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道一先生的<周易科学观>一书,据书评者说:“畅论了<周易>和现代自然科学的联系,综合会通了近十年国内外关于<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的各种论著,更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十年来的科学观点研究<周易>的丰富成果的一次总结“.[徐道一1992,序]徐道一先生自己介绍:<周易科学观>的“第三、四、五章用大量、可靠的现代科学资料从天、地、生、数、理、化综合研究等方面来论述<周易>的一些基本概念“.[徐道一1992,前言]他认为:“从根本上看来,<周易>‘尽宇宙之妙,通天人之际‘“.[徐道一1992,2页]他更认为,正确区分东方科学技术的精华和糟粕的问题中,“核心问题之一是对<周易>的评价“.[徐道一1992,239页]……  相似文献   

2.
程炼 《科学文化评论》2004,1(6):114-122
近年来,英国图标书局(IconBooks)出版了一套系列丛书“后现代遭遇“(Postmodern Encounters).这套丛书中的每一册都以一位思想家的某个重要思想为主线,结合当代世界的一个特定文化现象,介绍和探讨所谓的“后现代社会“的特征.该丛书已经出版的分册有20余种,其中包括<乔姆斯基与全球化>、<道金斯与自私基因>、<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海德格与纳粹>、<柏拉图与互联网>、<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等.该丛书宣称,它的每一本小册子“讨论一个处在当代思想的风尖浪口上的观念“,整套书是“塑造21世纪的大争论的小导引“.……  相似文献   

3.
按照<辞海>的惯例,只有过世的人物才能作为条目.数学大师陈省身于2004年12月3日遽然去世.以陈省身先生的巨大贡献,当然应该立刻作为辞条收入<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尚斌编辑约我撰写.他告诉我,辞条的开头应该是:“陈省身,美籍华裔数学家“.……  相似文献   

4.
2006年,河南省科技厅部门职能改革后,科技成果转化与管理处把成果转化做为工作重点来抓,深度转化优秀的科技成果在领导有力的领导和支持下,河南科技成果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依托河南科技成果网(http://www.hnkjcg.com)对一批优秀成果给予展示,推出“依托科技成果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型专题活动.通过网站开辟专题对优秀的成果制作精美网页,在成果网首页显著位置给予重点展示,同时积极和多家媒体联合如<河南科技报>通过报纸方式对优秀成果和技术进行公益性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地对有推广价值的成果推广以来,经过不断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5.
年初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逗留一段时日,得以浏览该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丰富的庋藏.该馆的基础,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博士为编撰<中国科学技术史>收集的中文、西文、韩文等图书.其中最有特色的收藏,是他在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时直接利用过的图书、抽印本等各类资料.……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天光送曙,地气回春,转眼间<科学文化评论>已经创刊一年了.……  相似文献   

7.
我国面向公众的科学文化传播与普及(以下简称“科普“)工作,在经过数十年或更长时间持续而平缓的历程以后,目前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显明的标志包括:<科普法>的颁布实施使中国科普事业得以纳入法制的轨道;国家领导人将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喻为科技进步的“一体两翼“;科技主管部门和全国群众性科技社团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工程,并将其列入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之中;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子网络的发达,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增长,科普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具备更深厚的社会基础.这些无疑为中国的科普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更让我们这些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士体验到一种历史性的使命感和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温源宁先生的民国人物小传<不够知己>由著名翻译家江枫先生翻译,岳麓书社出版①.<不够知己>的英文地道,译文漂亮,可谓珠联璧合;传主们文采风流、学贯中西,作传者思维敏锐、学识渊博,又可谓珠联璧合.可惜,书中有不少排版和印刷的错误.这些错误犹如一个美丽花园里扔的几块乱石,虽然无伤大雅,却也有碍观瞻.一个最明显的错误就是关于程锡庚先生的生年,原文、译文明明白白地写着:“程先生,1894年生“,而小传前的说明文字却写成了1839年生,结果就成了程先生在100岁高龄的时候被枪杀,岂不是笑话!……  相似文献   

9.
案头不能没有它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从<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和我国1996年1227种科技期刊取得有关数据,按地区、学科、机构统计了1996年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和被国际、国内引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科学和科学家的一千年:988-198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我公布了一项针对&lt;科学家传记词典&gt;(简称DSB)[Gillispie 1970-1978;Holmes 1990]中出现的829名英国科学家进行的调查[Davies,1982].有关英国人的科学才华的源泉,这份调查揭示出许多一般性的结论.这些结论的正确性是由其资料源的可靠性所保证的.&lt;科学家传记词典&gt;具有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因此根据其内容所作出的总结具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广东取得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其中,有几项重大科技成果名列"全国第一",有的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文以<广东省志·科学技术志>所记载的4项重大科技成果为例,从项目的选择、研究的条件、研究工作的思路、科技成果的扩展四个方面回顾、分析了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过程,提出促进科技创新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为落实《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实现“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机密配合”的目标,由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2006年并入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四部科学计量学著作<科学计量学--指标@模型@应用>、<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科学技术指标与评价方法--科技计量学应用>和<科研评价与指标>进行了介绍和评论,在充分肯定我国科学计量学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就制约我国科学计量学研究的若干因素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科技管理研究》2002,22(1):1-4
2001年10月11日,国家统计局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2000年度全社会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2001年12月7日,广东省统计局联合发布了<广东省2000年度全社会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  相似文献   

15.
<上接第2期>(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科学数据平台、科技文献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建设,构建网络化科技资源共享体系,提高科技资源网络化共享和利用效率。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体系和公益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研究和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专栏18)。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战略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  相似文献   

16.
通过成果管理,实现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科技才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这决定了科技成果管理在我国整个科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过50多年来的发展与变革,成果管理对于科技管理决策,促进科技计划的完成、科技成果的交流推广与应用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总结了各省市、部门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具体情况,从而从科技政策法规的角度为政府实施服务职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起到了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子平台。西藏实现立足于科学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有更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服务与平台。文章分析了在西藏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重要性、可行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设西藏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洪仁玕<资政新篇>、百日维新<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程到的<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在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分析科技奖励制度在近代中国的引进与生长,并分析了这种政府设立奖励和主要以授予专利的奖励方式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范文 《现代情报》2007,27(6):155-157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建设安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为安徽店科技发展与进步服务的,安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前已正式启动,文章对平台的建设的原则、信息资源中心、信息网络平台、中心门户网站、目标与进度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周克刚  易清平 《科研管理》2004,25(Z1):158-160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均取得不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但在成果评价方面,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受到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政策方面的影响,在实际操作当中与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还不相适应.本文就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困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引入不同的成果评价方法和如何依托社会化的科技评价机构以作为解决困局的一条好出路的观点.本文还针对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以保证成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提出了可供探讨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