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词标题“秋闺”,实际是词人借闺怨抒写自己的愁苦。李煜亡国被俘前,词作大都反映了宫廷娱乐和艳情生活,国破家亡后,他由南唐小皇帝剧变为阶下囚徒,失去了花天酒地的豪华生活。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只有借助词作来倾诉“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巨痛。但又不能直抒其怀,只好委婉含蓄地托之于闺人离思,故以“秋闺”为题,足以体现词人的生活处境和心情的凄苦了。词的上片写人物的愁容和环境的孤寂。深院里,钩月斜挂,桐荫深黑,  相似文献   

2.
宋祁是宋初文坛一位风流蕴藉而又才华横溢的文人,在社会环境的温床中,他无拘自己的才性,追求宴饮享乐,表现出追慕盛唐文人豪迈潇洒的一面.在词的创作中,他突出了写物与写心的结合,闺思与艳情的展露,宣扬了"乐"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3.
赵明诚"天台之遇"[1]后,李清熙的词风与前期迥然不同,从前期幸福甜蜜的"闺思闲愁"发展到后期孤独凄苦的"苦寂悲愁".爱情、婚姻、社会变故等因素对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晏殊属思深意远的"心境型"作家,故其词无论咏物、感怀或闺思,无不体现深沉澄明的"思致"。其思致形态又可分为"无心"、"有意"两类。"无心"者在直觉中隐含思致,它或描摹以烘染意蕴;或写意以潜伏哲思,甚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有意"者在直觉中显露思致,它或兴寄而言情志,或点染衬托以表意旨,虽可实指却意在象外,迷离蕴藉。"无心"、"有意"两种形态虽各有别,但在深层心理上都是作者理性观照的产物,是晏殊对人情世态、历史人生洞悟穿透的诗性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词以闺情为主。她的闺情词不似唐宋男子所作的代言体终究隔了一层,而是自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从日常生活的记录中折射出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她对爱情的表达是大胆的、叛逆的。早期思夫隐含着甜蜜温馨,后期思夫愁肠百结,落寞无绪,融入了思乡念国之更深广的社会内容,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人历来对"愁"描写甚多,被称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更是把愁描写到绝佳。李清照的词风与前期迥然不同,前期是欢快美满、幸福甜蜜的"闺思闲愁",后期是凄惨悲切、漂泊无依的"苦寂悲愁"。本文对《声声慢》这首词进行分析,探究词人前后词风变化的原因,来寻找李清照内心不为人知的隐秘世界和不同寻常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7.
<闺塾>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汤显祖以其生花妙笔,塑造了这三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相对于光彩照人的杜丽娘、率直泼辣的春香而言,陈最良只是配角.教参中对其做了如下论断:"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严格遵守封建教义","逢迎家主","有一定的虚伪性".这些话语将陈最良定格为一个活脱脱的"反面人物".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根据文本,一一细说.……  相似文献   

8.
《闺塾师》基于对"五四"妇女史观的反叛与修正,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上层社会中的"才女"为研究对象,引述大量女性话语,罗列众多社会现实,通过对"缠足"、女性教育、才女文化等问题的深入细致分析,论证了封建社会女性并非都是受害者形象这一全新观点。本书从女性视角出发,发掘历史中女性自己的声音,给予当事人评价社会与处境的权利,为女性研究、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视角。作为新生事物,《闺塾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一、李清照词作中的俗语李清照在词中运用口语使语言更通俗易懂,更亲切直白,这在当时典雅华贵的词风中独树一帜。明代杨慎称其词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声声慢》中"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都是口语。彭孙《金粟词话》云:"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所论极是。  相似文献   

10.
闻捷 《教学随笔》2008,(Z1):114-115
饮酒(略)点睛与精练1.解释下列词语。结庐( )尔( )日夕( )相与( ) 2.按要求填空。诗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句子是_____,_____。3.你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这句诗?探讨与思考4.诗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怎样解释"真意"二字?诗人为何难以言表?饮酒二十首并序陶渊明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创作出了著名的表现闺情怨思的“姊妹”篇——《闺怨》和《青楼曲》。而对这两诗的题旨,诸多论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认为,这两诗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闺中少妇”在夫婿从军赴边、去“觅封侯”以及觅得“封侯”之后独特而复杂的情态意绪和心理轨迹,即:闺妇由始忍夫妇离别之苦,到终享夫婿“封侯”之荣。同时,诗中还深刻地寄寓了诗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愿望。因此,这一精心结撰的“姊妹”篇,含蓄婉转,包蕴丰富,颇具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思"字有虚词、实词之分,对诗义、诗韵起了重要作用。在语法层面上对应着三种此类功能:动词、名词、助词。通过描写"思"在《诗经》中的句法分布,结合《诗经》中"思"字出现的语境、诗句的意义、诗的特点及韵脚等,分析"思"字的词性及意义,并分别例举说明以帮助对《诗经》本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在《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中对胡塞尔的“书写”概念做了分析,这是他的首次书写之思.他阐发了书写作为“身体”的意义、辨析了书写单义性要求和多义性必然的关系.德里达此时的书写之思是现象学式的,但为后来解构之思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闺塾》是高语四册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闺塾》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重头戏。戏中描写的是小姐杜丽娘与丫鬟春香在闺塾中听老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显然,陈最良老师这节课是一节失败的课,课堂一片混乱,老师教不得法,学生学无所得。仔细分析这出戏,可以从中找出对我们课堂教学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让大学讲授课在“运思”中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知识、教师、学生为中心的讲授课不能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武汉大学彭富春的讲授课为个案分析看,他的"运思"式的讲授课能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这在于,这种讲授课不断让学习者回到已思考中,从而思考已思考中未思考的,最终为未思考的寻求基础.因此,"去思"式的讲授课是在中断自然思维、进行系统训练、达到宁静的境界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婉约、清新、刚柔等是李清照的词的主要风格.她的词,别是一家,意境高远.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闺情,流露了她向往爱情和别离相思之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怀念中原,爱国思思乡.同时,闪耀于李清照词中的人格风骨更是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17.
<正>春闺思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赏析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人,贞元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其诗以写闺情见长,多为乐府歌词。唐代边境战争频繁,加上安史之乱,人民生活艰难。唐诗中,包含大量描写征夫思妇的作品。这首《春闺思》写的就是一位妻子在春天里思念在边地征戍的丈夫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说的都是"思"——"我思".帕斯卡尔说人的本质在"思",人因思考而有生活的意义;笛卡尔说人因"思"而存在,并以"思"证明自己的存在.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说的也是"思".人之所思,或对外物,或对自身.  相似文献   

19.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后世众多哲学家如康德、胡塞尔在这种范式的影响下建构哲学体系。然而,这种范式在奠立伊始即埋下了主客对立、认识与实在难以统一的鸿沟,后世哲学家对这一鸿沟始终难以有效弥合。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显明了"存在"所具有的根本意义,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思在"关系,实现了对"我思"范式困境的破解。这一思维方式的前提变革,推动了认识论哲学走向现当代更广阔的生存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20.
《思南闺秀清吟录》诗集,是清代咸同年间,以贵州思南城区土家族冉氏两代女性为主创作的意境高雅之作,有思郡山川灵秀之气,独具闺阁缠绵之情,曾在思南、印江城乡广为流传,颇有影响。笔者结合当时历史文化背景,从苦情、亲情、闺情和友情四方面来介绍分析诗集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