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延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106-108
通过对"美国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作者菲茨杰拉德和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美国梦"的分析,展现了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深刻反映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美国社会浮华背后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2.
《游泳者》是约翰.契弗最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耐迪.麦瑞尔整个游泳过程的刻画,生动展示了二十世纪美国中产阶级在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的本来面目。麦瑞尔这一"个体精神危机"反映出了整个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固化、精神的空虚和生活的无目的性。小说处处洋溢着对美国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中产阶级心灵的嘲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赫索格》讲述了美国犹太知识分子赫索格的情感遭遇和精神危机,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的苦闷与迷茫。  相似文献   

4.
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赫索格>讲述了美国犹太知识分子赫索格的情感遭遇和精神危机,反映了当代美国人的苦闷与迷茫.赫索格精神的流浪、自我的回归体现了犹太民族的流浪和犹太文化牺牲与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美国"熔炉"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文化统一性的本质特点不仅贴切也十分形象,但随着美国移民结构变化与移民文化发展,显露了它自身的不足与弱点;而"拼盘"说全面反映美国文化多样化特征,但往往容易忽略对统一性的必要阐发;文章首次提出"葵花"型似能较好反映美国多元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特征的观点,花盘可看作美国文化之核心,色彩缤纷的花瓣则表示美国各种族、民族、族裔在与主流文化融合形成葵花盘时保留的本族裔文化的传统与特色,或是无法融进共同体去的多种文化异质体。有些美国学者根据国内多元文化变化发展趋势提出"重塑美国主流"的观点也合此理。无论"熔炉"",拼盘",抑或"葵花"的比喻,在鲜活的多元文化现实面前总是逊色的。  相似文献   

6.
《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最重要的自传作品之一,其讲述了富兰克林从贫困到富足,从精神上的无知到在世界享有声誉的自我奋斗与实现过程。富兰克林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生动阐释了美国精神的内涵。其中其提出的13条美德则是对美国精神中占重要地位的清教主义的反映,而实用主义思想更是奠定了富兰克林对美国精神建立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浅议美国文化在美语中的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就如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映了内容。作为美国文化的表现形式,美语反映出了美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通过对美语所反映出来的盎格鲁撒克逊系的白人新教徒文化、个人主义、边疆精神和印地安文化的分析来审视美语与美国文化的关系,能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美语,从而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王博 《海外英语》2013,(5X):226-228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多才多艺的高产作家。其作品常常反映了美国社会充满暴力和动荡的黑暗面,以及人们的孤独、恐怖、痛苦等精神困境。《他们》出版于1969年,是欧茨作品三部曲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欧茨最好的一部代表作。该书于1970年荣获了美国全国图书奖。欧茨说,这部小说是"一部用小说形式写就的历史著作。"它记录了温德尔家三代人的命运及挣扎,展现了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到动荡不安的60年代期间,底层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和精神慰籍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艰辛和苦难,反映了现代人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甚至他们自身的多重压力。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在路上》中"垮掉的一代"。认为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不安于传统、逃避现实、追寻刺激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精神状态。主人公多次横穿美国大陆时所走的路正是"垮掉的一代"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关于教育博士的争论的焦点实质与根源进行分析。认为争论只是表象,争论的焦点反映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争论的实质是高等教育目的与功能的分合,争论的根源是质量观与文化观的差异,争论本身反映了美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争论有助于维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本质及符合其自身规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象”是康德建构认识论的核心范畴,有着特殊的规定性,在这特殊的规定性中蕴含着对认识中主体性的肯定。在“现象”的生成过程中,康德更是处处彰显着认识中的主体性。康德在其“现象”说中所凸显出来的认识中的主体性,对于我们在现代探究人的认识过程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沉沦》,《边城》是孤独文本的实验,它们显示了20世纪文学的共同的悲剧性美感特征,又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否定主义文艺学关于孤独的“个体化理解”。  相似文献   

13.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仁学把“仁”从个人的内在情感体验转化为带有更广更深的社会道德功能的行为,把源于我们特定个人之间关系的“爱”引申为公正无私的作为伦理责任的“爱”,将“仁”作为国家的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基础。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着的追求社会管理制度的伦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是一个系统、发展、动态的审美范式,它以人的三重生命作为辩证逻辑起点,以人生命的精神的自由实现为最终日的。追求的层次不同,其精神实现就有所差异,有的生命,在这一层不关,但在另外的一层上看起来却非常美,这取决于人对自己生命的掌控、追问方式的不同。三重生命表现出来的芙,它们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共生,理归一元。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极少言及人性,更未触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如果将孔子的“性相近”的共同人性观与其整个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会惊人地发现孔子的人性思想相当丰富,其人性倾向于德、人性包含“直”、人性为仁、人性的异化诸方面,可知孔子的人性思想是“性善论”。人性为善,人类才有互爱的基础,仁学乃能立。唯有人性为善,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才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要求,而社会所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不仅与社会客观存在相适应,而且与人的本性相适应,使道德规范有可能转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可见,“性善论”乃是构建孔子学说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优势生存”与“优质生存”分别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主体对生命历程和样式的一种诠释和表达,“优势生存”伴随着人的历史发展外化为人的一种生活态势、生存理念或是人的一种价值追求,但它不应是人之生存的归宿,因为优势生存只是人发展的一种跳板或动力,只是人生命展开中的一个凭借,而“优质生存”则体现了对自我的一种反思与感悟,对自然与社会所持心态的和谐,以及对待他者所拥有的那份理解与宽容,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人同房子 除了具有实用的居住关系外, 还存在着一层更加休戚相关的感情关系与精神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从新时期以来就存在着对于这一关系的揭示,房子不仅是人类存在的空间和建筑, 更寄予了人类深层的关于安居的精神诉求。从当代文学文本中, 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关于人类安居的精神性话语, 以及作家们对人类生存/存在根本问题所进行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的全面生产理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理论这一部分,而应该更强调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和人的本性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美育与“生态人”的造就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当代生态的日益恶化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失衡。人类要实现“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应当首先将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人”转变为“生态人”。“生态人”重视人地和谐,拥有可持续发展观,重视生命的过程之美。他们是实现当代人类生态生存理想的高素质人才保证。生态美育在培养“生态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审美理想.引导审美生活,是当代生态美育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