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汉代河北纺织业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种植桑麻、养蚕缫丝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具有发展纺织业的良好条件。两汉时期,河北是我国纺织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西汉末年,河北劳动人民在长期积累的纺织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提花机。钜鹿、清河以北的赵郡、中山和常山等处是东汉河北丝织业集中的地区。在河北汉代墓葬中发现了不少丝织品实物,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高超技术水平。东汉时,河北的麻织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3.
田虎 《现代企业教育》2011,(16):107-108
宋代是河北地区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对宋朝的开国以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河北作为当时的边疆重地寇准曾说“国之存亡在河北。”战略地位及其重要,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河北路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4.
河北地区在安史之乱后便达到了“全是胡化”的高潮,这在各镇镇帅出身和日常生活中,在军事组织的军事民主中,在整个社会中,都表现得极为明显。此后河北地区又逐步开始汉化,汉化原因有内地汉人大量入仕河北,各镇帅力行汉化等,最根本原因是先进文明对后进野蛮的吸引力。河北地区在汉化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汉化进度不一,汉化总势中伴随胡化逆流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蒋渊 《历史教学问题》2020,(2):68-75,81
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有着井灌的传统,但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水利推广事业一直未得到学界关注。水利推进社最初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县一级成立的水利推广机构,待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开始自上而下地经营水车贷放和水井开凿业务。与此前一般性的农业贷款不同,水利推进社的贷款具有专项性质。同时,其加工订货业务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在水利推进社的参与和促动下,华北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掀起了群众性的水利灌溉运动。1953年后,水利推进社或者并进各级供销合作社,或者纳入农业管理机构,而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新发展理念下单一发展方式已不再适用,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均衡化、持续化,因此通过科学的测度方式分析地区经济,明确发展短板,更有利于地区经济未来的协调发展。本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建立指标体系,引入TOPSIS模型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建立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河北地区经济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2014年到2020年内,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的综合经济质量分数最为靠前,历年分数均能靠近或高于0.5分,其他城市均在不同方面面临发展短板,河北地区整体发展存在地区分化现象。该结果能为河北不同城市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河北吹歌是流行于河北的传统器乐吹打乐,在河北地区流传了大约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河北吹歌在保持民间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融入了更多元的因素。面对这样一种极具地方色彩的传统吹打乐现今的生存状况,本文拟通过对河北吹歌在专业音乐院校的接受度的论述,力图唤起专业音乐从业者对中国民间音乐现状与发展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河北地区涌现出大批的武将群体,他们展现了古河北地区慷慨忠义、骁勇善战、治军严格的地域群体特征和明哲保身、懦弱怯战的时代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在唐代藩镇割据影响、河北地区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河北尚武好战风俗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西汉召信臣开凿陂堰沟渠数十个,总灌溉面积数万顷。东汉杜诗对其加以修复,又新修一些水利工程,使南阳水利设施更趋完备,呈现出陂泽棋布、沟渠纵横、堤埂相连的特点、促进了南阳农业经济的发展,至今南阳还存在不少汉代水利工程遗迹。  相似文献   

10.
汉简中有多枚关于敦煌地区水利的记载,对复原汉代敦煌地区的水利建设及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汉代为保证敦煌地区屯田的顺利开展,兴起了一个水利开发的高峰,既包括明渠,又包括井渠的开凿,既有官渠,又有民渠。与之相应的水利管理系统也逐渐形成。简文中出现的"主水史"、"水长"、"东都水官"、"东道平水史"等水利职官,为研究汉代地方水利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敦煌地区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水利管理系统,反映出水利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我国政府制订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修建了数以万计的水利设施,仅广东省就有蓄水工程5万多宗,江堤3千多条,总长一万多公里,还有大量的灌溉渠提.这些措施保证了我国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特别现在,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然而,我国长江以南的各种堤围、土坝、灌溉渠堤等水利土建工程,普遍存在两种白蚁的危害:(1)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formosaunsShiraki),分布在我国14个省(区),最北达河南洛阳;(2)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bar…  相似文献   

12.
深入发掘河北传统水利文化的优秀资源,紧密结合当下水利文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构建现代水利文化的核心理念,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感的新型水利观与价值观,是顺利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之一。因而,加快构建河北水利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宏观主导一二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为有效提高第一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略论宋代长江流域水利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长江流域的水利事业比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由于两宋政府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长江流域各地的农业水利建设兴旺发达,从而为这一地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十六国北朝时期,河北地区的经济既有严重破坏,又有恢复发展。我们所考察的,就是其发展的一面。 一、十六国时河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石勒建立后赵期间,河北社会经济比晋末有较大的恢复。石勒本人当过奴隶,比较体恤百姓的疾苦,进而采取了一些保护、发展生产的措施。第一,安抚流人,复其本业。屯黎阳时,“降三十余壁,置守宰以抚之。”擒王浚后“分遣流人各还桑梓”,破段匹磾,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河北省港口群的现状,提出了河北地区港口的战略联盟方案,旨在对地区港口群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分析了河北港口群的发展现状和整个港口群的整合现状,对各港口的综合竞争力和战略定位进行了有效分析.最后,针对河北港口群应采用的联盟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两汉荒政不但缓和了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稳定了封建统治;而且对整个汉代的社会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则是丰富和完备了汉代的礼乐文化,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道德化、规范化;促进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发达,使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而在科技文化方面,荒政既有利于汉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对汉代荒政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欺骗。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河北地区就是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康雍乾时期更为突出。水旱灾害直接破坏了劳动力和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造成土地的荒芜;使得人口迁移带有浓厚的逃荒色彩,人口买卖较平常年份更为突出;粮价波动,使农民与粮食市场的关系更为紧密;土地经营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分成租成为灾害下主佃双方都能接受的一种形式,为土地的转手和兼并造成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英国在近代战后农业的变革和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内蒙古农业生产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加深对农业重要地位的认识,政府正确的决策和农业政策,是农业迅速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加快农业技术改造,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要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农业集约化。  相似文献   

19.
汉代河北各类自然灾害记录共计35次,灾害种类有水、蝗、雹、风、旱灾等。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水灾,约占河北灾害的45%,接近当时全国水灾的10%,危害也最大;水灾和旱灾记录非常悬殊,约为9比1,虽然灾害记录有缺失,但反映出汉代河北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旱灾少也是事实,这对于研究河北环境变迁颇有参考价值。汉代政府救灾措施的主要内容在河北救灾活动中都有表现,内容丰富,效果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王仁磊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3):12-14,17
北魏道武帝和明元帝时期,曾经两次有迁都邺城之意。经过对北魏前期这两次迁邺事件的经过、意义和影响的探讨,发现这两次迁都邺城虽然均未实现,但其从客观上反映了河北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对鲜卑拓跋氏的吸引,促使了北魏统治者对河北地区政治形势的思考,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河北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统治以及加快了与河北大族的合作步伐,而这一切都有力地巩固了北魏的新生政权,并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