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希特勒向外扩张挑起战争的历史中,重新武装占领莱因兰是具有极为重要作用的一步。按条约规定,这是非常危险的,不只是面临着来自法国的干涉,还将受到英国、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的有效制裁。一然而,历史是复杂的。这个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就连肇事本人也以为不能成功的冒险行动后来居然能够成功,表面看起来是一种侥幸,其实深究起来原因颇多。本文试就其成功的原因作一粗浅的分析以求教于知者。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便加紧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这对其推行扩张政策起了一定的保证作用,这当然也是其进兵莱因兰的冒险行动得以成功的因素之一。相形之下,德国的宿敌法国则由于其内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史学界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着重肯定了罗斯福同孤立主义的斗争,承认他对引导美国投入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这对于克服过去对罗斯福评价的片面性,了解罗斯福外交政策的积极趋向,是有必要的.然而,三十年代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毕竟是很矛盾的.反孤立主义、反法西斯侵略即使是主要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同时也还存在绥靖主义的一面.一九三八年希特勒挑起捷克苏台德问题的“五月危机”前后,美国的外交活动可以说明这一点.捷克“五月危机”时期,罗斯福支持过英法的绥靖活动,这是大家都比较肯定的.但是,当时美国到底参与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又起了什么作用?则还不是很清楚.原因在于美国没有公开参与,它的活动主要是在幕后进行的.这也是当时美国绥靖活动的一个特点.所以本文拟就张伯伦上台后绥靖格局的形成,“五月危机”的迫捷屈服,慕尼黑会议的召开等这三段美国的外交活动及其作用加以论列.(一)关于绥靖格局的形成和罗斯福的政策张伯伦是在一九三七年五月继鲍尔温任英国首相的.这时希特勒已进兵莱因兰,公开重  相似文献   

3.
1939年3月15日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捷克,取得了军事战略上的优势。此时,张伯伦政府的内外处境极其困难,国内对政府绥靖政策的不满迅速增长,国际上,苏联被迫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波兰则成了希特勒的囊中之物。张伯伦不得不用新的策略手法来摆脱困境,于是他把原来勾结德国、出卖小国、反对苏联的祸水东引政策,改变成一方面向小国提供保证、同苏联开始谈判,另一方面暗地里继续实行安抚德国的双重外交政策。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说,“英  相似文献   

4.
对于希特勒1939年9月挑起全面战争之前所推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外交策略,近年来史学界已有文章论及,发表了一些好的见解,但是,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将论析:(一)希特勒推行的外交政策究竟是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有什么特征?(二)战前希特勒的对外政策任务是什么?如何划分阶段?(三)希特勒的外交策略前后有什么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5.
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1.含义: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先后经历了联合抗法(拿破仑战争时期组织反法同盟打败法国)→联合败俄(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法国打败俄国)→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合法俄击败德国)→扶德抑法(“一战”后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从政治、经济方面对德国加以扶植)→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纵容德国法西…  相似文献   

6.
实力是外交的后盾。20世纪前后,英国外交政策随其经济实力的由强到弱的变化,也由“光荣孤立”的欧洲均分外交政策向联合他国共同实现欧洲均势的外交政策过渡。巴黎和会是这一过渡的转折点。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美国借助美国力量解决了鲁尔事件,遏制了称霸欧洲的法国,却为美国势力进入欧洲铺平了道路,最终使自己丧失了法德关系的仲裁人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与德国、意大利积极援助佛兰哥叛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法国对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由于当时法国缺乏独立的政策,英国对内战的政策的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各自对国际形势及本国根本利益的判断,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佛兰哥的外交目标之间形成了结合点。美国的“不干涉”政策不仅与德、意的干涉政策一起直接促成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垮台,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间接地对苏德谈判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发动全面进攻,5月14日突破法国防线,越过马斯河,攻入法国。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短时间内就—败涂地。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述如下: 第一,“二战”前的法国政府腐败反动,他们反共反人民,崇拜法西斯主义,是其迅速沦亡的最根本原因。1938年法西斯德国加快了侵略的步伐,欧洲局势日益紧张。达拉第政府加紧了同希特勒的勾结。对国内的法西斯分子的活动不采取任何制止措施,反而害怕人民参加反法西斯斗争。血腥镇压工人群众及其革命的先锋队共产党。颁布解散一切共产党组织的法令。正象斯大林所讲的:“法国执政者由于害怕革命的怪影而放弃了抵抗,惊慌失措地把自己的祖国葬送在希特勒的铁蹄之下。”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希特勒反犹政策的原因众说纷纭。希特勒反犹从根本上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是他手中的政治武器。他将犹太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等同起来,并将欧洲长久以来的反犹主义发展到极端。希特勒的反犹政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在一战德国战败、经济危机和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刺激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法国败降以后,法西斯集团最终结成军事同盟,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也趋向形成;希特勒自此掉入了自掘的两线作战的陷阱,这两种方面注定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最后结局,注定了希特勒最后失败的命运。因此说,法国败降具有转折点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森特·多布林是一位年轻的法国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勇捐躯,但却被誉为数学天才。这是因为他在马其诺防线服役时,写下了不朽的数学手稿。多布林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当反犹浪潮席卷第三帝国时,他和家人从柏林逃到了法国。1938年,年仅23岁的多布林成为巴黎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数学博士,不久便担当了整个巴黎地区同龄人的数学导师。那时他所进行的概率理论的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整个欧洲最前途无量的数学研究项目。他原本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数学家,但希特勒入侵法国,使得他的数学生涯于1940年悲剧性地中断了。面对入侵的德国军队,…  相似文献   

12.
历史将会判断维利·勃兰特究竟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政治家和要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一位颍油,他是西欧战后一位极不平凡的大人物。他多年领导着一个新德国,这个德国再也不引起仇恨和恐惧,相反却使别的国家感到羡慕。勃兰特有许多功劳,其中最大的就是使我们懂得德国并不意味着希特勒。他本人从14岁起就“用文字和拳头”反对希特勒。他写文章反对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反动统治集团和英美等国家一道推行的反苏政策,促成了这次战争的爆发,并使法国在这次战争中很快遭到失败。1940年6月22日,贝当代表法国政府向希特勒投降。法国投降后,它的军队,被解除武装,它的国土,最初有三分之二后来全部被德军占领,并且要承担全部占领费,听任德寇肆行压榨和掠夺。这时,法国所有资产阶级政党都陷入解体状态而不复存在了。法国的资  相似文献   

14.
文武兼备,博学多才的陈毅元帅早年曾留学法国,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国政府遣送回国。 起初,他住在四川家乡陈家祠堂。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年春节,他触事生情,便写下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南部伏尔加河下游右岸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该城始建于1589年,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金帐汗国第九任君主乌兹别克汗最早在此建都,名为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此后在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即1961年改为伏尔加格勒。而伏尔加格勒在全球闻名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这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保证了苏联和它的盟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在二战中对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德国意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  相似文献   

16.
1940年6月17日,在法国南部波尔多的机场上,正在举行一个送别仪式。三天以前,法国首都巴黎被德军占领了,法国政府慌慌张张地向南撤退,大半个法国已经沦入了希特勒的魔掌中。这不,连英国大使馆的武官斯皮尔斯少将,也匆匆忙忙要回英国去了。  相似文献   

17.
1936~1937年,罗斯福设想召开世界和平会议,讨论政治、经济和裁军问题,在美国不承担政治义务的前提下,通过满足德国在经济领域和殖民地等方面的要求来安抚希特勒,从而缓和日益危急的欧洲形势并避免战争爆发。美国为此与德国进行了外交接触,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计划对德国作出的让步与德国的外交政策目标相距甚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对欧洲影响力的下降导致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奇诗妙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战败后,希特勒又下 令大举进攻英国。在德国法西斯占领的巴黎,某日 《巴黎晚报》上刊出一首无名作者用德文写成的 诗: 让我们敬爱元首希特勒. 永恒英吉利是不配生存。 让我们诅咒那海外民族, 世上的纳粹惟一将水生。 我们要支持德国的元首, 海上的儿郎将断送远征。 惟我们应得公正的责罚, 胜利的荣光惟 字有份。 这首诗明是献给元首希特勒,但巴黎人知道 如何读懂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对希特勒的憎恨, 也表达了作者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这首诗的另外一种读法 吗?(答案见本期…  相似文献   

19.
1936年3月7日,35000名德军公然开入莱茵兰非军事区。对于这一赤裸裸的违反《凡尔赛条约》的挑衅行径,法国军事当局意听之任之,在军事实力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不敢使用《罗迦诺公约》予以武力干预的授权。由于法国军方的软弱无力“失去了遏制希特勒以避免一场大战的最后机会”,①导致了严重的恶果。史学家对法国军方在莱茵兰事件中的怯懦行径感到惋惜甚至嗤之以鼻。法国军事当权者如此缺乏常理的举动令人费解。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次大战的英雄究竟怎么了?义愤之余,我们有必要对莱茵兰事件中法国军方的言行作一些辨析。这里我认为需耍弄…  相似文献   

20.
苏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雄厚的经济潜力和一支强大的红军。希特勒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消灭社会主义的苏联是纳粹德国的既定方针。德国只有征服苏联,才能实现其称霸欧洲、争霸世界的野心。希特勒首先对英法开战,只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当1940年6月法国投降,英国退守孤岛后,希特勒便立即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准备对苏联战争。 早在1940年7月,希特勒就要求为进攻苏联进行准备。8月5日,德军拟就第一份对苏作战计划草案,几经修改后,希特勒于12月18日批准这个名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巴巴罗萨”计划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