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1934年9月,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5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在这种险恶形势下,一份绝密情报送到瑞金。使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避免了更大的危险,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是个热门话题,眼前、耳畔不断出现着“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情”的宣传,各个媒体各部门都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式,发挥特长、淋漓尽致地去报道。  相似文献   

4.
王惠 《云南档案》2005,(3):9-10
一粒闪烁熠熠火花的种子轻轻洒落这片红土地,撞击出空前的灿烂光华,创造出一个光耀历史的红色奇迹。  相似文献   

5.
除了德国人李德(奥托·布劳恩)外,还有几位外国人参加了长征,据资料记载,仅在红一方面军里的就有:洪水,越南人,越南名字叫阮山。1908年出生在越南一个普通家庭,1924年追随胡志明来到中国,追求革命真理,投身中国革命,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参加红军长征的四个外国人之一,也是唯一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到抗日战  相似文献   

6.
长征,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动每个人的两条铁腿,纵横十一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丽跋涉.多少座崇山峻岭,多少道激流险滩,多少个风雨如磐的日夜……对红军战士是一场生与死的挑战.由于身体和生理等原因,女战士们要战胜这些艰难险阻.得付出更多的辛劳和血汗.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年曾有8000多名妇女参加了举世瞩目的长征,顺利到达延安的只有1000多人.  相似文献   

7.
红军在理县薛城老街城门上錾刻的标语:为中国独立自由奋斗到底,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更好地开发理县红色旅游资源,理县编委会历时近1年编写了《行游理县》(2006年1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红军长征在理县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孔辉  王宗枝 《兰台世界》2016,(19):19-22
对长征文献资料的内涵、特点、分类进行了解读,阐释了红军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的意义。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红军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徐占权  徐婧 《新闻世界》2006,(10):56-57
侯清芝全家参加长征的八口人是:侯清芝、父亲侯昌千(又名侯德成)、母亲殷成福、叔父侯昌贵、爱人刘大妹、大弟侯清平,二弟侯宗久、妹妹侯么妹.年龄最大的是他年近50的父母,最小的是才5岁多的二弟。侯清芝一家于1935年11月19日,艰随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到1936年10月,有三人到达陕北,走完了长征的全程。在长征路上,侯清芝一家八口牺牲了四人,即他的父亲、叔父。怀有身孕的爱人和妹妹;二弟侯宗久长征中寄留在甘肃成县群众家中,到达陕北的只有侯清芝、侯清平兄弟二人和他们的母亲。[编按]  相似文献   

10.
李荣珍 《档案》2017,(9):22-28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前后,博古是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核心,犯有严重错误的博古被解除中共中央总负责人职务。此后,博古不断反思自己的错误,开始在行动上逐渐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与张国焘制造分裂进行斗争和选择陕甘根据地作为长征落脚点等重大问题上,博古坚决拥护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道路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新中国的诞生。红军将士们创造出了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天上随时有飞机投弹扫射.地上有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脚下是经年积雪的雪山和吞噬生命的草地.还有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无尽无止的疾病,他们以平均日行军70余华里的速度完成了人类军事历史上史无前列的伟大创举——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代优秀中华儿女也用生命和热血铸成了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本刊由此期开始连续推出有关纪念章以飧读。[编按]  相似文献   

12.
张敏卿 《兰台世界》2005,(10):60-62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展军队谱写的一曲英雄乐章,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争奇迹,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作为当年参与指挥红军长征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周恩来的长征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活动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孙戎 《新闻世界》2006,(10):53-5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不朽丰碑。当时对中国普通百姓和西方世界来说,这件大事无疑是一个急需破解之谜。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通讯员身份,勇敢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进行实地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道。由此,他成为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被誉连30年代我国新闻战线上一颗红星。[编按]  相似文献   

14.
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受到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的持续关注和报道。《泰晤士报》关于红军长征报道(1934.10—1936.10)的内容呈现出前期失真性向后期客观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对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良 《湖北档案》2006,(9):41-46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围剿"部队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步伐.1934年10月26日,敌人侵占宁都;11月10日,瑞金陷落;11月17日,于都沦入敌手;11月23日,会昌失陷.至此,中央苏区全部陷入敌手,原本红火的革命根据地一片血雨腥风.据史料载,红都瑞金在80天内被惨杀1800多人,宁都县被杀绝的有3800多户,闽西遭杀绝的为4万多户.蒋介石在其"剿匪报告"中亦写道:"剿匪之地,百物荡尽,一望荒凉;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相似文献   

16.
潘昭 《四川档案》2006,(5):5-11
1935年5月6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皎平渡会理县一侧的中武山洞中指挥红军渡江。从此,中央红军完全摆脱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皎平渡口也因此名扬天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山民 《湖北档案》2006,(10):4-4
2006年10月13日,老红军战士吴瑞山同志应邀,为本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专刊题写了“红军长征与湖北”。昊瑞山同志生于1913年,安徽省六安市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编按]  相似文献   

18.
一群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不约而同地认为: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其中一件就是始于1934年的长征。长征的影响是深远的,长征的精神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却的。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许多地市报都开展了富有创意的活动.如江苏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的“薪火相传长征路”接力采访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张耸 《四川档案》2006,(5):44-45
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的松潘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一经落成便成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性建筑,它那宏伟壮观,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寓意连连被报刊媒体刊载传诵。2006年8月底的一天,我们来到位于成都市城南的某干休所,采访了这座纪念碑的土建设计专家一原成都军区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况礼先生。况老,中等个子,衣着俭朴,头发花白,脸色红润,身板硬朗,鼻梁上架着一幅眼镜,一见面就给人以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言谈清晰的感觉,根本看不出是位年届90高龄的老人。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大学期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也是军内名的建筑专家。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30年代中期,红军长征过藏区不仅为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为西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