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静 《兰台世界》2014,(1):114-115
“野史亭”一词最早出现在元好问《学东坡移居》一诗中.经过历代文人学士的不断吟咏,“野史亭”意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越来越丰富,逐渐成为修史著书、保存文化、斯文自任、勇于担当的代名词,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2.
身体不仅是一个生物存在,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建构。本文以中国当代影视文化中的"身体意象"为研究对象,输理其发展的基本历程,并从藏于身体之后的反思来对身体叙事中的身体意象进行探讨,揭示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以促进对中国现阶段影视文化种种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胡用琼 《新闻爱好者》2010,(11):142-143
文化意象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是民族文化的特质。甘茂华的散文突破了风俗风情展示民族精神的视阈,以文化意象为经纬结构全文。折射了土家族民族文化精魂和土家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现代意识下对民族文化的执著守望。  相似文献   

4.
熊云英 《大观周刊》2013,(11):157-157
商标作为产品标识和企业形象的代表,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炼,浓缩的独特语言,然而在商标翻译过程中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意象往往失真或消失。本文将会从商标翻译的概念、功能、特点和现状出发,在”功能对等”,”目的论”等理论基础上,分析各种成功或失败的商标例子,并提出进行文化补偿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泉州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于2021年7月“申遗”成功,古刺桐城再一次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本文选取37段“泉州网”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符号融合视域下闽南文化意象的建构过程,寻找人物/城市特征、故事情节、场景等戏剧性元素,梳理幻想主题,将相似的幻想主题聚合成幻想类型,发展形成闽南文化“故事链”,体现多元化的修辞性视野。在上述闽南文化意象的建构中,多元化的修辞性视野占据主导地位,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相融合,产生文化认同,促进闽南文化意象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文化意象专指这样一类意象,它们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里,从而慢慢形成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有时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一提到它,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用不着多做解释就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近年来,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不同国家人民的交流和接触愈加频繁。和以前相比,人们对异域文化的了解更多也更深刻,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交流,他们渴望对这些文化做进一步的了解。于是反映文化深刻内涵的文化意象,特别是文学作品以及以传播文化为目的的其他作…  相似文献   

7.
张雨 《视听》2018,(11):72-74
按照审美意向的类型,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有自然景物类意象、人造事物类意象、颜色类意象及声音类意象等。多种审美意象类型丰富了陈凯歌电影中的意象表达形式。其最为典型的审美意象包括鱼、花朵、镜子等物,典型审美意象的设置揭示了电影深刻的思想内涵。陈凯歌导演利用非情节化叙事及情节化叙事形态将意象及电影进行表达,突出了电影独特的特点与情感。  相似文献   

8.
唐诗黄河意象代表着唐代诗人对黄河的文化感知,具有独特的形象特征与审美特性.以文学地理学视域考察《全唐诗》中描写黄河的诗作,可知唐代诗人关于黄河意象的塑造蕴含着鲜明的黄河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并可进一步挖掘其在文化符号及文化贮存等方面的价值.根据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设计黄河文化传播方案,亦是一种兼具学理性与创新性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9.
邓云方 《大观周刊》2011,(40):73-73
中英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以及对文化意象的认识不同,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准确的对彼此语言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甚至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准确的对文化意象进行描述。不仅影响了双方读者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还影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此,本文针对文化意象在英汉翻译中的处理,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由中国古代漫长的诗歌、文学实践发展而来,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逐渐扩散至影视领域,如今在电视剧作品中承担着特殊的叙事功能.本文将梳理电视剧《芈月传》中的叙事意象,通过具体分析"和氏璧"意象、"华服"意象和"家"的意象揭示意象叙事在《芈月传》中的特殊审美功能,以及意象背后隐藏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元代散曲中的古琴文化内涵与前代文学作品相比,具有新变性。首先是古琴治世之音的消亡与圣人之器定位的缺失;其次是风流士子与“琴挑”“知音”遇合下渐变为表现风月的工具;最后,元代散曲作家有意回避陶渊明的“无弦琴”意象,而多选择其“乐琴书以消忧”的语意表达,集中表现愤世思想。从整体来看,元散曲作品对先代古琴文化内涵有继承有回避,同时也有发展,古琴艺术也因此更加趋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诗、文、词、赋、小说中都有它的踪迹。许慎《说文解字》释镜曰:“镜,景也。”段注云:“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此以叠韵为训也。镜亦曰鉴,双声字也。”镜是人工制作的器具,有照物的功用,其形状多为圆形。作为文学意象的镜即由此生发开去,或因其功用而寓意,或因其形而比拟,历代文人于此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并融入了复杂的文化内涵。镜意象因此成为古典文学中颇具活力的意象之一。 镜意象在诗、词、赋中大多出现于闺阁生活场景中,主要是一种情感意象,小说中的镜意象则主要是一种文…  相似文献   

13.
何辉  蔡惠 《现代传播》2022,(7):79-85
十年来,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已展现出数十个春节除夕的返乡和团圆故事,传达了中国人的“乡愁”。通过大量的视觉符号,广告片勾连出“乡愁”的空间意象、时间意象及文化意象。通过意象和视觉修辞的结合,公益广告片激发了受众的文化记忆,使受众共享了伦理价值,直至完成广告的视觉说服。  相似文献   

14.
"野史亭"一词最早出现在元好问《学东坡移居》一诗中。经过历代文人学士的不断吟咏,"野史亭"意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越来越丰富,逐渐成为修史著书、保存文化、斯文自任、勇于担当的代名词,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叙说了成长主人公阿米尔12~38岁之间所遭逢的成长之“殇”,最终得以长大成人的故事。并将“风筝”这一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贯串文本始终,通过对成长的“背叛”与“救赎”的深度书写,以深挚的悲悯情怀探测了人性的温度与厚度,并以成  相似文献   

16.
范宗武 《青年记者》2006,(12):41-41
有的作者写作评论,把文章的主题凝练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意象。读者记住了意象,就记住了作者表达的主题,而且这种意象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甘肃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微笑并保持微笑》获得了人们的好评,并被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评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李志好 《青年记者》2007,(24):50-51
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包含审美内涵。受众对广告作品的认知从吸引注意到引起兴趣再到欣然接受,审美因素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文化中意象和意境是审美范畴中最具分量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8.
汉末动荡衰乱的特殊环境,促成了建安诗歌及其意象悲凉慷慨的独特风格,“三曹”诗即是其典型代表。三曹诗中的风意象继承了先秦两汉诗中风意象的悲情色彩,体现了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在视觉文化传播日益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下,随着消费逐渐成为生活、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视觉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中,并贯穿于营销说服的诸多环节。由于视觉与意象、思维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营销说服手段的视觉符号传播并不仅仅局限于广告等直接可视的宣传方式,而是贯穿了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直至消费者的购买、消费的整个过程,并通过意象的生成机制最终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层面,影响其购买行为。立足于这一观点,本文从视觉思维及文化研究等角度分析这一泛化的视觉营销说服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与视觉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坤 《青年记者》2015,(8):73-74
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城市意象"这一概念,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了不同的城市意象,每个城市都有其代表性意义的意象,它是一个城市身份的象征。微电影可以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运用影像呈现、传播。本文试图以城市电影为本体,在微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