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飞白”,原为一种书法艺术,笔画中间露出一丝丝的白地:无墨,断丝。其目的是让观者从有限的“书’中体会无尽的美,充分体会出书者的心境,达到“无处尽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后来,诸多艺术形式也借鉴并运用了这种艺术。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理应也要体现这种审美追求,让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营造课堂间的“空白”、“间歇”,便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飞白”艺术。  相似文献   

3.
宋徽宗时,一次画院考试的命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赢得头名的作品画中连一朵花都没有,仅画了一匹飞奔而来的骏马,马蹄边几只蝴蝶争桕追逐。可以想象:蝶为香而来!马蹄上是何等花香浓郁,骏马踏花是何等之多!正是想象,让人们于无花的“飞白”(“飞白”原是一种书法艺术,笔下无墨、断缝留白)处,尽得有花之神韵,诗画之精彩。  相似文献   

4.
一“飞白”,原为一种书法艺术,笔画中间露出一丝丝的白地,无墨,断丝……这里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就像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叫“虚实相生”,如画鱼不必画水,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扩大意境;就像音乐家演奏,也要留点空白,叫“无声胜有声”,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充分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就像文人写文章,用笔“顿挫”,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  相似文献   

5.
王春祥 《山东教育》2002,(32):37-37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初中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时的注意力以及学习的基础差别很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只用一种方法,是行不通的,课堂教学实践更能证明这一点。老师水平很高,但如果课堂不能被激活,一部分学生恹恹欲睡,或思想开了小差,其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因此,研究课堂上激活的艺术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听课得到的启示中总结以下几条,仅供同仁们参考。一、重视导语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导语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虚。导语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机智,有时需要现场发挥,随机应变…  相似文献   

6.
说“飞白”     
张剑平 《语文知识》2005,(11):29-29
高中《语文》第四册《闺塾》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私塾先生陈最良为杜丽娘讲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丫环春香打岔道:“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春香的这番话在修辞上被称为飞白。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中的“浅阅读”,与通常意义所说的“浅阅读”有相同之处,具有通常意义“浅阅读”的一些特点,比如对于作品不肯花精力去认真阅读、体味,对文本的解读简单化、表面化,教学缺少应有深度,教材只作“实用”处理等。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曾经作过一个类比:妈妈越勤快,女儿就会越懒惰。同样,教师越勤快,学生也会越懒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下,教师要学会并善于讲究“节约”艺术,不妨学着做个“懒”教师。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节约”艺  相似文献   

9.
“即兴”本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术语,其含义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是瞬间产生的一种思维反应。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或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或是课堂上的即时信息或突发事件创造了一种最佳教育契机,促使教师变通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这便是“即兴”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0.
众多的成语词典中都收有“付之一炬”,其中对于“炬”的释义在辞书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炬”作名词,解释为“火把或是火”,持有此意见的有《汉语成语辞海》、《现代成语巨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辞书;另一种则认为“炬”应作动词,解释为“焚烧或是烧毁”,赞成这种意见的有《汉语大字典》、《汉字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等辞书。  相似文献   

11.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陈小宝 《学语文》2006,(3):47-47
“同仇”出自《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茅,与子同仇。”“敌忾”出自《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同仇”“敌忾”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成为成语。然而,各种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中的“敌”字的释义却很不清楚,对“同仇敌忾”这个成语的语法关系解释含混,导致整个成语的释义上比较模糊,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给教学造成了困难。请看:①《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锐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仇:共同的仇敌;敌忾:对敌人的愤怒。指对共同的敌人抱着相同的仇恨和愤怒。②《新编成语词典》(赵晓红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相似文献   

13.
“礼仪之邦”应为“礼义之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在报刊上经常看到中国是“礼仪之邦”这样的字样。例如《中学语教学》2000年第10期侯迪夫先生的《影响廿年语教育的原因反思》一中有这样几句:  相似文献   

14.
15.
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于大处运笔酣畅,同时在细微之处也极显匠心。如“度”(du幃)字,出现在四个不同的场合和情境,对凸显人物性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度”得机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一节中显示了对事物准确的判断力和极强的预见性。这可以从课文里的两句话中的“度”字体现出来: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实不可得”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蔺相如审时度势,根据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轻率态度,立即预见到秦王答应给赵国的城池乃是一句空话,才提出斋戒五日的要求,以拖延时间,为下一步动作留出余地。当秦王…  相似文献   

16.
陶芸 《湖南教育》2002,(11):33-3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自主”,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个性化学习行为,而“合作”则是指学生共同学习,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发挥“群体效应”,让学生在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感受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凭着渴望成功的动机开展探究式学习。在群体中学会学习在班级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让一个学习方法较差的学生亲眼目睹学习方法得当的同学…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看书阅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这么两个词语:“唯一”和“惟一”。此时,有些读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困惑:到底是“唯一”,还是“惟一”?  相似文献   

18.
19.
王联耕 《中学教育》2002,(2):30-30,27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 ,这一提法早就不怎么新鲜了 ,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真正能跳出语文课本的束缚 ,挥洒自如地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 ,把语文课上“活” ,却还为数不多。究其原因 ,林林总总 ,可列举不少 ,这里 ,择要谈一些看法。首先 ,恐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 ,我们有一些教师对实施“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尚缺乏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大” ?从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 ,学生每时每刻所  相似文献   

20.
张定远认为。长期以来,对于中小学生语能力(包括作能力)的评估一直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不可知”论,即作难以评估的说法:一种是“精确化”法,即实行完全的量化。在他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不太可取。(《作考级:社会质疑官方反对挡不住家长欢迎》,《中国青年报》2004年12月6日A6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