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高校人才流失严重,这成了领导者的一块心病。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部门之间竞争激烈,人才便成了追逐和“拼抢”的目标。随之而来的是:人才流失,诸如能人的“跳槽”、“学成而不归”等等。此类现象成了失才一方在人才竞争中最辣手的问题。人才东南飞,这在当前的动向是:除了出国外,主要流向南方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他们中间大多数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且正值年富力强挑大梁的时期,加之有的还带走了科研资料和成果,这就更使原所在单位蒙受损失。高校也要发展,高校也需人才,从这一角度看,高校人才的流失问题必…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高校人才流失严重,这成了领导的一块心病。由于市场经挤发展的需要,各部门之间竞争激烈,人才便成了追逐和“拼抢”的目标。随之而来的是:人才流失,诸如能人的“跳槽”、“学成而不归”等等。此类现象成了失才一方在人才竞争中虽辣手的问题。人才东南飞,这在当前的动向是:除了出国外,主要流向南方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他们中间大多数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且正值年富力强挑大梁的时期,加之有的还带走了科研资料和成果,这就更使原所在单位蒙受损失。高校也要发展,高校也需人才,从这一角度看,高校人才的流失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人才是兴国之源,创业之基。有了人才就有了资本,失去了人才就失去了财富。就企业而言,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兴衰存亡关键在人才。随着完全市场化的到来,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对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强。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危机,人才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是一个关系国家、企业发展命运的大事。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基本现状及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目前企业在稳定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如何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稳定人才队伍提出以下对策建议:①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②要建立完善持续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③要注重业绩和贡献,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④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的人才流动机制;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我国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总结了我国当前高校人事分配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即:分配制度不合理;人才“部门所有”,教师管理实行“身份管理”;缺乏岗位竞争、择优选聘的用人机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提出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改革用人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5.
人才资源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地方高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如何吸引人才,如何使人才减少流失,本文从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现状入手,分析了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地方高校在引进人才工作中要在观念和体制机制改革中寻求创新,才能求得生机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是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生产力的经济时代,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是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竞争的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则是高校之间争相追逐的首要目标。高校的人才流失现象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变的愈加严重,高校人才流失,特别是专家、教授级别的高端人才的流失,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而对于学校的研究、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校领导现阶段应该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需要对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进而解决这一难题,不断完善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全球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留住人才深受企业重视。从束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复杂的人际关系、员工自身、企业待遇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的原因,并从环境、工作支持、员工发展、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提出了防止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如何,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失的现象,本文就这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竺可桢学院优秀生选拔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种种挑战,实质是知识和智力的竞争,或曰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人才选拔机制的研究日趋成熟,相比之下,高校人才选拔越显落后.当前我国高校人才选拔的惟一指标就是高考成绩,这种单一的选拔机制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培养个性化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当今地方高校教师流失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宁  杨启富 《高教论坛》2006,(6):186-188
地方高校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由于受环境和社会因素、高校内部因素及教师自身问题的影响,一些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为了有效应对人才流失,地方高校要重视基础环境建设,创造人才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深化高校内部改革,优化人才成长的校内小环境。  相似文献   

11.
酒店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当前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了人员结构的不合理、人才流失现象明显、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据6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跨国流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失,特别是顶尖人才的流失,困扰着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各国都在花大力气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相似文献   

13.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企业竞争变的日益激烈,而商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未来企业组织的日趋网络化、多元化和全球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也将发生变革.人才的流失是当前企业管理者普遍十分头疼的问题.本文针对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主要从招聘入手,分析现状,把握关键,并提出留才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高校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人才的社会贡献率低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当前,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高校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引入大学治理理念,不断提升学术民主和学术尊严,建立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与创造活动的学术评价制度,营造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要遵循开放、流动、竞争、有序的原则,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规律,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人才队伍;同时,要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制度,重视人才的开发与增值。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推进人才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普遍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如何稳定教师队伍、有效吸引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人才战略中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本文梳理了当前高校人才流动、引进与培养的几种基本形式,在全面分析地方高校人才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高校推进人才战略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提高自学能力;实行岗位轮换,允许人才合理流动。要留住人才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做到:要敢于正视人才流失现实;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为创新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7.
由于部分普通高校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因循守旧,诚信体系缺失,加之人才自身的因素,普通高校人才流失问题比较突出。为此,要转变高校管理理念,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绩效评估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人才流失的策略;树立普通高校良好的组织形象;要加强诚信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人才流失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目前存在人才流失现象,这有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上的原因,也有教育机制方面的、奖励机制方面的以及教师自身的原因。国家要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高等院校也要采取措施加强体制改革力度,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待遇,抑制人才“隐性流失”现象的继续发生,这样才能够解决教师队伍人才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面对学科人才激烈竞争态势,要完成传承先进文化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任务,就必须重视建立高校管理队伍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其核心可细化为对象要素、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其主要实现路径是建立长效教育机制、长效联系机制、长效考评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从国企改革、用人机制、企业待遇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国企人才流失的原因,从法治的角度提出了防止人才流失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