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美"与"德"的内在关联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认可,但对于美育方法的特殊本质人们仍然认识不足.美育作为德育方法区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的特殊本质就在于价值上的超越性与方法上的直观性,这也是传统德育方法无法替代的教育途径.在道德教育领域,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既反映了两种教育目的 ,又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论.美德伦理学强调内在德性的养成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反对单纯的德目训练与学习.审美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方法论,与美德伦理学有着内在的价值统一性,更适合达成德性论的道德目标.审美方法论不仅提供了"直观"的道德意义,同时还揭示了德性养成的特殊途径.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其对后世伦理学的贡献在于,既坚持道德的理性本质,又不是诉诸构建理性,而是主张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他认为,伦理德性帮助人们找到“合理原则”,使其行为合乎中道;理智德性使人触及普遍的本质,使人们的行为合乎完满德性。两种德性相辅相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  相似文献   

3.
德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就德性的内涵、德性的本质、德性的类型、德性的形成、德性的培养、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奠定了西方伦理学德性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以及美德伦理学分别独立化、绝对化地构成了科学的伦理学的三大不可分离、独立的部分:元伦理学是将伦理学的元伦理(优良道德之制定方法)部分以偏概全、独立成为伦理学的结果,其错误主要在于脱离规范伦理研究,因而使伦理学失去了目的和意义;规范伦理学则是将伦理学的规范伦理(优良道德之制定)部分以偏概全、独立成为伦理学的结果,其错误主要在于脱离元伦理研究,因而使伦理学失去了科学方法;美德伦理学无非是夸大伦理学的美德伦理(优良道德之实现)部分的结果,其错误主要在于美德中心论,颠倒了美德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浙商与苏商在商业活动中,各自坚持着不同的商业伦理,造就了两大商业群体的非凡成就。从文化视角、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比浙商伦理与苏商伦理,有助于更加客观地把握二者的商业伦理模式,更加全面地认识其商业伦理模式之间的差异性,从而能进一步合理预测出未来两大商帮的商业伦理发展趋势,并总结与之相关的成功商业战略模式,以求能够为当今中国商业伦理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蕴含了三重维度伦理关系。感恩美德德性的生成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是在三重维度的感恩伦理关系交互作用下,经过主体一系列的伦理心理环节而生成。如何增强人们对于感恩美德的认知,自觉地履行感恩美德?如何让青少年学会感恩?一是须  相似文献   

7.
康德是义务论的代表,但他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德性伦理的思想。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中伦理学就等同于德性论。康德通过对德性、幸福、道德情感等德性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的探讨,将道德原则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并指明道德原则不只是针对个别行为,也可以针对生活的整体,这又与德性伦理学关注生活整体的倾向接近。以此至少表明了康德伦理学并不是极端的义务论,而是和德性伦理学有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环境美德伦理是新近涌现的一个重要的环境伦理学流派。与行为功利主义和康德义务论相比较,环境美德伦理在应对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一些特定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优长;当然,环境美德伦理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环境美德伦理的涌现拓宽了当代环境伦理学的视界,极大地丰富了当前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是对环境的伦理关注的又一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论经济伦理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呼唤伦理道德,而经济伦理又是伦理道德中最具根本性的一环。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经济伦理这一新学科的研究对象、特点、基本规律,以及经济伦理与经济学、伦理学的关系。指出研究经济伦理是道德复归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构建经济伦理要批评与表扬并重,应利用行政手段建立制约机制,进而提高各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个人品德的探讨呈现出多视角的特点,其中德性伦理学为其提供了德性途径的视角,但却往往忽视和缺少规范伦理基础上的德性理论的研究,德性理论不仅存在于德性伦理学的领域内,同样规范伦理学也拥有自己的德性理论。康德的伦理学作为典型的义务论规范伦理学蕴含着丰富的德性理论。康德的德性理论是义务论基础上的人的品德理论,从义务与德性的统一来界定人的品德,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规范与德性的关系,从而更为全面地把握个人品德理论、促进个人品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康德的德性理论在道德原则与道德品格、行为者与德性卓越、德性与人类繁荣等基本问题上超越了当代德性伦理学。康德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是其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以成就有德性的人为目的,是个人品德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 Aristotelian virtue theories, phronesis is foundational to being good, but to date accounts of how th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virtue can emerge are sketchy. This article plumbs recent thinking in Aristotelian virtue ethics and developmental theorizing to explore how far its emergence can be understood developmentally, i.e., in terms of the growth in ordinary conditions of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capacities, dispositions, and the like. The purpose is not to explicate Aristotle, nor to assimilate Aristotelian ideas to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moral theorizing, but to draw on both to build an independently plausible theory of practical intelligence and its development. It is argued that one fruitful direction attends to the psychology of virtues Aristotle associates with 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cluding comprehension, understanding, sense, and cleverness, instead of Aristotle’s remarks distinguishing fully virtuous persons from the continent, incontinent and the many.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One natural application of Linda Zagzebski’s exemplarist moral theory (EMT) is found in the context of moral and intellectual character education. Zagzebski discusses this application in her recent book, commenting that ‘exemplars can serve as a guide for moral training’ (p. 129) and endorsing ‘the learning of virtue by imitation’ (p. 129). This theme has been pursued compellingly by authors work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virtue ethics and education, contributing to an emerging case for exemplarist-based approaches to character education. I focus on intellectual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draw attention to an interesting case in which exemplarism in the classroom may be seen to inhibit, rather th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ly virtuous character. This is the case of virtuous inquisitiveness.  相似文献   

13.
国外关于旅游伦理的研究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主要从旅游伦理的主体、原则、规范和实践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关于旅游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伦理理论构建、旅游伦理实践探索、旅游伦理规范建设和旅游伦理教育强化等四个领域。国内外旅游伦理的研究存在旅游伦理研究对象不清、研究重点不突出、缺乏哲学批判、忽视德性伦理、缺乏多元基础理论等问题,需要从区分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活动、强化旅游伦理实践伦理问题导向、加强哲学反思和批判、重视德性伦理研究和丰富旅游伦理基础理论等方面推进旅游伦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伦理思想研究中常从“品质”维度来诠释德性的价值,朱熹德性之学超越传统德性“品质”论,把德性价值指向为“和谐”。在德性生发上,朱熹认为“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德性表征为预定的“和谐”性;在德性内容上,朱熹以“生意”释“仁”德,德性内容具有和谐本质;在德性成就上,朱毒认为通过“理-分殊”和“格物穷理”可以达致“私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和谐境界;在德性的践行上,朱毒以“明德者,…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指出“仁”德施及万物才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谐秩序才能建立,凸显了德性实践品性的和谐指向。  相似文献   

15.
环境美德伦理是当今环境伦理研究的新转向。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美德培养和教育,从学科发展需要而言,是解决当今环境美德主体宽泛培养、环境美德德目缺乏统一认识的一次探索;从大学生发展需要而言,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在过去传统道德关系基础上纳入包含环境对象的,具有对自然的适当的谦逊、正义、简单、仁爱的新型人格。为此,高校要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环境美德人格的宣传、发挥高校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实践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环境美德。  相似文献   

16.
环境美德伦理是当今环境伦理研究的新转向。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美德培养和教育,从学科发展需要而言,是解决当今环境美德主体宽泛培养、环境美德德目缺乏统一认识的一次探索;从大学生发展需要而言,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在过去传统道德关系基础上纳入包含环境对象的,具有对自然的适当的谦逊、正义、简单、仁爱的新型人格。为此,高校要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环境美德人格的宣传、发挥高校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实践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环境美德。  相似文献   

17.
德性伦理学作为古代哲学家探讨道德问题的经典模式,在现代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冲击下曾经一度被边缘化。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回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来实现的,同时也是一些哲学家批判现代性价值观念的思想资源。然而,为了使自己同一般意义上的德性理论区别开来、回应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质疑,德性伦理学就必须依据好的人类生活或幸福、德性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性论等要素来澄清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伦理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现代西方德育思想在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个性教育与人格教育以及规范德育与创造德育等方面已渐渐走向整合,在这一运思趋势下,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目标分层、对话模式以及“知行统一”的修养方法、“德得相通”的德育心理机制都显示出了其愈久弥新的智慧探索品质,是我国现代德育创新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9.
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本。以公共观念为基础的公德属于德性伦理,只有在德性主义框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公德也是一种利群之德,它主要调整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德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国家思想、政治思想逐渐弱化,并为社会公德概念所代替,但相应也造成了理论不周全的问题。因此,要阐明公德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概念的历史框架中重新发现公德的涵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对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国内学者已经把视线投入到西方美德伦理学更为广阔的领域中。但问题与局限也是突出的,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