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韦力 《收藏》2013,(13):116-118
此《道德经》二卷(图1)2006年秋现身于嘉德拍场,底价8000元,拍品说明称其为"明崇祯五年(1632年)刻本"。是书无牌记,"明崇祯五年刻本"之依据或为前序中有"皇明崇祯壬申鹿城顾锡畴题于三乐堂"之句。以序中年款为判断古书年代之依据,颇令人疑,因为后世翻刻者亦往往连旧序一并翻刻,故此年款仅能说明此版本最早年限为崇祯壬申。是书每页9行,每行19字,白口,四周单边。检索《中国善本书总目》所载《道德经》,无此行格本;三乐堂亦鲜有所闻,或为顾锡畴之堂号。其序尚言:"新安友人汪  相似文献   

2.
对今存于世的《金瓶梅》词话本、崇祯本、张竹坡评本情况的认识 ,它们各自付刻与刻成的年代 ,金学界颇有争论。我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 ,在本文中简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一、今存词话本今存于世的《金瓶梅词话》 ,全名是《新刻金瓶梅词话》 ,我认为它不是《金瓶梅》初刻本 ,而的的确确是一个“新刻”本。现考论如下 :1、《金瓶梅》初刻本刻成于万历四十五年 (16 17)“季冬”至万历四十七年 (16 19)新秋之间。据读过《金瓶梅》初刻本的薛冈的《天爵堂笔余》 ,可知《金瓶梅》初刻本“简端”有东吴弄珠客序。该序说“《金瓶梅》 ,秽书也 ,袁…  相似文献   

3.
李国兴 《武当》2006,(11):41-43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为清末全真教道士。其传世著作除《道德经讲义》和《乐育堂语录》之外,尚有《道门语要》。陈撄宁先生曾根据《乐育堂语录》和《道德经讲义》,纂成《口诀勾玄录》。他认为,欲修天元丹法,只读此二书足矣。1984年,台中李永霖、洪硕峰二位先生,又将《乐育堂语录  相似文献   

4.
赵克礼 《收藏》2013,(7):122-124
西安新发现的清代嘉庆本《三苏全集》,不仅在专门保存和研究苏氏文献的四川"三苏博物馆"中没有收藏,即"遍访国内外300多家图书馆","收录宋人著作10000多种"的《现存宋人著述总录》中也未见著录,极有可能为国内孤本。西安新发现一部极为罕见的清代嘉庆本《三苏全集》。该书刻于嘉庆丙子(1816年)至嘉庆庚辰(1820年)年间。全书94卷、48册,书前有道光五年(1825年)陕西眉州知州徐陈谟所作刻书《序》,卷末为王之俊跋。  相似文献   

5.
叶寅生 《收藏》2011,(2):86-86
"砥厄"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三》,云范子(雎)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砥厄在《史记·范雎传》中也有记载。我国地质学泰斗章鸿钊在《石雅》中提到先秦珍宝中"其名之仅存者,有如璠玙、砥厄、结绿、悬黎、垂棘之伦"。章先生在《石雅》一书中也没有对"砥厄"作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晓晨 《收藏》2011,(6):84-85
问讯桥边野竹斋,井阑造刻正当街。夜深恐有蛟龙攫,地下春浓古画埋。——《藏书纪事诗》 明代中期的苏州地区,古籍刊刻无论私刻或坊刻都步入了黄金时代。明胡应麟云"其精,吴为最";又云"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明嘉靖时以仿宋刻本冠绝一时,而覆刻之精者,当以苏州刻本为最。  相似文献   

7.
蒋门马 《武当》2003,(4):44-45
黄元吉先生所传丹法,非南非北,世称中派,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道德经注释》三书留传于世,陈撄宁先生对之极为推重,认为得陈抟邵雍一脉心传,引以为私淑弟子。梅自强先生在其编著的《颠倒之术——养生内丹功九层十法真传》(以下简称“《颠》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自称是黄元吉的第四代传人,“为抢救绝学于失传”,特为《道德经注释》作“解奥”,并开班广传其法;梅自强先生的弟子廖冬晴也打着黄元吉“第五代真传学者”的招牌大收门徒。然而,梅氏不可能是黄元吉的传人,其所传的功法也绝不可能是黄元吉的丹法。  相似文献   

8.
言良 《武当》2005,(4):36-38
河北友人鲍玉龙君,多年来致力挖掘传统武术遗产,收集古典武学谱籍,所藏颇丰。近日幸得一明清古本《通臂拳谱》,为我们研究整理通臂拳法又提供了新的依据。作为传统武术的一大拳种,通背(臂)拳发展至今,传习甚广,早已分支衍脉,流派纵横。此谱初撰于明崇祯年问,成书于清康熙年刚,为明末清初时河南人周淮颖所著,专论古传通臂拳法。书中所述,理法精严,拳械兼备;传承清晰,自成体系。原谱极有可能是海内仅存的孤本。原书系手抄本,文中多生僻罕用之古旧体字。故谨依原文,校对断句,并将其中占旧体或手写体字尽量改为现代通刚字体,以便于今人阅读。读者自可从其拳序及拳谱内容中初睹古传通臂之厚貌,一探通臂流衍之根源。  相似文献   

9.
朱道琼 《武当》2012,(6):40-42
其二,《道德经》典籍被当今世界所瞩目。近200年间,《道德经》外文版有250种,涉及17种文字,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老子被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这说明其人其书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留下了"李约瑟之谜",或称为  相似文献   

10.
刘勇先 《收藏》2011,(2):72-73
新近藏得上下两卷本明版《龙文鞭影》,书高24.6厘米,宽15.6厘米;半框高20.8厘米,宽13厘米。竖行11,小字行25字,大字8字占2行。书口单鱼尾,之上为书名《龙文鞭影》;之下为卷数(上卷或下卷)、音韵序、页数。雕版字口清峻,大字扁方,笔力遒劲;小字长方工整。卷首有序言,为手写隶书大字上版。正文第一页起首印"明中楚萧良有汉冲著,龙眠杨臣诤古度增订"。  相似文献   

11.
河北永年广平府西街李亦畲先生(1832-1893)是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也是笔者恩师李锦藩先生的本家曾祖父,其故居与我家毗邻。他的传奇故事在永年流传颇多。先辈之杰作《太极拳小序》、《五字诀》、《四字不传密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廉让堂太极拳谱》  相似文献   

12.
初国卿 《收藏界》2012,(1):39-42
(一)2003年晚春,在南昌初见程门1888年画的《雨过山水图》瓷板插屏。在此之前,《中国文物报》曾刊文披露此板,誉为程门最大最好的一件存世作品,堪称"中国浅绛彩瓷的压卷之作"。后来又作为程门的代表作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景德镇瓷板画精品鉴识》一书,赵荣华先生在书中鉴赏此作时写道:"整幅画面用写意手法画就,粗中有细,处处笔墨精妙。"  相似文献   

13.
《草书七言诗轴》,是徐渭书法的大幅作品,纵204厘米,横66厘米,纸本立轴,品相一流。书自作七言律诗一首,款落天池,无年款,印钤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漱仙。所书诗在《徐渭集》第776页有载,题为“饮季子守海棠树下作,追寿其六十。时尚未子,长沙师嗣君。”季子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  相似文献   

14.
我知“道”     
方瑛 《武当》2009,(1):46-47
老子在《道德经》里写进了70个“道”子,这标志着“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和基础,是经文中最最重要的词语。是否理解“道”的真意,成为正确解读《道德经》的关键。但是,当今却有一部分人,对“道”的认识还处于蒙昧之境,根本还没有弄明白《道德经》里“道”字的真实意义,就写出了大量与“道”意向悖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5.
明代罗洪先所辑《万寿仙书·导引图》卷内的《五禽图》和周履靖所编的《夷门广牍·赤风髓》卷内的《五禽书》源出于华佗“五禽戏诀”,二者图文并茂,是现存于我国古籍刻本中五禽戏图说较早而又较为完整的古本。经过辗转传抄,润改重摹和翻印之后,以“虎、熊、鹿、猿、鸟”替代了《华佗传》中“虎、鹿、熊、猿、鸟”之序。在华佗的五禽戏历经一千多年的演变、繁衍之后,从《夷门广牍》之《五禽书》仍可推测华佗原作之概貌,如虎的发威、鹿的返顾,熊的摆脚,猿的拈果和鸟的伸腰等基本动作,以及以虎、鹿、熊、猿、鸟之戏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锻炼相合的基本内容,较之一般寻引套路,诸如“八段锦”、“五段功”更要朴实精炼。通过实验,证明这又是一套扎实易行和久行必有成效的传统五禽戏导引套路。因此、整理、注释其形、其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推陈出新,对于丰富我中华民族传统医疗体育手段和理论宝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昌  张云龙 《精武》2009,(4):38-41
拳谱鉴真 笔者从朋友处得到一本《通臂拳谱》,细读之下颇有收获.发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拳学史料。此《通臂拳谱》乃明末周全所作。周全,字淮颖.怀庆府人氏。周在《通臂拳自叙》中写到:“大明崇祯岁次甲申仲春上浣之吉,大梁后学周全淮颖甫书于育英斋;至今二十余载,稿换数次,创为此谱,大清康熙岁次乙巳孟秋之吉重书。”即说拳谱初稿于崇祯甲申年(1644年),数易其稿,完稿于康熙乙巳即康熙四年(1665年),前后跨度二十二年,时值明末清初,初创于明代,定稿于清初。周全谱中交待通臂拳乃始师董成得自于山中通臂老猿仙,故取拳名为“通臂”,至周全已是六传。  相似文献   

17.
“易筋经十二势”初见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手抄本《易筋经》。清代少林寺僧盛传此功,后流传民间,演变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多种练法。古传刻本仅有十二图和十二诀。为了便于读者习练,本文以清朝同治十三年刻本《易筋经》图诀为依据,参与流传练法,增补衔接动作图示,说明具体练法如下。 预备势:立正站立,两臂自然下垂;目平视,舌抵腭,齿叩合;敛神静心,鼻息平缓(图1)。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相似文献   

18.
韦力 《收藏》2014,(7):152-154
今人日"礼"多指礼貌或者礼节,古人日"礼"则不止于此。唐初大儒孔颖达认为"礼"起于天地未分之前,于《礼记正义序》篇中云:"是天地未分之前已有礼也。礼者,理也。其用于治则与天地俱兴。"儒家不仅将"礼"看作是天地人之间的自然法则,还将之与政治相联系,认为如若掌握并充分运用"礼",政权即可长治久安。春秋时期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授学生,此六艺后被奉为"六经"。  相似文献   

19.
吕俊杰 《收藏》2011,(4):50-51
相传壶土初出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日:"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日:"贵不欲买,买富如何?"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经及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相似文献   

20.
这篇《王征南墓志铭》(据粤雅堂《南雷文定·卷八》)是武当丹士张三峰创内家拳说的最早依据。有人以此为明代武当丹士张三丰创太极拳说的最早依据。于是,出现了下述引起太极拳传承者和研究音关注的问题:1、本文作者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州,亦号南雷,是明清之际的大儒。这篇《王征南墓志铭》是他根据"高辰四状其行,求予志之"。写成的。其中"有所谓内家者,……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的源流说,是否可信? 2、宋之武当丹士张三峰,是否是明代武当丹士张三丰? 3、明代的内家拳,是否是后来的太极拳? 4、此铭文中"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着",此王宗,是否是后来署名为《太极拳论》作者的王宗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