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国之际的"文笔之辨"既是文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亦与骈文和散文之争的文学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刘师培、章太炎、黄侃等一批学者以北京大学为阵地,对"文"与"笔"范围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六朝文论的复归。从文学史上看,民国之际的"文笔之辨"在为骈体文寻求正统地位的同时,客观上也张扬了文学的审美功能。总之,民国之际学者们有关"文笔之辨"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性的阐释,使得清末民初成为了"文笔之辨"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辨形释义、“望文生义”的方法 ,从“文”“笔”甲骨文、金文字形中揭示其原初含义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 ,从而对六朝“文笔之辨”的“文笔”做出语源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娄玉 《文学教育(上)》2022,(12):137-139
古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着重要任务,但目前的古代诗歌教学流于形式,将文论范畴的“辨体”理念转化为方法论能够改变这种现状,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登岳阳楼》为例,能够清晰地展现这种辨体教学方法,古代诗歌辨体教学方法具体就是诵读点拨,明辨体制、炼字析句,辨识体貌、比较阅读,体察风格、运用写作,提高鉴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各体文章写作角度审视《文心雕龙》论文叙笔部分的价值和意义,概括了它的主要特点,肯定了它的主要成就,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它的局限性做了实事求是的辨析,有助于推动对这份富有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今版屈原《离骚》一诗中之两“替”字,于韵不叶,于义不通,都应当是“”字,属形近而误。“”与“谮言莫入”之“谮”通假。复“替”为“”,原诗在音韵、语义、语法、逻辑诸方面就都妥贴了。  相似文献   

6.
"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尤其是《庄子》中的一个经典论题,西方源远流长的"逻各斯"思想也与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解构、打破"语言中心主义"成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话语特征,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对语言的颠覆姿态,恰恰与中国道家的语言观念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魏爱婷 《学周刊C版》2019,(7):187-187
本文总结了经学家们因为对"贤"和"易"的不同理解,并对"贤贤易色"的不同阐释,分析了笔者同意将"易"训为"轻略","色"训为"面色、外在容颜"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与汉朝统治者息息相关.在汉代尊儒思想逐渐壮大的影响下,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亦开始承继起周秦的发展传统,以《书》为教、引《书》为用的特征愈发明显.前汉诸帝引《书》用《书》,将《书》学思想融入其治政实践中,足见《尚书》在统治阶级心中的重要地位;而诸帝为《书》学发展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更是促进了前汉《尚书》学的迅速发展.条列前汉帝王与《尚书》之文献,可探帝王对前汉《尚书》学发展的影响及前汉《尚书》学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一经问世便遭禁忌,甚至被视为“诲淫”之作。尽管该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及辉煌的艺术成就跳出了禁书的行列,但其“诲淫”之恶名并未得到辨明。我们从本出发,意在阐明《红楼梦》不仅不是一部“诲淫”之作,而且是一部“诫淫”之作。  相似文献   

10.
汪吉友 《学语文》2020,(2):91-92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应当是使用汉语的典范。《宪法》中的"残废军人",属于错误用法,应改为"残疾军人"。  相似文献   

11.
学术史上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争论超过2000年,至今难有定论。争论的焦点,即在孔子是否删《书》以及是编《书》还是作《书》等方面;在孔子以《书》教授弟子方面,则似乎取得一致意见。于前者,钱穆先生以为孔子不曾删《书》,不曾整理过《书;》于后者,钱穆先生之意见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与前人看法一致。  相似文献   

12.
"谟"体是生成于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皋陶谟>是春秋时人面对当时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崩坏,而欲建构新的政治组织结构,托之于上古的舜与大禹、皋陶的一次朝聘之礼,以君臣问对的方式对西周诸侯朝聘天子之义的当下诠释,体现出了周公礼乐为治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13.
《商君书》虽然认识到历史演变的阶段和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它并没有对这种演变发展做出后胜于前、今胜于古的价值判断;它也没有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只不过是要建立一个很现实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它不承认一般人有认识和掌握历史趋势的能力;它的最高认识也只是“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是战国时代很普通的变易观,不是进步观,也不是进化论。因而它的历史观并不比其他各家进步,而它奉行的严刑峻法、与民为敌的政策毋宁说是一种倒退。  相似文献   

14.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它的作品已不再是词句或语段形式,而是文已成篇,其理论思维、叙述方式,实为后代政论散文之滥觞;它的文章体式多样,文体区别已开始形成;它的在记言中穿插叙事,在叙事中记言,叙事为记言服务,记言以事为纲的作品,次序清楚,首尾完整,富有表现力,成为记叙散文的先导;它的语言虽然“佶屈聱牙”,古奥难懂,但选词造句,精炼要约,开后代散文词约意丰传统的风气之先,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又表现出作文的技巧性,对后代散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索虏传》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标点的 :“(拓跋 )焘至汝南瓜步 ,(拓跋 )晃私遣取诸营 ,卤获甚众。”这段文字所述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贪婪不法事。拓跋焘在太平真君十一年 (公元 4 50年 )曾两次南征刘宋 ,一次是该年上半年的汝南 (今河南省汝南县 )之役 ,一次是该年年底的瓜步 (今江苏省六合县 )之役。两次均大获而归 ,故留守京师的拓跋晃垂涎三尺 ,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私下派人去各兵营索取了大量卤获物。但如上文标点 ,就出现两个问题 :其一 ,“汝南瓜步”间当断未断 ,会使人误将两地当成一地 ,进而误将两次…  相似文献   

16.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关于古代诗歌理论的批评专著。试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摘出关于"新乐府"的几个易于混淆的问题加以论述。一是白居易心目中的"新乐府"起于何时,二是新乐府诗完成于何时,三则论述新乐府与古调诗相比有何特点。同时亦论及《七德舞》作为首篇之意义,《海漫漫》及《杏为梁》的完稿时间,及《与元九书》所述讽喻诗与《白居易集笺校》所录数目不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个王朝想要永葆长青的统治,除了法治外,德治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统治手段之一。而商一朝,在长达五百多年的统治时期,神权政治是其首要的统治手段,同时它也积极倡导德政。在现存的史料《尚书》中,就可以采择出商朝宽松的法治、贤明的君臣以及为民谋利三方面的德政表现。  相似文献   

18.
辨伪学的歧途--评《尚书古文疏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上的疑古辨伪思潮,发展到后来愈演愈烈。有的学者以疑古辨伪作为自己的癖好,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实事求是的做法。其中,清代前期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该书证伪运用了八种手法,但绝大部分证据都似是而非,不能成立。古籍辨伪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前,《尚书》历史思想研究还远不够深入。《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主体论非常重要,它们主要包括"历史本在""君民同为历史主体"和"民为神主"几方面,这些都与《圣经》等西方早期文化经典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呈现"可分解为":呈现1",表示"(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显出、露出"(如"祖国大地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用于新闻报道、时政评论、文学描写、学术论著,书面语体特征鲜明突出";呈现2",表示"将某物展示给人观看"(如"晚会呈现给观众一场文化盛宴").从"呈现1"到"呈现2",由状态动词、非自主动词、二价动词发展为动作动词、自主动词、三价动词,直至带上双宾语,并且进一步由新闻语体的书面稿发展到广播电视记者现场新闻报道和嘉宾访谈的口语表达,这是使用者的表达需求、特定语域中的高频使用及强势传播媒体的促进对词义转移、句法功能发展、语体特征改变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