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被动”与“主动”关于“一边倒”的成因,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被动”与“主动”或者“客观”与“主观”的讨论。一部分学者更多注重在“一边倒”形成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力量的作用。中美关系史专家陶文钊将“一边倒”放到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大视野下去考察,认为,“‘一边倒’并不是中共的一贯方针”,而是中美关系演变的产物。他回顾了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历程,指出:抗战期间,美国为了它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利益,是主张中国一切抗日派别团结抗日、不赞成蒋介石进攻共产党的。到了战争末期,国共矛盾逐渐成为美国对华…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旅游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基础,系统爬梳了国内旅游史研究的现状,展示了中国旅游史这一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前沿进展。认为中国旅游业发展三十年来,旅游史的研究论著和论文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研究对象的宽度、研究内容的深度和理论体系的建构诸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足,有待旅游学与史学领域的学者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3.
中美课堂提问研究述评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提问向来是中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无论在理论抑或在实践领域,两国均有明显的差异:美国比较关注提问是否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而我国则更多地关注提问在课堂中的运用技巧;美国研究较多地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观照,而我国较多的是经验总结。二者也有相同之处:近年来都不约而同地关注提问如何达成对话,但在研究旨趣上仍有差别:美国‘以贯之关注思维发展问题,而我国则是试图通过提问达成对话,以对知识灌输性的课堂教学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中国近代婚姻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总结,指出中国近代婚姻史在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上取得的进展和突破,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述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理论基础、目标、内容、途径等层面比较研究的成果,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厘清新时期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思路,可以开阔视野,认识规律,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中国近代婚姻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20年来中国近代婚姻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总结,指出中国近代婚姻史在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上取得的进展和突破,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研究们对教育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提高个人就业收入中的作用,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发生了某些转变,研究们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中国学术界对新加坡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高,进行研究的学者人数增多、机构分布更广。学者们从不同领域对新加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政治研究领域有所拓宽,侧重政党政治;经济研究结合中国国情,加强比较借鉴;文化与社会研究涉及内容广泛,关注国计民生;民族宗教研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教育研究立足传统课题,创新研究方法;国际关系研究数量稳步增加,研究有所突破;文学艺术研究视线投放广阔,内容丰富多彩。2006年学术界有关新加坡研究的成果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提升,尽管研究中仍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但新加坡研究的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中美新冷战何以能够避免:一个建构主义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中美关系尽管麻烦不断,但迄今没有发生新的冷战。从建构主义视角看,观念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具体说来,中国改变了自我身份,逐渐认同现存国际体系,从国际体系的挑战者转变为参与者;中国拒绝做美国的敌人,并把意识形态因素最大限度地排除在两国关系之外;中美领导人特别是中国领导人,在处理相互关系中都有相当的自我约束,由此阻止了双边关系的恶性循环。因此,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身份定位至今摇摆不定,稳定的建设性互动模式尚未成型,但新冷战迄未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11.
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研究是亚洲冷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美对日政策的演变.而且还揭示了战后美国的亚洲战略及亚洲冷战的起源和演变。更为甚者,在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并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解体.而是继续存在并走向强化.这一现象又使得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成为国际学术界反思和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自二战结束后不久开始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的冷战,是战后世界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其影响是如此巨大与深远,以至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一般也被称为“冷战时期”。对冷战的研究虽然早已出现,但是专门以冷战作为研究对象的冷战史研究却刚刚兴起,而且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学科,  相似文献   

13.
台湾“解严”前,汤志钧的戊戌变法研究著作即遭到台湾出版商翻印,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研究的学术市场。他还有机会在境外参加学术会议之际与台湾学者接触。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台湾学者慕名访问了汤志钧并向台湾学界介绍了他的学术研究及其治学历程。1992年3月,他应邀担任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成为两岸直接交流以来第一位于台湾高等学校讲学的大陆历史学家,在两岸史学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之后,他的多种著作在台湾获得出版,促使其于1997年再度赴台讲学。据1998至2021年台湾硕博学位论文中征引汤志钧著作情况显示,汤氏整理的康有为、章太炎等史料集和他的经学史、戊戌变法研究,最受台湾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学、法学的视域下对现有传媒与司法二者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兼顾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希冀有助于明晰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互动及矛盾,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研究及实践。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头二十年来英文世界冷战史研究有三个相关联的特点:冷战研究"去中心化",冷战与第三世界成为研究热点;冷战时期欧洲的历史重新受到关注,不少学者在研究欧洲冷战历史进程时,将欧洲放在中心位置进行考察,而不是把欧洲作为超级大国对抗中的一个客体来对待;有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史研究仍有不少优秀成果发表,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有关冷战和平终结的研究成果。尽管英文世界学者们对于冷战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还难以达成共识,但是冷战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学术领域,与一战、二战一样作为一个有完整时间段的历史事件为人们所记住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回顾2014年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覆盖了高等教育各研究领域,通过对全年已发表论著的全面检索研读,着重梳理了高等教育基本原理、高校立德树人、地方院校转型、高考制度改革、现代大学治理、大学教师发展以及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等专题研究的成果,对研究成果中的创新观点、争议问题、研究前景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以此为内容。这些论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契合性、途径、结果和原则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体、媒介、渠道、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早期传播、《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三次论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对其主要成果作一归纳梳理和简要评述,并对如何加强该问题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许多学者已经进行过深入且透彻的分析,但多数都是基于绝对数据进行探讨。以1994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数据以及中美贸易历年差额数据为依据,采用变动率这一相对数,实证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和中美贸易差额变动的相关关系,发现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带来中美贸易顺差的相应变动,因此中国应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争端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肇始于何时,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本文着重从五个阶段论述80年来起点研究的成果和划分标准的演变,以期呈现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第一阶段(1922—1949):同生共荣时期。由于研究者和文学现象处于同一时代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相距较近,很难对现代文学起点问题在一定高度上作出客观的判断,因而产生了众多分歧,如胡适、周作人等人的5种观点。第二阶段(1949—1976):一元独尊时期。受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的影响,学术界均以政治标准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划分依据,如王瑶的1919年说。第三阶段(1976—1985):复苏发展时期。学术界尚未完全摆脱政治因素的干扰,但展现出突破的新姿,如邢铁华的1894年说。第四阶段(1985—2000):回归文学时期。文学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以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作为文学史分期因素,如钱理群的1898年说。第五阶段(2000至今):众声喧哗时期。过去一个世纪关于起点问题的各种言说又纷纷在新世纪的舞台上演,形成众声喧哗的局面,如许志英的1917年说,郜元宝的1907年说等。纵观这八十年来围绕着现代文学史开端所展开的论争,即从最初的文学的社会历史型分期到注重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本体型分期,再到如今两种相异标准的妥协和互补,似乎呈现出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观念走势。事实上,20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特殊的剧变之中,这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划分难以游离于社会历史变动的特征之外,难以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不宜以单一不变的标准作为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