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冷战初期,刚独立的巴基斯坦面临着来自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威胁。为了能保持国家生存和加强自身实力,巴基斯坦选择寻求区域外大国支持,并将自己置于冷战格局下,希望通过地缘优势能得到美国的军事、经济援助。巴基斯坦的努力和美国中东政策的需要,促使两国结成盟友。巴基斯坦因此获得了大量美国军援,基本上达到了通过外力制衡印度的目的。印度以巴美结盟为借口,转变在克什米尔争端上的立场,进而导致该争端成为印巴两国关系中的"难解之结"。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 ,美国的全球战略基本目标是获取全球事务的“领导权”。其对华政策的目标则是“西化”、“分化”中国 ,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防范、遏制中国 ,把中国融入以美国为首、西方主导的国际机构和组织中去。只有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处理中美关系 ,两国关系才会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50年代美国远东新战略的形成及其结果,认为它是冷战前提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产物,这种政策不变,则中美两国关系的僵局就无法打破。  相似文献   

4.
2006年12月20日至2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美国康奈尔大学冷战史项目和美国威尔逊中心国际冷战史研究项目三方共同主办的"冷战转型:1960-1980年代的中国与变化中的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5.
在印度后冷战时期的外交战略部署中,大国关系是印度首先关注的焦点,美国、俄罗斯与中国则是其关键对象。印度主要通过军事防务的互动和经济贸易的合作来完成其东进政策以及与东南亚关系的构建。而中国在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被印度视为假想敌和拦路虎。因此自推出东进政策以来,印度已明显拉近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互动联系,在可见的未来,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双边关系应仍将朝向正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缅甸与印度两国关系经历了从互相批评、敌视到互相接近并合作的转变过程。新世纪以来,缅甸与印度的关系迅速升温,两国高层互访增多,缅印迅速“接近”。缅印两国关系由冷转热、相互“接近”的原因何在?文章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外交、军事、非传统安全等角度对两者“接近”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共同构筑新世纪的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博士倪峰今年6月底,美国总统克林顿将对中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总统首次访华,也是继去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之后,中美关系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一、两国关系的近期发展去年...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在冷战的背景下,历经波折,终致建交。但建交后,中德关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冷战烙印。随着冷战结束,两德统一,中德关系在曲折中迅速发展深化。科尔政府时期实现了中德关系正常化,施罗德将两国关系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默克尔时期中德关系日趋成熟。中国的发展需要德国,德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德关系的互补性决定了双边关系可望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作为一种理论,深刻影响着美国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其实质在于以此为理论导向,打压和遏止俄的崛起,防止亚欧大陆出现又一个苏联,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继续和发展。纵观未来美国对俄政策,其遏止俄的既定目标不会改变,但鉴于俄的政治影响等原因,两国关系不会回到冷战,"冷和平"状态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10.
中美新冷战何以能够避免:一个建构主义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中美关系尽管麻烦不断,但迄今没有发生新的冷战。从建构主义视角看,观念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具体说来,中国改变了自我身份,逐渐认同现存国际体系,从国际体系的挑战者转变为参与者;中国拒绝做美国的敌人,并把意识形态因素最大限度地排除在两国关系之外;中美领导人特别是中国领导人,在处理相互关系中都有相当的自我约束,由此阻止了双边关系的恶性循环。因此,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身份定位至今摇摆不定,稳定的建设性互动模式尚未成型,但新冷战迄未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在亚洲冷战体制下,出现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当中苏结盟,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当美苏缓和、中美、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当中美和解,中苏对抗时,美国则渔翁得利;而当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时,不再成为美苏冷战的筹码,中国终于摆脱冷战,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终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和则三利,斗则俱伤。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安全格局是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苏联在同美国的全球博弈过程中开始逐渐明确冷战中自身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取得第三世界亚非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苏联和美国都试图对这些新兴国家施加影响力,并控制这些国家倒向自身阵营,冷战中后期双方争夺的重点也开始转向这些新兴国家。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特别是中越边境战争期间的立场对这一时期东南亚安全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对苏联的一系列严厉警告是导致苏联最终放弃直接干涉企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谋划、实施和结束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展现出中国领导人对当时中美准同盟关系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1979年以来美国研究在中国受到学者的青睐,本文认为,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发展的需要,以下三个问题在中国美国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1)美国在冷战后时代国际体系中地位与美国帝国;(2)美国国内政治制度对美国对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影响;(3)美国主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共性与差异。这些问题对于中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77年卡特就任美国总统后,曾表示要继续推进对华关系,完成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但同时又把对苏关系置于中美关系之上;在台湾问题上也是瞻前顾后,使得中美关系在他执政的第一年内没有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随着美苏缓和的受挫,美国政府决心加快对华关系正常化进程。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美两国终于就关系正常化达成了协议,从而结束了两国关系长期的不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直接关系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理性分析美国国内出现的中美“冲突”论与“共治”论,可以看出,中美之间悬殊的实力、两国紧密的经贸联系、美国的相对衰落以及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决定中关不会走向冲突;而所谓中美“共治”更缺乏根基,也折射出美国当前的困境。未来的中美两国仍会有分歧与矛盾,但更多的将是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越战结束之后,美越两国在互动过程中逐渐结束了以前的敌人身份认同,建构起了新的朋友身份认同,从而使双方关系从对立走向了合作。这种发展轨迹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主体间建构的重要性。用建构主义的观点解释越战后美越两国关系的巨大转变与飞跃,对于在当今世界各国间化矛盾对立为合作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指导因南海问题而复杂化的中越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机遇.而中美对抗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损害.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应建立在新型战略稳定的基础上.这种新型战略稳定关系具有不同于冷战时期美苏战略稳定关系的特点,它包括良性互动型稳定、综合性稳定、非对称性稳定等.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两国必须抛弃冷战思维,促成相互尊重、平等互谅、相互信任的氛围,养成相应的习惯,并形成协商与合作的完善机制和平台.中美分别作为太空领域新兴大国和主导大国存在竞争,但也有共同利益或相似利益.建立太空稳定与合作框架应该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第一阶段的目标,中美应实行相互战略克制.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中印关系的特点与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印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中印关系被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层次。中印关系体现为大国关系、邻国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等特点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印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是西藏问题、边界问题、经贸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战后初期,美国为实现其远东战略,将中国东北作为其情报战的重要场所,派出大量情报人员,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建立起间谍网络。美国在东北的情报活动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专业情报组织派遣专业情报人员进行活动;其二是由美国外交人员进行情报的搜集与报告。这一时期美国获取情报的主要目标是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活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美国制定对苏政策、对华政策提供依据,服务于冷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加美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二战前的漫长岁月中,两国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不断。二战的爆发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由战前的彼此对抗发展为战时的相互合作。加美特殊关系由此建立。战后,加拿大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向美国靠拢,不断深化与美国的合作。并且,加拿大逐渐融入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际体系,从而获得了国家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