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西方伦理学中的责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概念是西方伦理学中的关键范畴.责任产生于自由意志,因此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首先应该指向个人、自我,自我负责是自由意志的必然要求.人只有对自己负责,才可能对社会、国家负责.面对责任,外在表现为对自己凭借自由意志制定的法律的尊重,内在表现为对本心、灵魂的忏悔.  相似文献   

2.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任何东西都不能真正限制和束缚住人。作为自由的人,是在不断地自由创造和选择中拥有自己的本质和价值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只要生命不止。就存在着改变和重塑自我的可能。人的自由是在具体境遇中的选择和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根本在于人选择的自主性。自我的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自己。自我应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人生的价值是在人的自由、选择、创造、超越和责任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人具有自由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人的自由在于不服从上帝和任何权威,也不受任何自然和社会的约束,自由主要是选择的自由,自由就是责任,自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教育应当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此,在语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不是控制学生,而是使他们能自由地做出选择,并追求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实际上,给学生多少自由,也就意味着给学生多少责任。这能在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习语的热情,让最令人感兴趣的、有浓厚人关怀色彩的语课回归自我。尤其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如果让他们一个个违背常情,老气横秋,没有少年人的蓬勃生机,显然是有悖于他们的心理结构的,因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福禄培尔认为,“在良好的教育、地道的教学和正确的训练中,必须和应当由必然唤起自由,法则唤起自觉,外来的约束唤起内在的自由意志,外来的仇恨唤起内在的爱。……在压制否定一切、贬低一切以及重负压人和普遍化的地方,在严厉和刻薄引起反抗和虚伪的地方,任何教育、训练和教学的作用便遭到破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道德责任基于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道德选择的前提是个体的意志自由。决定论者与绝对自由论者分别执着于两个不同的极端诠释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实际上最终都既否定了人的意志自由,同时也否定了人的道德责任。道德个体的意志自由是道德责任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责任是道德个体意志自由得以实现的具体体现。道德意志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之间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道德责任与自由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并随着主、客体条件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主体性正是在道德主体意志自由基础上的道德选择与道德实践过程中得以张扬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自由     
作为市场经济最为基本的经济伦理价值,经济自由是自由一般向经济活动的拓展,是经济主体拥有按照自己意志自由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在内容上,它包括经济主体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自由和财产权;在性质上,它表现为经济活动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从经济伦理学意义上看,经济自由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它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前提,也是其结果和表现;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自由的实现需要以责任伦理为预设前提、保障经济主体对于财产的所有权、坚持按劳分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等条件。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试析存在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人的“自我生成”,人的自由必须凭借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表现出来,教育要体现自主性,自由选择要负道德责任。这些对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力戒强制或强迫,提倡自由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自由概念(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与实行自我意志的障碍之消除,并不完全相同:自由仅仅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内在障碍之消除,并不是自由,而是利用自由的能力或条件。柏林与格林都误将利用自由的能力当作积极自由,而将自由本身当作消极自由。只不过,格林是直接将利用自由的能力叫作积极自由;而伯林虽然反对将利用自由的能力与自由本身等同起来,但是,由于他误将理智支配感情当作自由,因而也就间接地将利用自由的能力———亦即实行自己意志的自身内在的感情障碍之消除———叫作积极自由罢了。  相似文献   

9.
自由与实行自我意志的障碍之消除,并不完全相同:自由仅仅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内在障碍之消除,并不是自由,而是利用自由的能力或条件。柏林与格林都误将利用自由的能力当作积极自由,而将自由本身当作消极自由。只不过,格林是直接将利用自由的能力叫作积极自由;而伯林虽然反对将利用自由的能力与自由本身等同起来,但是,由于他误将理智支配感情当作自由,因而也就间接地将利用自由的能力———亦即实行自己意志的自身内在的感情障碍之消除———叫作积极自由罢了。  相似文献   

10.
自由人格具有一种反身性的伦理特征,它来源于自我对他者的超越关系,即在自我认同之中植入为他人责任的优先性,就此而言,自由人格的实质是把自我的自由奠基在为他人的自由之中。这种理解构成了自由教育的哲学基础,这意味着教育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伦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中,受教育者的自由人格的塑造具有一种逻辑的优先性,教育者的自由以责任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界限。就内容而言,这种自由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教育: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