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增权: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新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增权理论认为,当前高校贫困生中出现“心理贫困”问题的原因是权能的缺失和无权感.解决的途径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挖掘贫困生的潜能,增强和提高他们消除“心理贫困”的能力和认识,消除或减少无权感.实现增权。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但这一体系中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方面出现缺失,成立专门的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机构、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建立全方位的贫困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体系、开展贫困生的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自助能力都应包含在心理资助体系中。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贫困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学校和社会在努力为贫困大学生解困时,往往忽视了他们中的“心理贫困”现象。为了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顺利完成学业,章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误区及成因,提出了实现心理脱贫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及救助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贫困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心理贫困”现象更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隐患。它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冷漠攻击、焦虑抑郁、依赖、逃避等消拯心理。作为一个高校工作者,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心理扶贪”;加大贫困生思想工作的力度,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心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困,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经济贫困”引起的“心理贫困”问题,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客观存在着。该文归纳了问题的现象,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的方法,为实现“心理脱贫”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特点是自卑敏感心理、焦虑困惑心理、虚荣嫉妒心理、封闭孤僻心理、过分依赖心理等五个方面。防止和克服贫困生“心理贫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贫困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全面地对贫困生进行帮助,使他们协调、综合、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是目前高校贫困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社会和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亦加强时其精神资助。笔者通过对我院贫困生二年的研究,探索出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有机整合的对策,主要有完善高校贫困生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机制;不同年级贫困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力度不同;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贫困生创造"精神解困"的环境,以期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梁磊 《华章》2012,(12)
我国社会贫富分化现象严重由来已久,在共同富裕尚未实现的情况下,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存在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近年来,由于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探讨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扶贫”现状,以期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干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封闭相矛盾的心理,经济上的依赖心理与生活上自立的想法相矛盾的心理,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心理等。从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和个人五方面分析了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提出了统一社会认识、丰富校园活动、加强心理教育、增强家庭联系、引导合理认知等解决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会对贫困生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渗透积极思想,增强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鼓励贫困生拓宽人际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化改革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中思想上的问题,就必须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教育功能、健全心理教育、深化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从而完善贫困生的教育救助,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扶贫对象和贫困类别认定的精准性,构建以经济帮扶为主要手段,融合诚信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生命教育为一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实现贫困生认定程序、帮扶理念、返贫预警机制三个优化,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提升贫困生内生动力和长期跟踪反馈机制以预防返贫。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高校内普遍存在"三困生"群体,做好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关系到大学生群体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三困生"群体形成原因作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贫困生资助政策,解决了贫困生求学的困难,但也出现了一些贫困生教育管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科学评定、思想引导、激励教育、诚信教育、心理援助和人文关怀六个有效策略,为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新鲜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理贫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把握心理特点 做好贫困大学生精神解困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致贫原因的多样性,经济上的压力、周围人群的态度等都可能使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发生变化。把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注重“精神解困”是贫困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习惯于把高校大学生贫困问题理解为经济困难,而忽视了贫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心理贫困。文章从一般意义的贫困问题入手,给出了心理贫困的定义,就心理贫困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对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下,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得到了生活物质和精神教育上的双重扶持,但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状态上仍有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了精准扶贫思想下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致贫原因的多样性,经济上的压力、周围人群的态度等都可能使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发生变化。把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注重“精神解困”是贫困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