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一堂好课往往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当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矫枉过正,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牢牢把握"问"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与其紧握话语权,倒不如及时更新观念,勇敢探索实践,转换教学形式,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可以充分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那教师该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往往实施"满堂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  相似文献   

3.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但是,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课堂提问却存在随意发问、一问到底的现象,使课堂变成了问题的堆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课堂提问更有效呢?一、紧扣重点——把握提问的精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满堂灌",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听众",在课堂上只是被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8,(52):57-58
目前,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些不良趋势:改变之前的满堂灌为现在的满堂问。一节课40分钟,启动一问一答式,教师问的琐碎,无效;学生学得无聊,被动跟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不舍得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走过场,"回答"无惊喜。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提的问题要注重趣味性;提问方式,层次要分明;力争做到"问"到点子上,"学"得一级棒。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正热烈地开展。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研究高中英语问学式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在这里,"问学式课堂"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向,围绕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进行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创新精神,呵护高中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和激励求知欲。笔者探讨了新课程下对"问学"课堂的几点理解。在"问学式课堂"中,我们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不再围绕着教师的讲授来开展课题教学,而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问,问中学。让提问促进学生学习,以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在新理念深入课堂,互动教学成为时尚,"满堂灌"千夫所指的时候,课堂却折射出另一种倾向。许多教师将新理念形式化,"对话"变成"问答","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整体性教学内容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降低了智力价位。为此,探讨教师在课堂中所使用的提问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发言策略,以作为教师改进课堂中使用的提问技巧。一、教师的提问技巧教师提问技巧指教师在课堂中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或  相似文献   

7.
张玉武 《山东教育》2012,(29):17-18
由于对新理念理解的偏颇和对新方法的盲目追随,当下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浮华现象。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大道至简"的正道,希望以拙作求教于大方之家。1.问题化虽然"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人所诟病,但如果走入另一个极端——"满堂问",也是不合时宜的。当下很多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容量大,环节多,内容满,大问题下还有许多小问题,教师不停地提问,学生不停地作答,一问一答到底,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回味的时间,没有思维的展开,理解就不会深入。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斥着课堂,而今随着课改的深入,“满堂灌”现象虽所存无几,却取而代之了一种典型的问题“满堂问”。在授课过程中,要么以提问贯穿始终,选择问,填空问;要么自问自答,学生或仓促应答,或习惯性举手回答,教师只做简单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补充讲解。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深受一线教师关注。造成学生缺乏提问能力的原因主要是因心理顾虑引起的不愿意提问和因"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造成的提不出问题。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教学课题切入,引导学生提问,并通过教师故意出错以及学生对学生提问等可行性教学对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好问、会问、善问。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教师习惯以各种"问"引导学生,逐步将学生引向教师的"预设",不但使课堂显得过于琐碎,而且大大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问题"相对于成串的"碎问"而言,是在课文研读过程中,经教师概括、提炼,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要具备"三力",既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又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还要具有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  相似文献   

11.
杨梅芳 《教育》2013,(6):50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教书  相似文献   

12.
顾仕兵 《教师》2013,(19):72-7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反对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然而,为了体现以学生为课堂主角的教学理念,课堂提问似乎成为了教师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工具,进而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而众所周知,课堂45分钟是教师传道解惑的重要时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设计英语课堂问题,如何通过提问来hold住你的课堂已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一、弄清英语课堂问题的类型我认为英语课堂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  相似文献   

13.
每位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摒 弃“满堂灌”。可在实践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这并非是教师想要满堂灌,而是教师不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课堂上教师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而教师讲就是满堂灌。 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应该讲的不讲,还不到提问的时候就提问。如一位教师上《人格比金钱更宝贵》一课时,当板书完课题后,就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人格为什么比金钱更宝贵?由于教师没讲明什么叫“人格”?没有讲清楚“人格”宝贵的道理,以及“人格与金钱”的关系。这样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呢? 诚然,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属“启发式教学”的范畴,但要分清楚的是:提问是否适时、适度,所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否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淑治 《成才之路》2013,(10):38-38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要克服恣意滥问,提问随便,问不得法等不当做法,学会运用正确恰当的提问。一、问处有疑而不随意疑问疑问,有疑才问。教师要善于在有疑问处发问,增进师  相似文献   

15.
刘英民 《现代语文》2011,(5):113-115
教学设想在当今的新课改中,"满堂灌"摇身一变而为"满堂问",实则换汤不换药。"满堂问"的问题是预设的,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殊途同归。教师为了掌控教学的主流,只注重启发提问,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只注重完成教学任  相似文献   

16.
李厚东 《语文天地》2012,(22):41-42
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基本告别了讲授式教学,放弃了课堂的"满堂灌",但不少语文课又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教师一股脑儿抛出大量问题,提问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把学生引入一团雾水之中,学生不知从何回答。有的教师课堂提问缺乏变化,提问形式太单调,结果学生讨论来讨论去,毫无收获,只能留下竹篮子打水般的无奈。提问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单调,都会让课堂变成一潭死水,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根据授课内容有效设置课堂提问,如何根据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 ,是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 ,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有的课堂教学变以前的满堂灌为满堂问 ,整堂课上一问一答 ,教师问得碎 ,带得紧 ,关键时刻放不开 ,习惯牵着学生走 ;为提问而提问 ,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 ,流于形式 ;问题缺乏思维价值 ,提问回答流水式 ,表面热闹 ,实无效果。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型人才 ,就要优化课堂提问 ,使其起到应有的作用。一、问得少 ,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把课堂上的时间多留一些给学生 ,如果…  相似文献   

19.
正一、以"情"引问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向文本提问。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自觉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目的,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问题的设置还要体现探究性,注重过程,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一个建构知识情感的学习过程。长期坚持,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不断增强,就越来越想问了。二、以"法"教问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出5个误区:一是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我们不能将提问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合理、科学,不能有随意性;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摸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二是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