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队伍建设     
记者心中要有全局 全局,就是党的总方针、总路线、总政策,就是国家的总形势,总任务、总目标,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崇高理想。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要使自己的工作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有益于人民的幸福,那就一定要胸怀全局,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 全局,就是方向。一篇消息,一幅图片,一则言论,都要传递一个信息,诉说一个道理,都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这就是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要做到导向正确,关键是记者心中要有全局。有了全局意识,记者就能自觉地为自己的作品定向。  相似文献   

2.
记者心中要有全局光明日报总编辑徐光春说:全局,就是党的总方针、总路线、总政策,就是国家的总形势,总任务、总目标,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崇高理想。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要使自己的工作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有益于人民的幸福,那就一定要胸怀全局,做到在大局下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摘     
光明日报总编辑徐光春说:全局,就是党的总方针、总路线、总政策,就是国家的总形势,总任务、总目标,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崇高理想。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要使自己的工作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有益于人民的幸福,那就一定要胸怀全局,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 全局,就是方向。一篇消息,一幅图片,一则言论,都要传递一个信息,诉说一个道理,都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这就是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要做到导向正确,关键是记者心中要有全局。有了全局意识,记者就能自觉地为自己的作品定向。 全局,就是标尺。写什么,不写什么,记者凭什么去判断?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错的,记者用什么去识别?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记者心中有全局,就有了判断事物的准则,就有了识别是非的标尺。有了这个准则,有了这根标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就不会走入迷途,就不会混淆是非。  相似文献   

4.
吴运星 《声屏世界》2008,(11):42-42
全局高度选择角度,体现时代脉搏的特征。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著名记者艾丰有一句名言:“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总理心中装的是国家大事,全国的形势、情况、问题、动向以及经验。如果一个记者能够以总理所想的这些作为社会大背景,具有宏观与全局的眼光,那么他在选择、掂量某一件具体的新闻事实时,就会找到把握脉搏的最佳角度。  相似文献   

5.
一、报道城市要善于抓特点人们说,写一个城市要抓住一个城市的特点,那么写上海这样一个国际闻名的城市,就更应该抓住它的特点了。下面介绍的是法新社记者伊丽莎白·张所写的特稿,这是一篇抓住特点做文章的报道。记者从个三方面抓上海的特点。首先是抓住它在全国的几个突出之处。这也就是西方新闻学中经常强调的利用事物的“显著性”:上海是世界上十个最大港口之一,上海人口又特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迅猛发展,记者置身于这一改革洪流中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有纵览经济全局的战略眼先;不仅要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采访作风,还要有熟练的采编技巧。本期推出一组“经济宣传”,希望对活跃在经济战线的记者们有点启示,同时也希望大家踊跃投稿,共同探讨新时期经济宣传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何学元 《新闻界》2003,(3):61-61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导载体,是传播信息的快速手段,也是记者、通讯员的常规武器。一篇消息,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引导读者,而且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怎样使报纸版面上的消息活起来,让读者喜闻乐见?我在20多年的报道实践中,采取抓特点、找亮点、碰热点,寻求共振点,写出消息的味道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抓特点,写出鲜味来。特点即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采写一条消息时首先要考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篇消息的个性、特点,把焦点聚集到这一个性亮点上,集中笔墨写出它的…  相似文献   

8.
记者要时刻想着抓问题,这不仅是为了写好稿的需要,也是记者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作为记者,仅仅收集事实是不够的,还要挖掘出它的思想,这个挖掘的过程,我个人理解,就是“抓问题”。它也是寻找新闻主题思想的过程。抓问题是一个认真的思考过程,常常是采访前就开始了,在采访中,甚至写稿时还不停地琢磨。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常常由于事情本身的发展变化、了解的事实更多、更透彻,更全面,对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所选择的新闻角度也随之变化,表现出的新闻价值也增大了。我在采访中有这么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一个记者只要出了门,就要准备会遇到不顺利的情况,但就是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回来。  相似文献   

10.
在基层新闻单位工作的记者,要想写出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作品来,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要跳出本地的小圈圈,学会从全国的大气候上思考问题,也就是要胸有全局。胸无全局,尽管天天忙忙碌碌,不是与新闻失之交臂,就是掂不出新闻的分量;胸中多一点全局意识,脑中就增一分新闻敏感。这是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董岩 《新闻窗》2007,(3):12-14
(续上期)(六)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新闻界很多人都知道梁衡的一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梁衡解释说,记者就是报社的采购员,出门采购去就是要能拿回东西来。战士要有每战必胜的信念,记者要有“每采必得”的思想。因为,采访毕竟是一件苦差事,一个记者如没有这种顽强的  相似文献   

12.
8月20日至9月2日,人民日报驻全国各地的四十余名记者聚会北京,探求改革对策,迎接新的挑战。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长朱厚泽看望了大家,并作了重要讲话。编委会领导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作了发言。社长钱李仁提出,报纸要花力气抓好一个时期的“主旋律”,记者要善于抓重大决策中遇到的新问题,旁及其它。总编辑谭文瑞要求记者开阔视野和思路,不拘一格写出新闻。副总编辑陆超祺强调,每个记者都应创造自己的风格,拿出“拳头产品”。记者部副主任丛林中代表记者部发言。他说,目前报纸改革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树立宏观意识,要注重研究人的活动和人的思想,抓要闻,抓典型,抓问题,改变以往那种“预制件,现成话,老一套”的写作方法,克服“轻、浅、碎”,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有文采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一个记者只要出了门,就要准备会遇到不顺利的情况,但就是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回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正新闻的好角度,也叫新闻最佳角度,新闻的角度是客观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一个事实,哪怕是一个比较小、比较单纯的事实,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报道。但是,其中毕竟有一个最佳角度。怎样抓住新闻的好角度?一般来说,选取新闻的最佳角度要"抓四点重一小"。"抓四点"是:抓特点、抓新点、抓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重点和抓群众观点;"重一小"就是在选择角度时,切入口要小。抓特点,才能避开千篇一律如果一篇稿件面面俱到,没有给读  相似文献   

15.
王骅  张荔 《青年记者》2002,(5):25-25
要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三只眼”:瞄准大局抓“亮点”、瞄准中心抓“热点”、瞄准社会抓“难点”,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抓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就会被发现。第一只眼:瞄准大局抓“亮点”穆青同志说过:“记者要想总理的事”。写文章要跳高,不是跳一尺,也不是跳二尺,而是要跳到全局的高度。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既要有对宏观上的准确把握,还要有对下情的真正了解,要吃透“两头”,找到宏观(大气候)和微观(新闻事实)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一个企业,依靠出“名牌”产品占领市场;新闻媒体,依靠“精品”新闻赢得读者。为出更多的精品佳作,笔者认为记者要苦练几手“绝活”,主攻“四抓四求”。抓重头求分量重头新闻至少应具备这样的特征: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在社会上有强烈反响。这种新闻或者最先向社会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或者最早提出一  相似文献   

17.
一、把握全局、提高政治敏感。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表现与综合体现。就新闻工作的性质和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来看,侧重点显然在政治方面。政治敏感是新闻敏感的核心。要培养新闻敏感,自然要重点在政治敏感上下功夫。记者的政治敏感,集中表现在对政策和情况的掌握上。记者既要明确当前党和政府抓的问题是什么,同时,还要了解外地、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动态和情况。即要吃透“三头”:上头、下头、外头。 二、对工作要有激情,有责任感。一个工作懈怠、爱应付了事、没责任感的人是难以有新闻敏感的。相反,记者有高…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先后有两次赴安吉县当驻站记者的经历,至今当驻站记者已有6年多了。我认为驻站记者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关健是如何扬长避短。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贴近基层;劣势是远离报社总部,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往往站得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全局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要善于跳出驻地看全局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驻站记者,必  相似文献   

19.
所谓宏观意识,就是作者把握全局的能力,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包括全局判断能力、全局反馈能力、全局比较能力、全局透视能力。树立宏观意识,是当好记者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么作为“编外记者”的基层通讯员应不应该有宏观意识?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只有树立了宏观意识,才能把通讯员“托”到一个制高点,才能在全局的角度透视问题,才能拓  相似文献   

20.
新闻改革,最基本的就是要抓两件事:一是把握大局,另一个是调查研究。把这两件事情搞好了,我们的新闻就会大大提高一步。过去一讲新闻改革,就是写作技巧上的改革。但最根本的还不是写作上、采访上、编排上的问题,而是内容问题。作为一个记者也好,作为一个编辑也好,全地区、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形势,你心中都得有个了解,要掌握这个大局。要了解中央在考虑什么问题,人民群众在关心什么问题,当前的工作中间,人们的思想中间存在什么问题,有些什么趋向,要求解决什么,存在什么呼声,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心里要有个蓝图。没有这个蓝图,那就是瞎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