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希 《新闻世界》2012,(7):54-55
湖南电台交通频道在侗乡"2·13火灾"后发起的"学雷锋爱心大行动",体现了湖南广播的品牌影响力和凝聚力,同时,广播媒体的救灾援灾的速度和力量,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展示。  相似文献   

2.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11,(21):88-88
甄子丹任"送儿童光彩明天爱心大使" "献爱心投资千万,送儿童光彩明天"公益活动在京启动,甄子丹作为活动爱心大使亮相。谈及现今许多患眼病的儿童,甄子丹表示自己很能理解他们的痛苦,因为他也曾经是一个"大近视"。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台《爱心守望风雪同行》连续报道(即特别节目),无论从广播人、广播媒介还是从整个广播行业运行的角度来看,都是一次非常成功、非常令人振奋、也非常有价值的运作实践。回望《爱心守望风雪同行》,感触感想很多,这里只简要地谈三点想法。  相似文献   

4.
王欢 《声屏世界》2014,(9):62-64
"传统广播+互联网"模式 "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是指传统广播媒体自办网络电台,主要表现为传统广播媒体开辟网络站点,通过互联网传送广播节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台网融合"。我国网络广播的"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经历了传统广播网络版和传统广播自办的纯网络电台(Net Radio)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李立军 《中国广播》2014,(11):59-61,74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受灾严重的日本许多市、镇政府相继开设应急广播——临时灾害广播,总数达29家。始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临时灾害广播制度被纳入《广播法》后,灾害信息传播的应急机制更趋完善。"东日本大地震"后开设的临时灾害广播分为新设和由社区广播临时转过来两种,开设及运营的情况千差万别。政府部门灵活应对、健全法律体系和制度机制、相关各方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关系,是临时灾害广播顺利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赵耀  章洁 《声屏世界》2014,(5):62-63
2014年1月11日上午,江西省新余市发生了一起特殊的"绑架人质"事件,在特警和10岁男孩小骏亿的共同努力下,"人质"被成功解救,"绑匪"束手就擒。其实,这只是一起为了帮助患病男孩小骏亿圆"警察梦"的爱心事件,"绑匪""人质"都是爱心网友扮演的。在整起圆梦事件中,新余市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新余发布"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新余10岁男孩小骏亿,6岁时突发"肌肉营养不良"症,只能在地上以手代脚爬行,但他依然坚持进入课堂认真学习,因为他有个心愿,当警察,抓坏人。  相似文献   

7.
许彭 《新闻世界》2011,(4):51-52
广播记者和一般记者的不同处,在于他的采访和写作要考虑到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特点,要善于录音采访和广播节目的制作。而广播驻站记者是广播记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广播驻站记者必须具备"求实"、"热诚"、"勤学"、"敏锐"、"吃苦"、"创新"、"应变"、"开拓"等关键素质。  相似文献   

8.
刘浩翀 《视听界》2010,(6):36-38
在当前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对传统广播的描述,出现字眼最多的是"压力不容乐观"、"生存环境恶劣"、"弱势媒体"等用词。在目前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还有一种声音是希望借助三网融合,给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生机。"广播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满足和停留在传统广播业务之上,广播今后的工作重心将转向新媒体。"另外,有些专家还做出这样的判断,"融合时代"将是"广播听众时代的终结",而且广播转型的业务领袖将是视频。  相似文献   

9.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媒体日益面临"读图时代"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只闻其声"的传统广播媒体,如何让听众通过耳朵"看"到现场,使新闻报道"有声有色",正成为应对媒体激烈竞争的新尝试。本文从细节的抓取、音响和现场解说的运用三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王宗磊 《东南传播》2010,(9):158-159
新媒体给以中短波发射为主的对台广播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广播网络化数字化技术革命的趋势,对台广播也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对台广播应坚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依靠新闻和娱乐两大核心竞争力,以内容取胜。更重要的是,对台广播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用好网络,拥抱数字化广播系统,突破"硬件"技术的限制,为台湾听众提供更多的收听方式选择和更优质的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11.
黄卉 《新闻通讯》2012,(7):53-54
"有声读物"通常是指以磁带、光盘或其他数字音频方式为载体进行录制、包装、销售的录音制品;泛指一切以耳朵"听读"为主要卖点的"音频产品"。本文从广播业者的角度,对有声读物的起源与种类、市场与需求、呈现与发展等4个方面作了较客观的论述和探讨;旨在对"有声读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广播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些许管窥。  相似文献   

12.
在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世博会上,全世界媒体短兵相接、各出奇招,新闻大战蔓延半年。在这场战役中,湖南交通频率虽不及中央级媒体重兵投入、全面撒网,也没有东道主媒体的天时地利、全城联动,但却从世博会开幕日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新闻热浪,并从长沙影响湖南,到世博湖南周"爱心专列进世博"时,更引起全国关注。"爱心专列进世博"系列报道如何缘起,如何构思,如何执行?本文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3.
邹志伟  洪蕾 《今传媒》2010,18(9):154-156
作为两岸政治对峙的特殊情况,对台广播因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文风、语态上常出现制式宣传、宏大叙述等误区,导致报道的可听性不强,无法"入耳"更难以"入脑、入心"。增强对台广播的可听性,须贴近并服务于台湾听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文风和语态上淡化宣传味,善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感染力,在表现手法上加强"细节描写"、追求"报道艺术"、善于"留白",以增加报道的可听元素。  相似文献   

14.
廖一杰 《东南传播》2010,(8):199-200
和普通话播音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一样,闽南方言广播一直没有自己的标准,没有所谓的"三级六等"分类。面对不断发展的闽南话方言广播,如何做到播音语言的"字正腔圆"是其面临的一个尴尬又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问题。因为闽南方言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字正腔圆"有不同于普通话播音的更多内容,也只能通过不同于普通话播音的方式做到"字正腔圆",达到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荣伟 《声屏世界》2013,(12):71-72
近期发生了多起精心策划、媒体热炒的所谓"爱心"事件。2013年3月,深圳最美女孩单膝跪地给残疾乞丐老人喂饭。90后女孩的爱心善举感动了无数路人和善良的读者。8月1日,《新快报》发表了一篇讲述一名女清洁工中暑后,一头栽倒在路边昏迷不醒。一名跟妈妈路过、看上去纯真无暇的小女孩停了下来,她用自己的雨伞遮住了女清洁工,并用稚嫩的声音喊道:"妈妈,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媒体发出自己声音的形式,在我国正越发成为各大媒体的主打栏目,但目前现实的情况是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的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低下的现状,而归结其原因就是"可看性"、"可听性"、"可读性"不强。本文总结了几点常见的广播评论类节目"可听性"不强的表现: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不痛不痒;画地为牢,闭门造车;不是"近日"就是"日前"。就此提出了提高广播评论类节目可听性的几点做法:定位准确;放下说教姿态;夹叙夹议;巧用音响等。  相似文献   

17.
汤妍 《新闻世界》2013,(5):208-20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德国都积极利用广播为战事服务,但英国是"新闻式"的,德国是"宣传式"的,在效果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本文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为唤起对罕见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关注的"冰桶挑战"在席卷美国后"浇入"中国,迅速流行起来似乎不过几天的事,但也就这么短短几天工夫,这个据说原本被赋予"爱心慈善接力"的活动,在中国网络上已迅速由关注热点,蜕变为令许多人反感甚至高呼"再不要看到相关消息"的作秀。  相似文献   

19.
广播新闻在写作上,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力求"短"、"精"、"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从而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增强广播的竞争力,发挥广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章炜 《新闻世界》2012,(3):35-36
广播录音报道和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必须要具备"适宜听众听觉"的特点,更高的要求是它还要和听众收听广播新闻节目当时的状态相契合。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宜听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广播录音报道的特色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广播新闻宣传才能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