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廷堪、字次仲、号仲子、安徽歙县人。少孤、家贫。初学贾,未成。发愤读书。性明敏,过目不忘。慕乡人江(永)戴(震)之学,刻苦钻研,孜孜不怠。乾隆五十四年(1789)举于乡,次年成进士,例授知县,廷堪不愿为风尘俗吏,投牒吏部请改教职。曰:“必如是,始可养母治经。”选授宁国府教谕。以毕生精力从事著述。贯通群经,旁及声音训诂律吕、以及九章勾股三角八线中西历算之学。嗣以母丧去官。服阕出游至杭州,入巡抚阮  相似文献   

2.
《军争》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讠华),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两军对峙,要避开敌  相似文献   

3.
元代新安理学家陈栎治学唯"朱"是归,治经以《尚书》为重;本之于《大学》的修养论;博洽群经、网络百氏,为新安学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后世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胡瑗是宋代易学儒理宗的代表人物,其治《易》以“阐明儒理”为特色。而《周易口义》是其以易学阐明儒理的代表着作,颇为程子、朱子所推崇。文章通过分析(《周易口义》注重人事、博引群经、排斥老庄等三个特点,体现《周易口义》乃至宋代儒门易学对于儒理的重视程度,对胡瑗的易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说:“尝以为治经之道大要有三:正句读,审守义,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通借为尤要。”(《群经平议·序》)此语甚为精当。要读通古书,要正确阐明古义,不懂得古代汉语中多有文字通假现象,是寸步难行的。但却有不少人把通假到处乱用,此可谓滥云通假。现择其要,例说如下。将异体字视为通假宇,将古籍传抄翻刻过程中产生的形近而讹之字也视为通假字,此其一也。  相似文献   

6.
段玉裁在《六书音韵表》中提出“第一部、第十五部、第十六部分用说”(简称“支脂之三分”)。他写道: “五支六脂七之三韵,自唐人功令同用,鲜有知其当分者矣。今试取《诗经韵表》第一部、第十五部、第十六部观之,其分用乃截然。且自三百篇外,几群经有韵之文,及楚骚诸子秦汉六朝词章所用,皆分别谨严,随举一章数句,无不可证。……三部自唐以前分别最严,盖如真文之与庚,青与侵,稍知韵理者皆知其不合用也。自唐初功令不察,支脂之同用,佳皆同用,灰咍同用,而古之划为三部,始湮没不传,迄今千一百余年,言韵者莫有见及此者矣。”(见《六书音韵表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有200余条成语源自其中。  相似文献   

8.
先秦典籍在汉代流传 ,经过了汉人不同程度的整理 ,甚至改造。传世的“群经诸子”,主要是汉人的文本。汉王朝一系列的重大举措 ,有利于儒学占主导地位 ,从而形成中国学术史上的“经学时代”。“经学时代”之形成 ,除了社会政治的“外因”,也有学术本身及发展的“内因”,那就是 :各学派的“同源异流”、“其务为治”,以及彼此间的“相生相灭”、“相反相成”,发展为各学派均“兼综”他家的自我调适。从而形成新的学术“整合”。汉代新的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实际源头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学术史上,研治群经的著述以《易》学为最多、最杂。今天,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科学地探索《周易》经传的大义,是《易》学研究界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本校易学研究所黄寿祺,张善文合撰的《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凡十卷五十二万字,正是一部对《周易》进行全面研讨的新著。  相似文献   

10.
儒学群经是由儒学经典汇集成的文献群体,也是儒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儒学群经的最初汇集始于孔子整理古籍、编定"六经",中间经过"五经""七经""九经",到《十三经注疏》的汇集,经历了约2000年的时间。儒学群经的每一次汇集、变迁与称谓的变化,都不是单纯的学术现象,而是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健全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主要的挑战来自以下五个方面:(1)传统观念中“重文轻技”、“重道轻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读书做官”等落后陈腐观念:(2)教育理念中知识本位,学科导向的思维定势。(3)教育行政中不尽合理的管理体制。(4)办学行为中的“职业教育普通化”倾向。(5)社会用工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的脱节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两千多年前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盂轲,继承并发挥了孔丘的思想,疯狂反对社会变革,竭力兜售“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反动说教。反革命两面派林彪,捡起孟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块破烂,恶毒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孔门的正统道学家们也竭力鼓吹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一种社会“分工”,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对于这种反动论调,我们必须批判。  相似文献   

13.
“三”“九”为什么能泛指多数?学生常这样问我,因为他们接触的文章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例如:(1)三思而后行(《论语·公治长》)(2)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3)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5)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相似文献   

14.
《〈古文观止〉词义辨难》遗漏的词语,诸注家仍有解之不确或有误者。如(一)“策扶老以流憩”;(二)“怀良辰以孤往”;(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四)“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五)“宰巨不见斥”;(六)“如周公之心”;(七)“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八)“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九)“乃营治之东”;(十)“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十一)“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十二)“以错为之说”;(十三)“而重违其议”;(十四)“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等等,均需“辨难”,求得正解。  相似文献   

15.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某种表达需要,常常把定语移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古汉语里定语后置的特殊现象。定语后置有它自身的构成规律,其主要通过“者”字结构来体现。如: ①,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雁荡山》) ③,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娶之,以故多持女逃亡。(《西门豹治邺》)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彼童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上述各例中,打·的是定语。打△的是中心词,定语都置中心词之后。“人马冻死者”即“冻死之人  相似文献   

16.
众寡     
众寡之用,法固称难,而更当视众寡之治也,求众寡之情也,审众寡之敌也。孙子谓“治众如治寡者”,无所不任人也。是以任力者劳,任人者逸。善任人者,总其纲,则万目张,握其纪,  相似文献   

17.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由落后进入先进的重要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就对这一社会分工表示肯定和支持。他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但是,长期以来,有许多学者专家,包括《孟子译注》的作者杨伯峻先生在内,都把“治人”之“治”解释或翻译成“统治”之意。众所周知,“统治”是指一个阶级凭借政权对另一个阶级行使支配权,用这一词语表达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是准确的,但要用它表示劳心者与劳力者,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不但与“治人”之“治”的本意相悖,更与孟子的原意相悖。 孟子的这一名言,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是孟子与陈相辩论有关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时,由孟  相似文献   

18.
<正>习总书记说:“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然而当今世界上却弥漫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与“遥控器”“手机游戏”的战争,并且在这场战争中,书本节节败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如何让祖国的未来——我们的孩子,真正爱上阅读,学会阅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文必宗经说     
《文心雕龙》云:“文能宗经,体有六义。”《颜氏家训》亦谓:“夫文章者,原出五经。”二者皆以为经学与文学息息相关,允属确论。综而考之,兹事宜有四端值得当今经学界与文学界共审观之:一端,群经是往圣垂教后世之千古至文,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应予充分认定。二端,古之文人以读经为本,群经对历代作家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形式之影响应予认真品评。三端,经术长期风行于古代社会,经学在文学思想领域的渗透作用应予深入考察。四端,经学既属过去亦属未来,今后中国文学的创作旨趣是否仍需毋忘宗经之道应予切心体会。总此四端,于经学与文学关系之研讨,盖有承前启后之益。昔儒称:“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其此之谓欤?  相似文献   

20.
老父巧谏     
原文孙叔敖为楚令尹(1),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2),后来吊(3)。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4),使臣受吏民之垢(5),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6),岂有说乎(7)?”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8),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9),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10 )。”孙叔敖再拜曰(11):“敬受命(12)!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13),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14),足以治楚矣(15)。”注释(1)孙叔敖:春秋时楚国名相;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2)父(fǔ):老年人;衣、冠:前一个“衣”“冠”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