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存在弱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家庭教育失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的扭曲以及“旁观者效应”影响的结果.要强化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必须要多管齐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其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其进行移情训练,建立公正的激励与惩罚机制,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立法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的立法正驶入快车道,立法进度加快,立法广度得到扩充,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严重的立法膨胀现象,从而使得一些法律虚置,达不到立法者的预期目的,难以贯彻实施,以致降低了立法效益。为了制定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效益的法律,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立法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决定应立什么法,先立什么法,根据轻重缓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立法次序,以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立法目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成本是诉讼参加人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花去的时间的价格,诉讼收益是诉讼参加人通过投入而试图得到的产出结果。诉讼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个生产函数的问题,诉讼的成本收益的关系是一个价值函数的关系.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刑事诉讼程序所维护的法律价值是投入的直接成本所带来的收益,刑事程序价值就是诉讼投入(成本)获得的诉讼产出(收益)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成本、收益的经济分析,是目前教育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分别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对直接、间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详细分析,目的是找出最佳的职业教育投资的均衡点和最优的职业教育收益率,从而为政府制定教育投资政策和计划,正确安排财政收入的分配,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家庭合理安排工资收入,正确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腐败的实质和核心是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腐败现象的收益成本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无论是宏观层面的腐败还是微观层面的腐败,成本均大于收益,因而在微观上建立惩戒腐败和廉政激励机制、在宏观上完善制度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专利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利的经济效益问题一直是宏观专利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专利法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目的是促进发明创造成果经济效率的提高。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为探求提高发明成果的经济效率提供了一条分析思路。专利权期限的确定在政府协调发明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方面起着重要杠杆作用。企业在竞争获取专利垄断权的同时必须产生寻租行为,由此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经济上选择最适宜的专利制度成为福利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改变腐败活动的私人成本与收益及社会成本与收益,把腐败活动的私人总收益尽量降低,进而达到惩治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调整,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快速扩招以及其就业面临的严峻冲击,使得硕士研究生的投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运用扩招后的大量相关数据对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成本收益做出计量分析,可以揭示考研升温的内在利益驱动因素就是个人投资硕士研究生教育仍然具有比较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我国高校扩招政策有很强的解释力.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引起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与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预期收益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而且付出了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有失公平、教育"返贫"等巨大成本.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说,政府的收益是小于成本的.相对于公共部门的个人消费者来说,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风险增大,作为经济人的个人在选择教育消费的时候,应该有成本与收益核算的意识,理性地选择消费.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应该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真正实现本质上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培训的个人成本与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培训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收益包括直接的经济收益、非经济收益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当(培训后的年收益-不培训的年收益)×收益的年数〉培训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时农民工才会进行培训投资。  相似文献   

11.
利他行为在心理学上是指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利他行为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研究者们提出的基因决定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移情利他主义等利他动机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利他行为。移情法、榜样示范法、及时强化法以及学习有效的助人技能等是培养利他行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帮助他人的高尚行为,在高职生群体中加强培养非常必要.首先分析了影响利他行为的主观因素,然后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高职生利他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网络消极影响的探讨,而对网络积极因素的研究较少。网络利他行为是网络积极因素的较集中体现。本文试就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个简要的综述,指出了目前网络利他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5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人格特质、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外倾性、责任性、开放性、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宜人性与网络利他行为相关不显著;(2)外倾性、责任性、神经质、开放性和自尊均能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自尊在外倾性与网络利他行为、开放性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责任性与网络利他行为、神经质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考察三个广受关注的社会事件个案,从情境空间的视角对群体性利他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探究。发现情景空间的制度化程度是解释群体性利他行为的关键因素;在特定的情境空间中,施暴者的负面标定、受害者的"嵌空间"身份、制度化角色的干预以及旁观者的人口特征等因素都是抑制或催发群体性利他行为的影响变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问卷、道德自我认同问卷、自尊量表以及感知匿名性问卷对7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道德自我认同能够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匿名性能够调节道德自我认同经由自尊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直接路径。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大学生利他行为量表对10所高校的19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显示:(1)大学生利他行为低于理论中值,自我效能感高于理论中值,获得社会支持比较高;(2)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利他行为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3)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8.
亲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缺失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征入手,着重分析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缺失的表现及其出现这种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政府成本居高不下,刚性较强,是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难题.非合理性政府行为的广泛存在,是政府成本刚性的重要原因.只有大力控制政府的非合理性行为,方可抑制政府成本刚性.  相似文献   

20.
收入问题是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名经济学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现实中的收入就是表现为一定主体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种种经济所得。通常所说的收入差距就是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但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究,在它的内涵中不仅包含着居民个人最终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意义,也包含着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意义。另外,在研究收入差距格局时,还需要考虑对时间段的截取和与分配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