐去了真正的创作者,以至于时间一长,人们不知不觉地忘记了谁是真正的创作者。直至粉碎"四人帮"后,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1960年10月,汪曾祺在河北张家口劳动了整整两  相似文献   

7.
《杜鹃情》是散中的“正剧”,它使读在怀旧的情绪中,重温精神家园的古老命题:忠诚、无私、坚毅、勇敢。风格上,《杜鹃情》表现为一种朴素的浪漫,像一束山花,可感可触,朴素动人。  相似文献   

8.
媚俗艺术是现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美学谎言。本文深刻分析了媚俗艺术产生的社会条件,特别分析了媚俗艺术研究当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即它的阶级起源,同时考察了媚俗艺术自身的风格特征并对其作出了辩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个阿兰.巴迪欧式的事件。它大胆解构了台湾新电影群体的怀旧行为。少年的青春往事中贯穿的依然是成人世界残酷的生存逻辑。杀人暴行不过是对欲望僵局的自毁式挣脱。更重要的是,当侯孝贤们在后极权时代竭力填补过去岁月的失落和惆怅时,杨德昌已经预言经历现代化转型的台湾社会即使能够摆脱威权统治的压迫,也会很快陷入另一种资本主义的囚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华语怀旧电影不断创造高票房记录。与以往同类电影相比,近年来的怀旧电影大多远离意识形态冲突,政治色彩比较淡漠,较少反映现代性过程中的痛苦体验或城市化过程中的阵痛,而更关注日常生活,以青春的梦想和浪漫、爱情经历为主要怀旧对象。华语怀旧电影是消费经济的产物。反思型怀旧和创造性的怀旧形态是当下华语怀旧电影最为需要的。  相似文献   

11.
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小说《沙家浜》遭人诟病的深层次的缘由及其生发机制。认为小说《沙家浜》遭到批判的原因恰恰在于其文本结构契合了当前的大众心理。  相似文献   

12.
小说<沙家浜>因其对原著篡改引来了沸沸扬扬的争议.本文认为它颠覆英雄,消解爱情,打破经典神话,目的就是吸引大众的目光,是作者向大众传播小说的一种谋略.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 "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虎丘曲会"是昆曲繁盛的标志,它的产生、发展、高潮和式微是同昆曲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综述",拟全面梳理近三十年"虎丘曲会"研究成果,一方面以此来管窥昆曲演出史研究的整体状况,另一方面整理学界对"虎丘曲会"的共识和争议之处,以备深入探讨之用。  相似文献   

16.
“样板戏”是特殊历史年代的政治产物,无论从情节、题材、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样板戏”都带有深重的意识形态烙印。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样板戏”的生成、发展、改编的过程,可以为反思这一艺术形式提供广阔的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