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给大家说说。你对自己梦想的实现有信心吗?今天我们要学的《金子》一课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梦想是什么呢?(寻找到金子,拥有财富)那么,他的梦想实现了吗?请同学们读读书,找出课文中的语句,用笔画出来。二、聚焦彼得的“真金”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彼得不无骄傲地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理“解不无骄傲”。(非常骄傲、自豪)谁能读出彼得的这种自豪?对于“金子”,你怎么理解?彼得为什么强调他找到的“是真金”?它有什么特殊的意思吗?让我们来看看彼得最初的梦想是什么,他为此…  相似文献   

2.
“胡适之问”可以表述为:我们何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在胡适心目中,“像样的大学”有两个最核心的“真义”,即“研究”和“独立”。“胡适之问”是胡适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以西方一流大学为参照,对近代中国大学的质疑和批判,集中反映了他的大学观及其科学与民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不失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母亲的教导和影响下,胡适的对人热情真诚、为人宽厚大度是众所周知的。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他都一律欢迎。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问,都可以谈,他都以礼相待,不厌其烦地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他的朋友,或自称是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以致有一次幽默杂志《论语》宣布:这本杂志的作者也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有个卖芝麻饼的朋友,空闲时也读些有关政…  相似文献   

4.
重评胡适     
胡适是驰骋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但与同时代产生的一批新文化人物,诸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相比,对胡适的研究和评价却大相径庭。鲁迅、郭沫若、茅盾被视为里程碑式的文化巨匠,有大量的论著研究他们,胡适则因“盛名之累”而迭招物议,只是由于他与新文化运动的密切关系,给他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小小一席之地。关于他的历史作用,仅肯定他不过是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进行过软弱无力的斗争。然而,胡适研究在海外却长盛不衰,其研究规模之大,真可谓蔚为大观。胡适研究  相似文献   

5.
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说,五四前后,“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为我们的楷模”。由此可见,胡适对毛泽东的影响。胡适1917年7月自美国返国,9月到北京大学任教;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应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之召到北京,随后入北大图书馆工作,同时旁听胡适的课,成为胡适的学生。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送走留法学生后,4月回到湖南长沙。毛泽东为何没有赴法国留学,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  相似文献   

6.
做人的成本     
著名学者陈之藩在青年时,胡适先生给了他一张400美元的支票,资助他到美国留学。陈之藩后来有了钱马上就还给胡适先生。还写了一封信致谢。胡适接到信后给陈之藩写了回信:“之藩兄:谢谢你的来信和支票.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去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相似文献   

7.
王飙 《教书育人》2006,(2):20-21
我一直坚信:只有有梦想的教师.他才能给学生以更大的梦想;只有有追求的教师,他才能像火种一样点燃学生心灵深处更炽热的追求;而一个人有了终生能为之奋斗的梦想,他才会活得更充实和更快乐,他才能看到人生的目标和希望,他才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读写》2012,(1):54-55
老师同学眼中的李佳晟 有着真诚、谦和的笑容,总是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有着奋笔疾书的身影,总是给人一种求学路上“上下求索”之感。自由地穿梭在精彩纷呈的文字间,呼吸着文字天地特有的清新空气,这个无比热爱文学的少年,怀揣着美丽的人生梦想,正用自己的努力践行着自己的梦想。——刘红琴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在很多方面才华横溢。他不是死读书的人,他有许多学习知识的方法,也乐于与我们分享,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也不是因成绩好而很自傲的人,他对待同学很友好,面对师长也很尊敬。课余时间,他也十分幽默,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汤海雯  相似文献   

9.
重评胡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驰骋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但与同时代产生的一批新文化人物,诸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相比,对胡适的研究和评价却大相径庭。鲁迅、郭沫若、茅盾被视为里程碑式的文化巨匠,有大量的论著研究他们,胡适则因“盛名之累”而迭招物议,只是由于他与新文化运动的密切关系,给他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小小一席之地。关于他的历史作用,仅肯定他不  相似文献   

10.
著名学者胡适指出:有清一代学者囿于考据训诂,无建设新哲学之“梦想”,“在这个空气里,只有两个人还想建设新的理学,一个是程廷祚,一个是戴震。后者似乎是很受了前者的影响。”(《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程廷祚是颜元、李塨学派的重要弟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可能既是一个最对外公开、同时又最严守个人隐私的人。他所蔸集、保存下来的大量的日记、回忆、以及来往信件,就仿佛是他替未来要帮他立传的人先打好了一个模本,在他们要为他立传之先,他已经把那些他不要让人窥密——不管窥淫与否——的隐私,都一一地从他的模本里剔除了。本文有三个主要的论点。第一、胡适的“知识男性的唱和圈”,是了解胡适如何拿捏他的公私之间的分际的关键。第二、胡适对自己的躯体,关注到近于偏执的地步虽然他谨守其恋情的秘密,他对公开暴露自己的躯体却不甚介意。第三、胡适在公私领域里的扮相,可以提供我们一个最特别的视野去分析胡适如何扮演丈夫、男性、以及思想界领袖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自古文人 ,交朋结友是少不得的 ,但是热心如胡适者 ,还是不多。不仅热心 ,而且认真 ,严肃 ,诚心诚意 ,勤勤恳恳 ,几乎把交友做成了一种事业。北大教授 ,人人都会有几个朋友 ,但是如胡适之朋友多、圈子大者 ,也不多。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当然是由于他领袖群伦 ,倡导文学革命 ,可是也颇有一部分 ,是要归因于他的交际方面的能力和爱好的。文人交友 ,本也平常 ,但鸿儒白丁 ,皆能谈笑往来 ,有“交”无类 ,做一切人的“胡大哥” ,就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这与他的个性和易宽厚有关。胡适曾说“须知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待人要在有疑处…  相似文献   

13.
李晓 《家长》2009,(8):10-11
孔雀翎号称天下第一暗器,但是却没有人见过,因为它早已不复存在了。而它所以还能震慑江湖,是因为它可以给它的“拥有者”一种别人没有的信心。这就像是梦想,虽然梦想或许看起来是那么虚无缥缈,但是梦想却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前进动力。那么,为人父母者的梦想是什么呢?个人认为,那就是尊重孩子的梦想,让他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办一所最好的学校,是我一生最大的梦想。”说起他的“教育梦”,张炳华满脸激情、神采飞扬。张炳华,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心理教育高级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初次见到这位卓有成就的中学校长,心里稍稍有些失望。他很瘦,1米8的身高,体重却不足60公斤!“浓缩”得可用“瘦骨嶙峋”来形容。他的背还有些伛偻,话也不多,给人感觉有些“土气”,从外表很难看出他有什么惊人之处。然而,说起教育,说起学校,说起老师和学生,他立刻精神焕发,那张“土气”的脸一下子生动起来,声音变得格外洪…  相似文献   

15.
悦之  彭益 《高中生》2011,(7):12
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呢?  相似文献   

16.
上海时期(1904—191O)或者上海经验对于胡适一生思想生活之影响意义,或许一直被低估,也因此有进一步考察分析之必要。总体而言,胡适在上海接触并接受了当时中国思想言论界有关进化论思想的传播讨论,深受梁启超有关中国学术思想史阐述之激发,初步明确了白话文学在现代思想传播领域中的工具意义及实验兴趣,而上海大都市的生活经验,又为胡适初步建构其人生观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早期经验,与此相关,胡适对于社会的认识,也在这一时期初步尝试了激进的社会革命与温和的社会改良之双重可能,并在怀疑主义与理性的经验主义之间呈现出一种富有时代思想特色的徘徊摇摆。当然,上海生活中的某些“负面”经验,可能在相当时期内也“潜隐”在胡适的社会生活方式中,并成为他严肃的学术人生与政治人生中的某种难以根净的花絮来源。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都在憧憬着未来,我们将这样的憧憬叫做“梦想”。有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从小播种梦想,那么,他将必然收获梦想的成果。心理学家说,因为梦想会使人产生激情,让一个人拥有强烈的生活向往,它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梦想绝对不是什么最奢侈的精神需要。相反,它可以让你承担起责任,为你带来动力,也为你带来一点点轻松……只要你是有梦想、有勇气、有激情的人,你的梦想就可以变为现实!来吧,让年轻的14岁成为梦想的摇篮,让我们步着“超级女生”、“梦想中国”的激情,勇敢地播种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想一是抬高《水浒》的地位,一是“世不相延,人不相及”的文学发展观。鲁迅说他是“拾人唾余”,胡适则说他是“眼光过人”。从明代文学批评的历史来看,金圣叹只是照搬了李贽与袁宏道等明代批评家的观点,确实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因而只是“拾人唾余”而已。  相似文献   

19.
马莉 《初中生》2005,(11M):27-27
胡适,我国新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自191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后,他一生共被授予了35个荣誉博士学位,可见其读书之博、之杂。胡适先生读书有“三好”。  相似文献   

20.
胡适,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自1917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后,他一生共被授予了35个荣誉博士学位,可见其读书之博、之杂。胡适先生读书有“三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