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燕赵文化区的性格特点决定的。燕赵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燕赵是古燕国和赵国的合称。常说的燕赵之地,主要指河北全部和山西东部地区。从地貌看,地形多样,而以高原、平原为主。因此,燕赵之地便成为古老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叉地带,这两种文化相互撞击、交融为燕赵地区文化性格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从社会关系看,游牧人和农耕人的对峙和  相似文献   

2.
正受传统观念和历史资料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赞美农耕民族与农耕文化,甚至把游牧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加以看待,从而导致总体上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评价较低的局面。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对战国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  相似文献   

3.
燕赵文化是燕赵地域文化遗产的全部积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文化源于黄色农耕文化、绿色游牧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燕赵文化以其富有历史意义的内涵和精神特质,积累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燕赵文化是“河北精神”的文化底色,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对燕赵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能够增强燕赵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河北文化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审视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取得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该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努力突破农耕文明优越论和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影响,对游牧文化的诸多问题作出了更客观、更公允的认识。同时,该书也体现了作者在学习借鉴基础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燕赵文化主要由侠文化与儒文化构成,其精神内涵包括:任侠使气、慷慨悲歌、崇儒尚雅、敦厚务实.燕赵文化精神的形成原因有三:边缘性的地理位置生成的悲慨情愫;游牧文化的浸染;儒家文化的影响.燕赵文化精神对燕赵诗人产生的影响表现为:舍生取义的任侠豪气,献身沙场的慷慨情怀,宗经务实的质朴文风.其任侠使气、慷慨悲歌之精神在促成唐诗的风骨形成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崇儒尚雅、敦厚务实之文化品格为唐诗的典重质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成长于燕赵文化的沃土,地域文化对李大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光辉业绩中蕴藏着燕赵文化的优良传统。燕赵文化的风骨与共产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体现于李大钊一身。燕赵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孕育了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革命实践和献身精神为燕赵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一样 ,是古老的文明。世界民族大都在原始时期曾有过游牧生活与生产的经历。随着历史的沿革和地理、环境的改变及社会变迁 ,有不少民族在很早前就从游牧转向农耕。但也有不少民族继续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至今。因此 ,游牧文化的产生既有其古老的渊源和广泛的影响 ,又具有其自身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 ,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比重。游牧生活与游牧文化由来已久 ,传袭至今。因此 ,从区域文化角度探讨和研究我区游牧文明的发展历史及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对我区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冲撞,积淀成为今天的文化系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就是这样逐步形成、传承和发展的.它们有其自身内在特质和规律,通过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显示着地域文化的博大和雄浑.下文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例,具体比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地缘与性别,是文化的两个重要维度,亦是深入探析文学作品的有效视角.河北当代小说关于人物文化性格、价值取向、两性关系的叙事隐含着独特的性别无意识.传统性别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与慷慨、勇武、具有庙堂性的燕赵文化在冲撞中融合,赋予文学想象丰厚的性别内涵.  相似文献   

10.
天山是新疆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以天山为分水岭,天山以南是典型的以农耕为主辅之以游牧的绿洲文化;天山以北则是典型的以游牧为主辅之以农耕的草原文化。特点鲜明,相得益彰。两种文化构成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新疆文化“一体多元”的气质和禀赋。  相似文献   

11.
地缘与性别是文化的两个重要维度,亦是深入探析文学作品的有效视角。河北"红色"小说关于人物两性关系的叙事隐含着独特的性别无意识。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与慷慨、勇武、具有庙堂性的燕赵文化在冲撞中融合,赋予文学想象丰厚的性别内涵,相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产生滑移。  相似文献   

12.
河北抗战小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抗战题材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就是因为燕赵文化精神和抗战人文精神存在着彼此对位的关系。这两种精神的普遍意义就在于追求健全的人格。而建国后至今,对于以河北为中心的抗战小说的批评则折射出了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着单向度的流弊。在当下的人文精神建构中,我们应当走出这种误区。  相似文献   

13.
燕赵文化及其现代文明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燕赵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也有因时代局限造成的负面效应.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借鉴燕赵文化的丰富资源,弘扬燕赵文化的优良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燕赵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夯实文化自信基础、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关于燕赵文化研究的464篇文献进行分析,重点梳理了作者、发文机构、发展进程和研究主题,其中将燕赵文化研究发展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主题整合为三个主题,并指出了其中的特点,由此从加强交流合作、注重科学引领和把握时代脉搏三方面提出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书昭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1):14-20,79
李大钊出生于冀东大地,故乡壮美山河的陶冶,淳朴乡风的熏陶,夷齐精神的浸润,燕赵文化的影响,对李大钊道德人格的塑造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解读李大钊伟大人格形成的文化密码,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大钊精神,发展和繁荣大钊故乡文化.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冯金忠先生的《燕赵佛教》一书,利用史籍和出土墓志等文献资料,采用了细致、明确的分析论证方法,从佛学的发展及佛教建筑方面对燕赵佛教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剖析论述,在细微之处揭示出了燕赵佛教与全国佛教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政治体制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的闽南话属于一种跨境语言。由于槟城是马来半岛北部(北马)闽南话典型的核心区,所以通行当地的闽南话——“槟城福建话”保留了许多从本土闽南话流传下来的核心词汇。它也汇集了当地闽南人在不同时期因语言文化接触和创新而产生的特殊词汇。通过揭示“槟城福建话”与本土闽南话共有的特征词,即从本土闽南话传承使用的,以及它本身独有的特征词,即移民及其后裔在不同时期因创新或借用而形成的,说明两者共存的特征词表现出“槟城福建话”与本土闽南话之间语言与文化纽带的联系,也证明了当地闽南人对祖籍方言的忠诚态度。相对的,槟城福建话独有的特征词主要反映当地闽南人的文化特征,也说明语言的变动发展是经过长时间的变异和整合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河北方言可分为五区。现在河北方言分为四区七片,通过古今比较,发现河北南部方言古今都是分为三区,北部两区的格局变化比较大,而这个变化有深层的人文历史原因,尤其是地理因素和经济文化因素起着很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华简《系年》是一部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完整史书,其中出现的赵氏人物对于燕赵历史文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对《系年》中出现赵氏人物的5章文本进行解读,并对其中出现的6位赵氏人物的事迹加以介绍,一方面与传世史书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对不见于史书记载的内容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