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小学德育工作难做吗?难!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要么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要么是把德育片面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更有甚者,把德育知识当作条文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有没有快乐的德育?有没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有没有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德育?泗洪县中小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生命整体,在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理想志向三个维度,广泛开展以“诚信、自信、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由此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小活动做出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德育工作难做吗?难!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要么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要么是把德育片面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更有甚者,把德育知识当作条文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有没有快乐的德育?有没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有没有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德育?泗洪县中小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生命整体,在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理想志向三个维度,广泛开展以“诚信、自信、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由此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小活动做出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3.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这是我校德育工作坚持的宗旨。我校以现代德育观为指导,创新德育工作,所开展的德育活动突出“五字”特点:近——贴近学生,易——易于接受,小——小处着眼,新——常做常新,实——实在实效,逐渐形成了“十化”模式,以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要使德育为学生的精神发展和人格健全保驾护航,必须立足于德育的长远效应,让德育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撑。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德育必须实现观念和做法上的人本化调整,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心灵世界,同时抓好班主任队伍的智慧化建设,推动德育本质的回归,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为中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的过程中校准现阶段的德育工作发展方向,有效应对各种反文化潮流和垃圾时尚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要使德育为学生的精神发展和人格健全保驾护航,必须立足于德育的长远效应,让德育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撑。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德育必须实现观念和做法上的人本化调整,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心灵世界,同时以做好班主任队伍的智慧化建设、德育本质的回归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基本措施,为中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有效应对各种反文化潮流和垃圾时尚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笔者及课题组成员通过广泛调研、总结、分析了目前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在对德育课程、“三贴近,,原则内涵等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课程内容、“三贴近”教学观、职业要求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笔者所在学校进行广泛实践,本文着重介绍了德育课程体现“三贴近”原则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以求与同仁们共同讨论.从而为提升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做点贡献。  相似文献   

7.
林青 《中国德育》2005,(11):64-66
2002年,我们确立了“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的德育思路与策略。提出了“德育要源于生活、融于生活、高质量地回归生活”这一主体思想,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使孩子的心灵成长始终与生活同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德育导师制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在各级各类学校都有推广,中职学校也不例外。《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德育导师制的实行,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收效甚微。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我们要在分析影响德育效果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找出症结,抓住核心和关键,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我们认为,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强化“五个三”。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三个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好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要立足现实,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首先要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单向德育”向“互动德育”转变;其次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说教德育”向“实践德育”转变;再次要积极探索高校德育教育新路径,从“经验德育”向“创新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11.
人本原理是现代组织管理遵循的基本理论之一。新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这一现代德育观的基本原则,充分肯定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德育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运用“适应性育人”思路,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动机和行为,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日常管理等方面构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问题.面对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德育工作必须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走创新之路,德育工作的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必须进行彻底的改进,不断创新,开创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素质,并切合实际地提出了高职院校德育方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德育"之"育"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把“教学“(“德育类”课程除外)排斥在“德育工作”以外。表明这个《规程》,算不上是“德育规程”。只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规程●从“德育”之“育”的角度看来,有效的“德育”至少应包含教育、训练与感化诸成份●从非理性的“德育”向理性化“德育”的转化。是近代以来“德育”演变的大势所趋。这种”德育”,着眼于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个性),并发展其社会性,力求唤起学生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人的“情感”的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说到底还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从教学双方看,不外乎“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两方面。只有将“培养学生具有真挚的情感”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才能从根本上确定德育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进程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要走出形式化、空泛化的局面,就要改变以往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转变为"对话",使德育工作生活化、真实化,这是改变德育工作"空洞说教"倾向的必然选择.应以整体德育提升教育实效,坚持以人为本,使德育贴近广大师生,与时代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价值维度,从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践论”的三个核心取向阐释了德育共同体的实质内涵,端正了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维度,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崇德强技”人才观发展、打造“匠心文化”德育特色品牌的三个时代课题对高职德育发展蓝图进行全新擘画,明确了高职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现实逻辑;在实践维度,从消融德育主体利益壁垒、建立校企德育导师制体系、技术赋能德育模式创新发展的三个实践路径提供了校企德育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方案,为建设校企协同德育工作体系、推动高职德育创新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我校在狠抓德育的基础上总结出德育组织“三三制”和德育工作“三结合”两个“三字经”。 一、德育组织“三三制”。 我校建立和完善了三条德育工作线。即“校长、政教处、班主任”一条线;“副校长、教练组、备课组、任课教师”一条线;“书记、共青团”一条线。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德育工作环境。为加强德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由政教处负责每月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德育工作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如针对差生面较广,在学校倡议的“手拉手”活动中,我们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原理,将转差法归纳为  相似文献   

18.
“三贴近”的原则不仅是编写教材的原则.而且是教学中要贯彻的原则。本文从德育目标的制定、德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德育的教学方式等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  相似文献   

19.
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需要开发德育资源,寻找有效的德育载体。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的“三助”不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有利于研究生自我教育,是具有较强目的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德育载体。要从研究生全面发展出发,丰富“三助”内容,建立规范的操作模式,发挥导师的带教作用,使“三助”德育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正式开始,对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从重视情感体验到情感发展、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为本,社会生活实践着手,浅谈中职德育"三贴近原则",改进德育工作,增加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