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课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引导学生反复体会,感悟、探讨,让学生用丰富而又灵动的想象来填补、说明,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深入文章,透彻地理解文章,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2.
孙晗 《考试周刊》2013,(23):42-42
<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精妙处,作点睛之解析,预想文章构思,体会作者用笔之妙,发表自己所得。要在文章细节之处,精雕细琢,入木三分,体悟文章妙处,发展自己的思维。而这一切,最重要的一环,是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打有准备之仗,如此一切才有可能,否则,学生"跟进"都很累,更别说"发挥"了。一、大处架构,让文本为习作构思开道[经典案例一]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  相似文献   

3.
放学回到家,和往常一样,我快速地完成了作业,然后便拿出心爱的日记本,开始了我的"每日一记"。今天的"每日一记"我记的是语文课上发生的事,写好后,我按照妈妈的要求,来到她面前,将日记读给她听。一次,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读自己写的文章。妈妈告诉我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修改文章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声读。"于是,从那以后,我每次写完文章都要读给妈妈听。  相似文献   

4.
自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文章、诗歌的创作要立足现实。解决现实问题。课堂练笔也应当如此,我主张课堂练笔“合为时”而做。所谓“为时”,就是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课堂练笔应该抓住时机,找准进行“语用”训练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5.
戴名世是桐城文派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了桐城派文学的一些观念,如道、法、辞,以古文救时文等。其"文章之道"包含的内容比"圣人之道"要广泛;他关于文章要写"圣人之道"的提法是专为"经义时文"而发的;即使在时文写作领域,戴名世仍希望用他所谓的"文章之道"来改造它,即"以古文为时文"。相对于桐城派后学来说,戴名世的文学思想要开放得多。  相似文献   

6.
胡红梅 《现代语文》2007,(11):86-87
清代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章要象山峦一样起伏跌宕,要波澜曲折,才吸引人。既然写文章要如此,那么在欣赏文章,尤其是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如果能抓住其中的"不平"之处,自然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更迅速地进入到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写文章,如果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只会使读者昏昏欲睡,这样的文章自然不能吸引人。如果在你的笔下出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语段,我们称之为文章的“亮点”,你的文章就会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因此我们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力争语言出彩,谋篇创新,内容见情,让文章多一些“亮点”。  相似文献   

8.
写文章,如果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只会使读者昏昏欲睡,这样的文章自然不能吸引人。如果在你的笔下出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语段,我们称之为文章的“亮点”,你的文章就会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因此我们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力争语言出彩,谋篇创新,内容见情,让文章多一些“亮点”。  相似文献   

9.
王爱国 《同学少年》2008,(11):11-11
"为什么拿起笔来总找不到话说?"许多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实,写作就是将生活体验用恰当的文字写出来,以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怎样写"真"文章?简单地说,就是用心去感受生活,写出自己的真生活、真性情、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抓住 “题眼”文章的题目,不是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了全文的内容。“题眼”还可以反映文章体裁,交代写作背景,点明表现手法,突出主要人物或事件。因此,抓住“题眼”而领会全文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而对于教师而言,则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关键点,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架设桥梁,完成文、情、理的相生相融。  相似文献   

12.
阅读《曹刿论战》,宜于抓住一个“论”字,因为只有这样,才利于我们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抓住“论”字,我们就可从中间开花,从整体上把握这篇课文的结构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片言居要"是文章立意的方法之一。"片言",是指精粹的、语义蕴含丰富的语言;"居要",其意是放置于重要的、恰当的位置。只有将精粹之"片言"置于文中适宜的位置,才能将文章意旨准确、鲜明地体现出来。"片言"或置于文首,或置于文中,或置于文尾。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要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疑问点、转换点、空白点提出有一定思维力度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四步法主要分四个步骤阅读文本:首先是精读,要读通全文,从理解词语入手理解文章的字面含义,表层意思,即整体感知文本。其次是解析,从理解文章的语句入手理解文意,重点抓三种语句,一是抓住传达文中重要信息的语句,即能揭示文章内涵的语句。二是学生感兴趣的语句。三是一些疑点、难点,对这三种语句要精心研读,以求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再次是感悟,悟出内  相似文献   

16.
写作文,同学们最犯难的是如何开头。元朝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用"凤头"来比喻开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美丽。那么,什么样的开头才是"凤头"呢?文无定法,开头无固定的格式,衡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笔者从近年来高考优秀作文中总结出四招,希望能给广大读者带来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7.
许多同学写议论文往往在文章提出论点后,再举出二至三个事例作为论据就算完事。这样的文章,说服力不强,很难使读者信服并接受。一篇好的议论文,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还要学会辩证分析。“辩证性”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只有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才有可能得出比较中肯的结论。而对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关键要掌握“五字诀”.这“五字诀”就是“三要三不要”。  相似文献   

18.
王静 《中学教育》2007,(10):41-42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由此而言,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应把握两点要求:一是内容上,理解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理  相似文献   

19.
在"写作本位"的读写观里,"读完"(即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读中学到的内容用于文章写作中,这样才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抱着尝试的态度,我在日常的阅读教材中寻找"写作本位"读写互动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技法一点通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内容要紧紧依附于文章的主题展开.这样文章读起来才会使人觉得浑然一体。而不是支离破碎。因此,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有所侧重地进行细致刻画。如《一个五子棋新手的乐趣》一文就应该把和妈妈下棋时的表现作为重点来写。其次。和同学比试的段落也应适当体现,这样才能使文章的内容与文题紧紧联系在一起,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